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综合性学习

发布时间:2024-11-28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综合性学习

内容摘要:此论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综合性学习:一、发挥教材优势,落实“综合性学习”二、积极开发和运用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促进“综合性学习”三、注重多向整合,进行“综合性学习”又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的:(1)注重学科的整合,进行“综合性学习”(2) 注重目标的整合,进行“综合性学习”(3)注意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机整合,开展“综合性学习”四、关注学生生活,丰富“综合性学习”

内容摘要:综合性学习 多向整合 挖掘课程资源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性学习必将给语文教学带来巨大的变化和新的面貌,语文综合性学习也必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实验的深入,有许多具体问题已摆在我们面前亟待我们深入研究、切实解决,尤其是如何操作,老师们更是关注。现抛砖引玉,介绍几种“综合性学习”的具体做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发挥教材优势,落实“综合性学习”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中,已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内容。如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就明确提出了“综合性学习”如:3月8日是妈妈的节日。自己做一张贺卡,写上一句祝福的话送给妈妈,带给她一份惊喜。不会写的字可以问老师。这一处“综合性学习”的安排抓住了3月8日“妇女节”这个特定的教育时机,触及到了学生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中华美德教育、审美教育、口语教育、识字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等等以往可能相对独立的教育领域都在这一刻进行了自然的融合,这是最真切的,也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在这里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积极开发和运用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促进“综合性学习”

我们知道,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要积极开发和运用。同时我们也要时刻提醒自己,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我们应注意开发和运用其他一些课程资源来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服务。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七册第一课: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七)第一题“读书要有选择”时,教者如果仅仅停留在几幅图的分析:“这位同学在干什么”“在图书馆里如何能用最快的速度找到你想要的书”等,那是不够的。因为即使你将图画中编者的意图给学生们分析得淋漓尽致,也注意到了学生品德修养、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但就一种习惯的培养而言,离开了一定的情境缺少了实践,那是很难内化和养成的。这时,我们就要开发和利用好图书馆这一资源。“到图书馆借书去!”一方面,图书馆作为学生重要的信息资源中心,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很好地熟悉、使用;另一方面,在活动中,会随着活动的开展生成一些书本上没有的教学内容,而这其中有些恰恰是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必须关注的,教师就应该在活动中给予引导、激励和帮助,而不能仅仅在活动结束后来作为简单小结,甄别优劣。我们想就本课而言,有了综合性学习的思想和行动,本课教学目标就更丰满了,教学也真正落到了实处。

三、注重多向整合,进行“综合性学习”

1、注重学科的整合,进行“综合性学习”

学习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秋姑娘的信》时,恰逢秋季。天高云谈,秋风送爽,各种颜色、不同形状的叶子被“秋姑娘”摘下,随意洒落在校园和乡间小道上。在上学或放学的途中热爱大自然的孩子总喜欢拣几片漂亮的叶子细细把玩。此时此刻,发动学生采集各种落叶,召开一个色彩斑斓的赏叶会,那是多么令学生开心的事啊!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可将采集来的树叶按颜色、形状、采集地点、采集时间进行介绍。在介绍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随即识字的能力,丰富了词汇,发展了语言。对树叶进行介绍后,喜欢画画的学生马上想到用树叶贴画,有的学生则画自己喜欢的树叶,有的则和同伴一起自制叶片标本 兴趣真浓!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学生的说话能力、识字能力、审美、绘画、想象、创造、探究等能力都会逐步提高,加强了语文学科与科学、艺术、数学等学科的整合,符合课改理念,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2.注重目标的整合,进行“综合性学习”

开展综合性学习强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目标的有机整合。如九

了哪些吗?2、请大家欣赏录像,看后说一说录像中有哪些动物是你熟悉的,它是怎么活动的,好吗?(创设情境,引起共鸣。)

“读一读”课文:听同学们这么一说,海底动物真是有趣极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里是怎样介绍这些动物活动方式的,找出来读一读,好吗?

