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的叙述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关
时间:2025-04-03
时间:2025-04-03
《赤壁赋》的叙述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关系
维普资讯
第2 2卷第 4期【 0 4年第 4期 ) 20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 u n lo b iIsi t o t n l e o r a fHu e n tu efrNai ai s t o t i
No 4 Vo. 2 . 12NO 4 2 o4 . 0
【 hls p ya d S ca ce cs P i o h n o il in e ) o S
《壁赋》叙述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关系赤的邓莹辉(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建福州 44 2 )福福 300
摘要:苏轼被贬黄州时期所写的《赤壁赋》堪称中国古代散文创作的新境界和文赋一体新高度的代表性作品。本文拟从《赤壁赋》与老庄、宗等的关系的角度,讨其思维方式和叙述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联系。禅探 关键词:苏轼;赤壁赋》庄子;宗《;禅中图分类号:16 I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 4—9 ( 0 4 0 10 41 2 0 )4一O 6 4 O O一0
元丰二年 (公元 17 0 9年 ),一代文豪苏轼因一首小诗④,被朝中小人构陷,由堂堂知州突然被捕入狱,了阶下囚犯,成出狱后贬官黄州。黄州四年既是苏轼生活、想发生巨大转变的时期,思也是他创作上的一个丰收阶段。在这四年中,留下的卷帙浩繁他
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为空言;不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日:吾昔有见于中,,‘口不能言;见今《子》得吾心矣。乃出《庄,’中庸论》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 l由此可见老庄尤其是庄子在他心中”1的地位。
的作品,既是他艺术人生的真实记录,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最珍贵的财富。其中写于元丰五年 (0 2年)天的《赤壁赋》同年冬天的《 18秋前和后赤壁赋》既表明他思想境界的转化,反映了他创作也风格的新变,堪称代表中国古代散文创作的新境界
那么,在纷繁复杂的道家人生哲学中,苏轼影对
响最大的是什么?他的一首诗回答了这一问题: “清诗健笔何足数,逍遥齐物追庄周”《文与可出 (送守陵州》。需要注意的是,然人们习惯于老、 )虽庄并称,但二人的思想是很有些区别的。嵇康在《卜 疑集》中说:宁如老聃之清静微妙,“
守玄抱一乎?将如庄周之齐物变化,达而放逸乎?这明确指出洞”老子和庄子的不同特点。老子讲权术,重理智,很少动真情;庄子表面上似乎很超脱甚至无情,但骨子里
和文赋一体新高度的重要作品。关于此二赋在内容和艺术方面的创新,前人已经作了相当充分的研究。 本文试图从该作品的叙述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
系的角度,讨一下前、《壁赋》表现的深刻探后赤所思想和结构原型。一
却透露出对人生、生命、感性的眷恋和爱护。而在对待人生和宇宙的态度上,区别也十分明显:老子其“是积极问世的政治哲学,庄子则是要求超脱的形而
、
前、赤壁赋》后《与道家思想的关系
苏轼的世界观比较复杂,简单地说,他在思想上
是“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进入仕途之初,家儒的忠君爱民思想占据统治地位,随着他“君尧但致舜”理想的破灭,尤其是“台诗案”乌的沉重打击,道家的因任自然,同生死、去就思想,轻以及佛教的自 我解脱思想逐渐成为其思想的主导方面。而老庄思
上学。‘”老子主张‘虚极,致守静笃’静默有余而,放浪不足,人感到缺少了一些盎然的生气。相比使之下,子不蕲畜乎樊中,志以游无穷,求高度庄立追的个性解放和精神自由,尤其是对大自然寄予一份深深的眷恋。人在与自然关合中达到萧散高远的人格境界,与山林自然往还时表现出一种最真切的人情怀和一无挂碍的人生态度,而更具有一种活泼 因
想对他的影响尤为深刻。苏辙对此作了明白无误的叙述:公之于文,之于天。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得
收稿日期:0 4— 3—2 20 0 0作者简介:邓莹辉 (9 4,, 16一)男在读博士生,教授,副现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①即<山村>,诗因其中有“赢得儿童语音好,年强半在城中”“一、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等诗句,监察御史里行舒直弹劾认为被,
是讥刺薪法。
6 0
《赤壁赋》的叙述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关系
维普资讯
的生机和圆融无碍的灵性。这说明苏轼对道家”
然也在作品中多次发出诸如“事到头都是梦”万
思想的吸收并非生吞活剥,而是有所取舍。一方面他摈弃了道家人生哲
学中的虚无颓废、绝圣弃知、无
(南乡子》、休言万事转头空,转头时是梦”《 )“未 (西江月》的感喟,《 )但他对现实人生却是肯定的, 关键在于能否“超然”“于物之外”地游。正是黄州赤壁的江水、明月使他领悟了人生的真谛,乐其日“月之常,出尘寰之外。他也因此成为既善于深入脱”人生,善于超越人生的文人典范。又
为守柔等消极成分,一方面又吸收了其轻视功名另
富贵、注重自我独立人格的价值观念,以及超越世俗、摆脱物欲、苦乐由之的处世精神,而形成自己从 独特的“乐其日月之常,出尘寰之外”“脱的超然”人生哲学。可以说,苏轼主要接受了道家哲学中庄子的思想。他在《前赤壁赋》中所描写的“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受,正是
二、、赤壁赋》前后《与禅宗的关系对于苏轼前、《后赤壁赋》 …… 此处隐藏:5681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上一篇:移动硬盘写保护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