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下册.备课人ysd(6)
时间:2025-04-02
时间:2025-04-02
② 字形:恃才傲物 对峙 凄厉 励精图治 弘扬 一泓深潭 参透 渗透 迷彩服 兴高采烈 负隅抵抗 喁喁私语 3、理清文章思路:(请学生归纳,教师点拨)
第一部分(1—4) 针对社会生活中善良似乎过时,善良被看作愚蠢的 情况,提出自己的思考。 第二部分(5—11)阐述自己对善良的理解与认识,并把善良与凶恶作 对比,强调了善良的力量和作用。 第三部分(12)总结强调自己喜欢善良, ¬并且相信国人会变得越来 越善良。 四、重点探究,分析理解(学生思考,举手发言) 1、本文为什么用大量篇幅深入挖掘两个寓言故事? 明确:作者从两个有关善良的传统故事切入话题,这样不仅能获得读 者情感上的共鸣,而且这样切入,使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突兀,有说服 力,这也恰恰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从逆向的角度使人们认识到施与 善良的必要性,为下文的论述做了准备。 2、第 6 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明确:排比 喜欢—欢迎—向往表现迫切之情。“ 才(有) 能 ”充分展示善良的功能作用,表示善良是必要的条件,强调了 善良对于幸福和平、天下太平的重要性。 3、在文中找出“善良”和“凶恶”作对比的段落。 ① 第 5 自然段: 凶恶 善良 强大 稚弱 毫不犹豫 不设防 无所不为 有所不为 武器多 武器少 作用:取材于生活,让人产生共鸣。 ②第 8 自然段 阐述了作者自己的看法。凶恶每战胜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压缩了一次, 善良每败于凶恶一次,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见解独到,醒人耳目。 这是作者根据自己坎坷的生活经历悟出的哲理,它能帮助人们解开心 中的郁结,更坚信善良,坚守善良。 4、小结主旨:本文围绕善良这一话题,通过对比论证,阐明了善良的 重要意义、作用、属性和本质,暗示了新形势下人们应该学会善良的 道理,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时代感。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五、联系现实,发散思维 1、说说课文中你最有感触的一句话。 (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2、联系生活,讨论交流: ① 请说说在你周围发生过有关善良的故事。 ② 你曾经有过“好心没好报”的经历吗?你是怎么对待的? (学生分组讨论,请代表发言,教师适时加以情感上的引导) 3、思维的诗意拓展:善良是什么颜色? (学生可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朗读有关善良的名言。 六、教师提出希望:从今天起坚持做一个善良的人!
树靶子
善良过了时
(1) (2)
板 书 设 计立 善良
破
善良不足恃 驳:我们不能以凶恶之心 对待一切 善良的作用或力量
(3—4) (5—7)
善良的内涵和外延 总结:善良必胜
(8—11)
作 业
1、本周周记:请以“善良”为话题,自拟标题,自定立意,自选文 体,写一篇不少于 500 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教 学 反 思
1、作为教师,一定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自己的学生)有充分 的了解和把握,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2、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课堂教学要自觉践行新课程 理念,放下师道尊严,和学生进行互动,共同解读文本,感悟、探究课 文内容。 3、教学课前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还应备学生,备学法, 注意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可操作性,要有教学机智。
惠阳区职业技术学校课时教案
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 届全国政协常委。30 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 ,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 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 年代写《新理学》 《新事 论》 《新世训
》 《新原人》 《新原道》 《新知言》 ,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 其“新理学”体系。 建国后著有 《中国哲学史新编》 论著编为 等, 《三松堂全集》 。 三、预习检测: 1.选词填空: ①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 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 有不同的意义。 ②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 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③中国哲学总是 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A.程度 严肃 趋向 B.程度 严格 倾向 C.水平 严肃 倾向 D.水平 严格 趋向 2.作者所认为的哲学的任务概括地说是什么?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提示:作者认为中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也就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 界和天地境界。哲学要使人觉解道德原理,从而达到道德境界。哲学要使人了解 宇宙,从而达到天地境界。 四、文意概括: (板书) 本文围绕“哲学的任务是什么”这个问题, 逐层深入地阐述了人生的不同境 界,明确了哲学的崇高任务——即教给人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并由此引出中国 哲学的特征,展望了中国哲学的贡献。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提出“哲学的任务是什么”的问题,并简要作答,是 提高人的 精神境界。 第二部分(第 2—7 自然段):阐述人生四种不同的境界。 第三部分(第 8~12 自然段):照应第 1 自然段。 因此, 从文章的整个思路看, 是层层深入的, 纵深至中国哲学的特点及发展, 文章不仅深刻,而且旁征博引,容量极大;横断面上剖析了人的四种境界、中外 哲学思想的相通之处,因而形成了思维 …… 此处隐藏:5083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上一篇:日趋完善的中国反洗钱制度
下一篇:常见的说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