“演一演”鱼类:同学们刚才读得都很认真,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代表这几种动物作一下自我介绍。介绍的时候可以先把他们的样子说一说,然后把它们的活动特点讲清楚,可以边说边演一下动作。老师准备了几个动物头饰,你想表演哪一个动物就挑一个戴上。(由角色扮演切入,凭借教材,贴近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语言因素,让学生在角色转换中进行语言转化、语言运用的练习,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写一写、说一说”:根据课后的学习,模仿课上得的介绍,八海底动物的情况用“海底动物手抄报专辑”、“海底动物介绍会”、等多种形式进行介绍。(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用书面与口头相结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锻炼能力。)

2、 注意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机整合,开展“综合性学习”

开展“综合性学习”一定要注意将多种学习方式进行有效整合,如数字化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方式与探究学习方式等。有了数字化学习方式的融入,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逐渐丰富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并帮助他们实现社会化的过程。有了自主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方式与探究学习方式的融入,则可以体现新课程对学生的尊重、对学习需要的关注和尊重、对重新审视课堂价值后认识的尊重。

四、 关注学生生活,丰富“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内容的来源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生成非常相似,即源于课本,源于生活。只是它较多地从语文的范畴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上面我们已介绍了一些怎样从课本中挖掘“综合性学习”教学内容的做法,其实,从孩子生活中寻找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切入点同样重要,不可或缺。这类“综合性学习”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考虑和“综合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如有学生在上学途中注意到部分店面在用字、用词上出现了一些错误,产生了一些疑问,这时教师就可因势利导成立“错别字纠错队”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了,对社会的责任感也

增强了,学生与社会、教学与生活更贴近了。我想,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就在此吧!

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浅探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8-06-11 15:37:00 ] 作者:方爱宁 编辑:studa0714

20世纪80年代,面对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世界各国普遍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为此,在世纪之交引发了一场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全球性的教育改革。一类基于学生自主探索和研究,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的综合化,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新型课程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课型。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拓宽学习空间、增加实践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为原则的语文学习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结构体系之中,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构成语文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综合性学习”单元的设置,是对语文课本学习的提升与拓展,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问题情境和学习空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在教材实验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它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崭新气象和勃勃生机,正如同课程专家吕达先生所预言的那样:“在我国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化将给学校课程带来巨大的变化和新的面貌,但学校教育将要产生和遭遇的问题、难题也是空前的。”确实,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其中有许多问题亟待我们深入研究,切实解决。笔者就如何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开展教学作一粗浅的探索。

综合性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最主要的特征。通过对课程目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的综合性主要体现为:第一,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即同时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三个方面目标的相互渗透,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第二,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强调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倡导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第三,学习方式的综合性。强调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综合,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综合,提倡观察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讨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形式。第四,学习资源的综合性。主张课内与课外两种学习资源相结合,主张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综合性学习。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中,教师应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学习资源等各方面注重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传统语文学科教学的差别。从传统的单一、刻板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给孩子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

2.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这一特点具体表现为:其一,以语文学科为主开展跨学科的教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与其他科目的学习相结合,这也是新教材中反复提倡的跨学科学习方法。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欣喜地发现,不少语文教师已经一改“唯语文”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综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但是,在改变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少教师在组织教学上出现偏颇,忽略了语文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盲目地根据活动提纲引入不少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把综合性学习活动组织为“生物活动”“地理活动”、甚至是“合唱活动”等,违背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初衷,偏离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虽然倡导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在内容上的综合,但无论语文与其他学科综合的程度如何,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是姓“语”,它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的前提必须立足于语文学科的发展需要,必须注重学生字、词、句、篇的整体发展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提高。

其二,注重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语文综合性学习区别于传统语文教学的又一特点为:注重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提倡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这从本质上说是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教育和人文性教育在综合性学习中是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1.它是以让学生在专题性的实践活动中,以内容的人文性为载体,以演讲、辩论、小品表演、合唱等为途径,在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是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有效途径。

二、教学内容上,要体现开放性、拓展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内容上的开放性和拓展性主要体现为:

