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视角下的内部控制研究

时间:2025-04-10

公司治理视角下的内部控制研究

Dec. 2009, Vol.5, No.12 (Serial No.55) 现代会计与审计 Journal of Moder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ISSN 1548-6583, USA 公司治理视角下的内部控制研究

褚冰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摘 要:在研究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基础上,把内部控制置于公司治理的环境中,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探讨在公司治理下实现有效内部控制的机制。从实践上看,那些出现内部控制乏力或失控的企业,一般都在企业管理上比较薄弱,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失控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企业缺乏完善、健全的公司治理。有效内部控制的建立离不开完善的公司治理。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相互关系

一、导言

公司治理问题自公司制度产生以来就一直存在。1932年伯利和米恩斯指出了现代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特征,公司治理问题开始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直到20世纪80年代,公司治理问题才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21世纪以来,安然、世通等国际大公司的破产以及随后出台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将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推向了高潮。1998年4月,为了改善其成员国的公司治理,联合国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成立了公司治理国际性基准的专门委员会,并于1999年正式公布了《OECD公司治理的原则》,是当今较为权威的评价标准。而内部控制的研究从20世纪初开始兴起,伴随着组织的产生和相关管理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关于内部控制的观念一直在不断变化,从内部牵制到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再到COSO的整体框架,最终到目前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企业组织结构和公司治理的变革,内部控制的理论在不断向前发展,其实践应用也在不断完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作为现代公司制度的核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之间关系的探讨也成为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

二、文献综述

1992年的COSO内部控制框架关于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当局以及其他员工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其中,内部控制框架明确地将公司治理作为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之一,并把公司治理作为内部控制环境因素加以重视。

2004年OECD《公司治理原则》规定:公司治理结构应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指导和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对公司和股东的责任和忠诚。同时,要求董事会确保公司会计和财务报告制度的完整性,其中包括独立审计师的完整性;确保公司具备恰当的控制制度,特别是风险管理制度,财务和营运控制制度等,确保公司的行为不违反法律和相关的准则。

中国国内学者主要是从两者产生的渊源——委托代理理论、企业的运行机制以及契约的不完全性来考察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对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关系的观点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作者简介】褚冰茜,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府审计、内部控制。

59

公司治理视角下的内部控制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