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考试重点内容 包含名词解释 问答题(3)
时间:2025-07-09
时间:2025-07-09
已排版 由十一页压缩至3页 方便使用
理功能的质粒,产毒质粒。在基因工程中质粒常被用做基因的载体或标记基因,抗各种抗生素,抗金属等离子抗生素就是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抑制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药物 诱变育种的基本步骤有哪些?关键是什么?何故关键是出发菌株的选择和诱变方法的选择。这都能决定诱变的效果和方向
试述用Ames 法检测微量致癌、致突变、致畸变物质的理论依据、方法要点和优缺点 方法是在含待测可疑“三致”物质的试样中加入鼠肝匀浆液,经过一段时间保温后吸入滤纸片中然后将滤纸片放置于上述平板中央经培养后,出现3种情况:a、在平板上无大量菌落产生,说明式样中不含诱变剂;b、在纸片周围有一抑制圈,其外周出现大量菌落,说明式样中有某种高浓度的诱变剂的存在c、在纸片周围长有大量菌落,说明试样中有浓度适当的诱变剂存在。要点:1、实验中要先加入鼠肝匀浆液保温2、所用的菌株除需要用营养缺陷性外,还应是DNA修复酶的缺陷型 优点简便、快速、准确和费用省 试用表解法概括一下筛选营养缺陷型菌株的主要步骤和方法第一步,诱变剂处理: 第二步,淘汰野生型:在诱变后的存活个体中,营养缺陷型的比例一般较低。通过以下的抗生素法或菌丝过滤法就可淘汰为数众多的野生型菌株即浓缩了营养缺陷型
试比较E.coli 的F+ F -、F' 和Hfr4个菌株的特点F+菌株,F因子独立存在,细胞表面有性菌毛;F-菌株,不含F因子,没有性菌毛,但可以通过结合作用接受F因子而变成雄性菌株F+,Hfr菌株,F因子插入到染色体DNA上,细胞表面有性菌毛;F'菌株,Hfr菌株内的F因子不正常切割而脱落染色体时,形成游离的但携带一小段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特称F'因子,细胞表面同样有性菌毛
试以维生素C的二步发酵法为例,说明微生物间的互生关系在混菌发酵中的应用,并讨论其发展前景二步发酵法用了混菌发酵法,即利用氧化葡萄酸杆菌和条纹假单胞菌或其他细菌实验证明:单用氧化葡萄酸杆菌进行发酵它的生长很差,且产生2-酮基-L-古龙酸的能力微弱;若单用条纹假单胞菌则根本不产酸。反之,若把两个菌株做混菌发酵时,就能不断将L-山梨糖不断转化成维生素C的前体——2-酮基-L-古龙酸。二步发酵法优点包括用生物氧化取代化学氧化;省略了酮化反应,节约了易燃易爆和剧毒的化工原料,从而减少污染,改善劳动条件和提高安全水平;降低工业用粮,减少工序和设备,缩短了生产周期,从而使生产工艺,产量迅速领先与全球。前景十分美好 为何说微生物在自然界氮素循环中
起着关键作用?在氮素循环的八个环节中,有6个只有通过微生物才能进行,特别是为整个微生物圈开辟氮素营养源的生物固氮作用,更属原核生物的“专利”,因此,可以认为微生物是自然界氮素循环中的核心生物
什么是学名?用双名法和三名法表达学名有何差别?双名法指一个物种的学名由前面一个属名和后面一个种名加词两部分组成,学名=排斜体字{属名+(首次定名人)}+排正体字{现名定名人+现名定名年份}。当某种微生物是一个亚种或变种时,学名就应按三名法拼写,学名=排斜体{属名+种名加词}+排正体{符号subsp或var}+排斜体{亚种或变种名的加词}
何谓(G+C)mol%值?它在微生物分类鉴定中有何重要性简称GC比,它表示DNA分子中鸟嘌呤(G)和胞嘧啶(C)所占的摩尔百分比值。①判别种与种之间亲缘关系相近程度;②是建立新分类单元时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