1.与生活相衔接,紧扣生活的脉搏。

回归生活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区别于传统语文学科教学的又一特征。从教育的起源看,在学校教育尚未出现前,人类的教育活动寓于生产生活之中,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生产生活的内容。生活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随着学校教育的出现,教育活动越来越正规化、权威化,随之便越来越与生活相脱离。时至现代,在对传统课程审视与反思中,众多教育家提出教育要“回归生活”。回归生活世界是现代哲学的普遍趋向,是我国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之一。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出语文课程应与其他课程相沟通,书本学习应与生活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倡导学生关注生活,能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并能以此为学习的主题,搜集资料,进行讨论等;提倡在生活中学习,获得与生活相关的知识与技能;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教育活动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本人在生活世界中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他对其的感悟和理解”。2.

特级教师张孝纯曾提出“大语文教育”的主张,强调语文教育应把视线扩展到校内外的语文课外活动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语文环境,这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念一脉相承。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

欣赏着窗外的明媚春光,吸吮着窗台上一盆盆怒放鲜花的阵阵香气,景语成情语,情语化文语,效果极佳;一教师上《绿色的卫兵》时,正遇上北方严重的沙尘暴天气,教师就从网上下载了一些图片、文字,使学生感受到危险的日益逼近,环保意识也得到强化。

2.以课文为依托,注重内容的引申拓展。

一是文前引。通过引进的材料,或作交待,或作铺垫,或作悬念,或借此丰富将学内容。如《五月端阳》,可选择农历的传统节日及其传说引进;《三顾茅庐》,可先联系学过的课文回顾《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及故事,影视、戏剧中张飞的形象,然后导出本课,看看刘关张三兄弟是怎样请诸葛亮出山的。

二是文后伸。有的课文,文虽结束意犹存,或情节还可延续,或情感还在回荡,或事件还能翻新,或材料还有新证,就可以继续延伸。如《群鸟学艺》,可以假设,如果小燕子成了老燕子,它要教给后代搭窝的经验时,该怎样对它的孩子说;《啄木鸟和大树》,可以“翻新”训练:如果大树忍着痛,配合啄木鸟治病,会有怎样的表现、怎样的结果?

三是文中拓。出于行文的需要,文章不可能像照相一样,将所有主体与背景一股脑儿全拢进来,它是有所取舍的。教学时,可以挖掘这些空白之处进行语文式的发挥。如小英雄雨来凭借水性枪下脱险,文章并未细写,但读者完全可以从文中的寥寥数语搜索信息,想象扩容,写出《雨来水底脱险记》的作文来;《狼和小羊》可以再扩展交锋,让狼再找借口,如“你偷吃了我的骨头”“你家的小兔子在背后骂我”等,让学生想象小羊该怎么回答,把科学常识与表达训练融合在一起。古诗词句凝练,情节语句都是跳跃性的,更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丰富故事的情节或意境。

3.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传统语文学科教学在内容上的一个重要区别为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角度来开发学习的主题。这里所谓的学生的需要,首先指的是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才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语文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兴趣出发,把兴趣作为学习者问题提出、讨论、研究的出发点,要求学习者能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探讨。如在第一学段(1~2年级)的阶段目标中提出“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阶段目标中对学习者提出“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 ”的要求。其次,要尊重学习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早在古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先哲就已经注意到了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各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而对人生划分为若干个年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提出了不同的教育要求。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类逐渐揭示了学习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出了教育要按照学习者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的要求。对于语文综合性而言,《语文课程标准》在不同的学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同一要求中在相应的年龄阶段根据难易程度又划分出不同的层次。如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在第二学段要求“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第三学段的要求是“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 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第四学段要求学生“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 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三、教学方式上,要体现活动性、探究性

语文综合性作为一种新的课型,它深受活动课程理念的影响,倡导活动性、探究性的教学方式。

1.开展生动多样的活动教学。

一般地说,把课堂教学设计成情节型的、活动型的,因为综合了各种门类的知识技能与表现手法,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学习效果更好。电视上很多大家喜闻乐见的栏目和表现形式都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展现,如“幸运52”“开心辞典”“快乐大本营”“实话实说”“辩论赛”“表情动作猜词(成)语”“倒装句”“戏剧

