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压缩机开题报告范文(2)
时间:2025-04-10
时间:2025-04-10
养学生严谨务实工作作风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方案,是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依据。
2.学生选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后,与指导教师进行成分讨论协商,对题意进行较为深入的了解,基本缺点工作过程思路,并根据课题要求查阅、收集文献资料,进行毕业实习(社会调查、现场考察、实验室试验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开题报告。
3.课题的目的意义,应说明对某一学科发展的意义以及某些理论研究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等。
4.文献综述是开题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后,对与本人所承担课题研究有关方面已取得的成就及尚存的问题进行简要综述,并提出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5.研究内容,要具体写出在哪些方面开展研究,要突出重点,实事求是,所规定的内容经过努力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完成。
6.在工作开始前,学生应在指导教师帮助下确定并熟悉研究方法。
7.在研究过程中如要做社会调查、实验或在计算机上进行工作,应详细说明使用的仪器设备、耗材及使用的时间及数量。
8.课题分阶段进度计划,应按研究内容分阶段落实具体时间、地点、工作内容和阶段成果等,以便于有计划开展工作。
9.开题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填写,指导教师不能包办代替。
10.开题报告要按学生所在系规定的方式进行报告,经系主任批准后方可进行下一步的研究(或设计)工作。
石油、矿山、冶金、机械以及国防工业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关键设备。但在运 转中发生曲轴裂纹和断裂事故不为鲜见,尤其是曲轴疲劳破坏较多。应用 SolidWorks 对空气压缩机进行动力学仿真与疲劳分析,从而判断是否符合设计 要求、避免疲劳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缩短设计周期,节约大量的 试验和生产费用,降低研制成本,在技术上保证新产品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 靠性,为企业行业带来更大的生产和社会效益。 二、文献综述(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问题,找到研究课题的切入点,附 主要参考文献,约 2000 字) : 1、国内外动力学仿真与疲劳分析发展
状况 (1)动力学发展状况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学科的相互交叉极大地促进了机械设计行业的发展 和进步,设计的高效化和自动化已经成为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机械产品 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使用,作为机械设计强大支撑技术之 一的动力学仿真技术越来越受到机械设计人员的重视和亲睐。 机械动力学仿真技术是一种建立在机械系统运动学、动力学理论和计算机 实用技术基础山的新技术,涉及建模、运动控制、机构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等 方面的内容,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来模拟机械系统在真实环境下的运动和动力特 性,并根据机械设计要求和仿真结果,修改设计参数直至满足机械性能指标要 求或对整个机械系统进行优化的过程。 通过机械系统的动力学仿真,不但可以对整个机械系统进行运动模拟,以 验证设计方案是否正确合理,运动和力学性能参数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运动机 构是否发生干涉等还可以及时发现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不断改进和 完善,严格保证设计阶段的质量,缩短了机械产品的研制周期,提高了设计成 功率,从而不断提高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因此,机械动力学仿真当前已经 成为机械系统运动学和动力学等方面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并在交通、 国防、航空航天以及教学等领域都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2)疲劳分析发展状况
疲劳破坏现象的出现,始于 19 世纪初叶。产业革命以后,随着蒸汽机车和 机动运载工具的发展,以及机械设备的广泛应用,运动部件的破坏经常发生。 破坏往往发生在零构件的截面突变处,破坏处的名义应力不高,低于材料的抗 拉强度和屈服点。破坏事故的原因一时使工程师们摸不着头脑,直至 1829 年德 国人艾伯持用矿山卷扬机焊接链条进行疲劳试验,破坏事故才被阐明。1839 年, 法国工程师彭赛列首先使用“疲劳”这一术语来描述材料在循环载荷作用下承 载能力逐渐耗尽以致最后突然断裂的现象。 对疲劳现象最先进行系统试验研究的学者是德国人 Wholer(沃勒),他从 1847 年至 1889 年在斯特拉斯堡皇家铁路工作期间, 对金属的疲劳进行了深入系 统的试验研究。1850 年他设计出了第一台疲劳试验机,用来进行机车车轴疲劳 试验,并首次使用金届试样进行了疲劳试验。他在 1871 年发表的论文中,系统 论述了疲劳寿命与循环应力的关系,提出了 S—N 曲线和疲劳极限的概念,确定 了应力幅是疲劳破坏的主要因素,奠定了金属疲劳的基础。因此 Wholer 被公认 是疲劳的奠基人。 20 世纪初叶,开始使用金相显微镜来研究疲劳机制。欧文和汉弗莱 1903
年在单晶铝和多晶铁上发现了循环应力产生的滑移痕迹。他们通过微观研究推 翻了老的结晶理论,指出了疲劳变形是由于与单调变形相类似的滑移所产生。 1901 年拜尔斯透彻研究了循环载荷下应力—应变曲线的变化, 测定了滞后回线, 建立了循环硬化和循环软化的概念,并且进行了多级疲劳试验(程序试验) 。在 此期间,英国人高夫对疲劳机制的了解贡献很大。他研究了多轴疲 …… 此处隐藏:3543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上一篇:2012年荷载规范培训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