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思想与中国画色彩之嬗变
时间:2025-02-24
时间:2025-02-24
第27卷第4期
2010年8月
文章编号:1005_0523(2010)04_0096_05华 东 交 通 大 学 学 报Vol.27 No.4中国文化思想与中国画色彩之嬗变
薛 莉
(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摘要:绘画是文化的一种精神符号。中国画源远流长,它以丰富多彩的绘画手法和色彩画面折射着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发展历程。中国画色彩的运用曾经历了从绚烂至极到质朴平淡的变换,这种绘画色彩运用风格的变换,是两种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互动的结果。文章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国文化思想对中国绘画色彩发展的影响,及促使中国画色彩变化的文化诱因。
关 键 词:中国文化思想;中国画;色彩
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识码:A
绘画是文化的一种精神符号。中国画源远流长,它以丰富多彩的绘画手法和色彩画面折射着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发展历程。中国画色彩的运用曾经历了从绚烂至极到质朴平淡的变换,这种绘画色彩运用风格的变换,是两种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互动的结果。中国文化思想以儒、道思想为代表,两种思想相互补充,就象中国典型的图式太极图一样,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成为两种文化思想的源头。中国画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它不仅受特定时代因素的影响,在整体的发展过程中,更是不同文化思想此消彼长的显现。
中国画以用色的特点划分为绚烂至极的重彩画和质朴平淡的水墨画,在整个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前期重彩画的发展突显出绘画的社会功能,“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见”(南齐 谢赫),绘画以政治、宗教、道德等内容为主,对客观的世界进行记录。以唐代为界,水墨画逐渐兴起,绘画内容也慢慢由严肃的政治、宗教等题材向世俗化题材拓展,文人阶层的壮大推动了水墨的发展,使水墨成为表情达意的媒介,还原了绘画脱离社会功用的纯粹本色。
1 儒家审美文化对重彩画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重彩画(图1)设色丰富艳丽,有着辉煌的发展历程。就色彩而言,先秦时期已有正式的理论文字记载,枟考工记枠中讲到:“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这一段文字中提到了“五色”的概念,即青、赤、
白、
图1 唐代周枟簪花仕女图枠
收稿日期:2010_04_12
作者简介:薛 莉(1977-),女,讲师,研究方向艺术理论研究与应用。
黑、黄,很明显是从“五行”的观念衍生而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五色”被定为“正色”,而其它颜色为“间色”。伴随对色彩的认识和使用,面对前人较为零散模糊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经验,在百家争鸣中,儒家和道家的美学思想成为两大主流,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审美方向影响着后人对美的追求和评价。1.1 “绘事后素”,“素以为绚”的儒家中庸理性之美与重彩画色彩观的形成
在美学观点上,儒家态度积极,注重艺术的社会功用,提出了“尽善尽美”、“绘事后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等观点,其思想集中关注着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关系。“绘事后素”是孔子的一个观点,“素”即素色,也曾被解释为绘画的“素底”,“素以为绚兮”中的“绚”则是指“五彩”,“素”与“绚”是相对应的,“素”是一种单纯的朴素的美,而“绚”是一种多彩的绚丽的美。朱熹对“绘事后素”的注释是:“绘事,绘画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枟考工记枠曰:“绘画之事后素功。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彩。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儒家的美学思想一方面重视事物的内在美,反对表面雕琢与装饰,主张朴实与节俭,反映出儒家美学对朴素之美的肯定。孔子又说“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宝珠不饰。何也?质有余者,不受饰也。”在孔子看来,事物只要具有内在的本质的美,就无须表面多余的装饰,把外表的华丽看作是铺张浪费,反映出儒家美学的另一面,即对艺术社会功用的强调,认识到外在形式美的存在和必要性。儒家从“礼”的思想出发,运用外在的文饰将不同阶层的人加以区别,每个人的行为都要符合“礼”的标准。枟礼记 礼器枠对华美的服饰从等级上作了规定:“天子龙纠衮,诸侯黼,大夫黻,士玄衣纟熏裳;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此以文为贵也”。在这里色彩和图像象征着等级和地位,有了这些外在装饰人才超出了本体的自然属性,而成为真正具有社会意义的人。以上儒家美学的这两个观点并不矛盾,统一在“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之中。“质”是指内在的美好的本质,“文”是指外在装饰,一个人只有外在的“文”同内在的“质”统一起来,才能“然后君子”,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否则,就会“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在儒家中庸理性审美观念的影响下,重彩画形成了绚烂之中蕴含朴素之美的独特用色特点。1.2 儒家以“礼”为核心的伦理性文化特质与重彩画“应物象形,随类赋彩” …… 此处隐藏:5028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上一篇: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下一篇:教师激励学生的常用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