2.进行以探究学习为核心的实践活动。

探究学习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比较观察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在探究学习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激趣引题,自主探究。激趣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自主探究是教师提示后的学生活动。导入要简练精彩,能调动学生情绪,营造氛围。学生的自主探究包括学、思、疑、问等几个环节。从学习专题的提出,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要把自主探究放在首位。

二是解疑点拨,合作探究。学生自主探究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解决,可让学生用简短的话表述探究的难点,教师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有三种形式:一为生生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二为小组合作,4~6人为宜。在小组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防止一部分优秀的探究者控制和把持着局面,让每个人分享和承担探究的权利和义务;三为全班集体探究。抓住中心议题,全班同学对话、答辩、争论等。

三是交流成果,深入探究。引导学生将学习成果物化,比如习作、调查报告、现场采访、资料整理等。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别人的经验,反思自己的不足,享受成功的喜悦,将探究学习得到升华。

四、评价方式上,要体现整体性和多元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就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在评价方式上,要体现多元性和整体性。

1.评价内容的整体性。

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学习成果的展示和交流等。

2.评价标准的多元性。

评价的指标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学生参与的状态。学生在课上是否精神饱满,师生关系是否民主,小组参与率是否高;二是学生参与的时间。学生在课堂上活动的时间(读、思、议、写、辩、论)是否充分;三是学生参与的方式。教师创设多种机会,学生是否能够选择适当的机会和方式参与;四是学生参与的品质。学生是否善于倾听、理解他人发言,并能抓住要点,敢于发表意见。

3.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根据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以下几种评价方式应受到关注:一是学生互评。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自主性较大,灵活性较强,他们常常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对学习者能够全程了解的是学生自己和小组合作伙伴,他们对小组的学习有切身的体验,评价起来更有针对性,更加切合实际;二是学生自评。除同学互相评价以外,还应加强自我评价,让每个同学对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的经历、体验、表现、成长等进行自评;三是教师评价。教师在评价中仅是一个参与者,而不是作为一个一言定乾坤的裁判。可采用学分制考核、作业展览、考卷与学生作业论文相结合的方法。在评价中特别要注意肯定和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火花。

浅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认识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是新课程改革实验中的 一个亮点,是 区别于以往教材的 最大不同点。它融听说读写于一体,重点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表达与习作能力,体现“综合性”,同时突出学习过程的 “探究性”,重点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长期的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在组织引导学生开展了大量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后,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对学生的终生成长和长远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就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谈谈自己的理解及做法,以期得到更多同仁的指点,以便更好地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为什么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1、生活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交流的频繁,信息传播的渠道日益丰富多彩,广播电视、书本杂志、电脑网络 使我们原本封闭的生活状态受到巨大的冲击。在这个巨大的冲击下,语文不再是狭义的书本小语文,而是广义的社会大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越来越被人们重视。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考动手能力、创新团结精神,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技能也成了我们语文教师追求的重要目标。于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就应运而生,且被推上了教育改革的大舞台。

2、新课标的要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语文技能的提高有重要的的作用,并要求语文教师要科学有序地组织引导学生全面积极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3、功能价值的作用:语文综合性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等。 二、什么是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它具有哪些特点? 《新课标》是这样定义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以课题探究为形式,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将各种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方式等进行整合,通过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过程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语文学习方式。它主要包括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等四个特点。

1、综合性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综合。它克服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忽视小学语文与其它学科之间、与小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而是倡导综合学习。它主要表现在①学习内容的综合。它把相关内容的各个部分组成了一个整体,包括自然、社会、科学、品德等。②学习目标的综合。体现在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这四个学习目标上。还包括课标中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综合。③学习方式的综合。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结合;接受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结合;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能力,在实际运用中得到锻炼、延伸、发展和创新。例如我在教学《走进书里去》时,将综合课中的《读书的乐趣》品德课中的《书中的故事》的教学结合起来,确立了“畅想读书”这个探究主题,让学生通过多角度畅想,通过多种形式汇报交流从而使这个主题的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它使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它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并运用语文,因此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主要表现在①主题内容的实践性。主题内容是在学生学习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发掘出来的,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②学习过程的参与实践性。它不只关注知识和能力学习的结果,更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程度,强调学生亲自经历和参与,在“做、实验、调查、访问、探究”等一系列动手、动脑的活动中发现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学完《步行18里》一课后,有学生深深地感悟到做人要诚实,要理解父母的苦心。我顺势利导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诚信从我做起”的语文综合性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润物无声中被培养。

3、自主性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在教师引导和鼓励下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自行组织活动过程,自己收集资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还可以在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例如在学习了《我的“自白”书》之后,学生革命烈士诗篇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于是我抓住机会开展了一次“走进《红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们兴致极高,有的寻找罗广斌、杨益言的资料,有的寻找《红岩》这部小说、甚至还寻找《烈火中永生》歌剧《江姐》等影碟,最后学生们整理资料以不同形式展出。使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这样的学习方式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在活动中情绪高涨,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

4、开放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放性主要反映在①设计目标的开放性。即按照学生不同需要和特点进行设计。②设计内容的开放性。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自然、生活、社会等方方面面。包含内容多样化。③活动过程及结果开放性。不给学生下绝对的定论,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表现。每学期我会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开展不同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也会抓住各种锻炼的机会鼓励尖子生去做一些更综合的学习,如我班有板报设计员四人,县广播小记者一人,最近又有八人正准备参加面试。 总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以及个性特点,只有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善于捉住有价值的课题,敏锐地抓住有利的契机,加以引导,生动而有意义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才会由此产生。

小学高段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策略研究

(研究方案)

省府路小学 周芸

一、 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过去,我们过分强调语文作为工具的作用、作为思想和信息载体的功能,造成我国中小学语文课

程设计过于注重系统的学科知识,忽视综合课程和自主实践活动,把学生定格在书本世界里,隔绝了和

中出现“综合性学习”这一理念的原因所在。这一理念的提出旨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语文学科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发展的直接原因。语文学科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式的综合性学科,不仅是听说读写的综合,在内容上 ,还整合了语言、文字、逻辑、修辞、文学等多种内容;体现在语文课本上,其内容更是包罗万象,涵盖了文、史、哲、数、理、化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方面的知识。在功能上 ,语文学科不但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和理解的纽带,是人们用来认识和记录世界的重要工具,而且承载着大量的信息和文化内涵,担负着传承人类科学和文化的重任。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在综合性学习中,它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自主权,更能发挥个人和群体的聪明才智,运用多种语文实践的形式,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

二 、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综合性学习的教育理念是在不断吸取不同的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和完善的。

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潮,就开始重视个性发展和个体的智慧,尊重儿童的兴

趣、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主义教育家主张让儿童自己在实践中锻炼观察力、求知欲、创造力并积累学习经验。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更加关注儿童,把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提出“儿童中心论”、实验“活动课程”。以瑞士皮亚杰 和美国布鲁纳为代表的教育观真正地从学“学”的角度研究教育的问题,为综合性学习奠定了心理学基础。他们认为学生的主体认知结构和建构过程不能简单的靠教师教,而要通过 学生的主动作用才能获得,因此提出了“发现学习”。20世纪中期兴起的人本主义教育观 把个体的主体意识推到极致,认为教育是为学生个人自由的发展提供服务的。提倡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奋斗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奠定了“综合性学习”倡导创造性能力的理论基础。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一起探索其 所不知道的过程,从而实现认识领域的拓展和延伸,而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师所知道的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的“终生学习”、“全人发展”等思路, 教育的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加强教育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把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和人的一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各国纷纷出台各种措施,在注重教 育理念的突破的同时,都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并试图以此作为突破口来体现新的教 育理念。美国强调以“探究”为特征的学习策略,采用“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 )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这两种 模式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具有相同的理念、方向,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个性的 健全发展为主,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另外,一些国家开设综合学习课,旨在使学生能把各科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在实践中综合运用,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各个国家的课程结构来看,综合课程或实践课程是力图实现所有课程的整合。其目标是培养个性健全的人,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把“探究性”、“创造性”、“发现”等视为人的本性。概括起来,综合性学习体现这样的一些理念。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看,学生的创造潜力、探究意识和求知欲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更容易被激发。综合性学习特别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应用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策略,更注重学生学习创造性与主体性人格的培养。

三、 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综合性是语文的基本特征之一,“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提倡跨领域学习,注重学科间、课内外、以及学校与社会的紧密结合,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发展最直接的动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传统语文学习不同,它不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成为语文课程目标体

1、 师生共同合作确定学习主题,激发学习兴趣。教与学是互动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经验、条件、能力等选定所要学习的主题,这个主题可以是课内的内容,也可以是课外的。 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可以自主展开学习。从这个角度来讲,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自 身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兴趣、爱好被调动起来后,就能倾注全部热情,兴 致勃勃,认真地进行学习。同样,学生如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就会积极开展研究,取 得较好的效果。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等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既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但同时也要注意到所选择问题的价值。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与督促。指导的目的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一个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

在强调学生自主选择主题的同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只有同时强调二者,他们的作用才可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师生也才会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互动。

2 、重视学生调查、实践、访问、查阅和收集资料等活动的过程与策略,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呈现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和资料,使学生初步掌握通过互连网、图书馆、人际交往等获取资料的方法与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呈现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块展板,也可以是一场主题演讲、一 次口头报告、一本研究笔记,还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只要能够呈现学生的过程和结 果,教师可以灵活把握,不必拘泥于单一、固定的形式。

3 、注重总结、交流、分享,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每次主题学习的过程或结束,不能将成果放置一边或束之高阁 ,还要总结、交流、分享体会和成果。每个学生都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正确地认 识到自己的收获或存在的问题。同学之间可以交流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相互学习, 互通有无。大家将学习成果以各种形式共同展示出来以互相分享。学生通过交流、合作与同学们分享成果,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辨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勇于申辩。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对于学生在学习上的成长尤其重要。通过这种反思和自省,一方面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重要契机,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的习惯。

预期目标: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课程创新的一个方面,也是教育创新的一个方面。我们要创造性地研究和实践语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开发学习课题;鼓励学生运用尝试——发现的学习方法,亲身体验、合作探究、自主解决问题;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学习成果;通过自评、互评,人人有提高,个个有发展,不断完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使其在全面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实验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4年9月

1、制定方案:倡导创造性地研究和实践语文综合性学习,认真学习新课程的理念,改变教学观认

念与教学行为,促进师生、生生间的合作与互动,实现教学信息的多向交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把课堂作为实验的主阵地,用新理念带动新课堂,使教师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

学习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实现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阶段:2004年9月——2005年5月

1、 实施实验阶段.

2、 总结第一阶段的实验成果,修订完善的实验方案。

3、 建立完备的评价体系,使实验更具有实效性,科学性。

第三阶段:2005年5——7月

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并修订成文。

课题成员及分工:

周芸负责研究课题的实施。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课题研究教师从事一线高段语文教学,有大量的实践时间和研究机会。

<<西部科教论坛>>2009.03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浅议

重庆市万州区特殊教育中心晏成方

摘要:综合性学习是本次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其目的不言而喻是为了提高学

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作者通过一个时期的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操作研究,提

出了自己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的理解和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

活动的一些方法,颇具新意。

关键词:语文 综合实践活动 操作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合作、开放的视野,具备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等多方面的能力。而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作为担负培养未来公民之职责的学校教育,理应提早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搭建平台。因此,教育部制订的《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并把“综合性学习”列入基础教育的各个学段,成为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次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倡导,努力实施。

语文综合性学习究竟是语文课还是综合课?如何切切实实指导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以下是笔者在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探索。

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的理解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共列出了“综合性学习”的15项内容。笔者认为语文课“综合性学习” 具有以下特征:1. 实践性强。通过实践活动,能沟通学生同社会生活、大自然的联系,沟通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能密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2. 综合性强。各项学习活动均具有多元性目标,学习内容非常丰富,学习方法多种多样。3. 操作性强。

各项学习活动内容具体、目标要求模糊但指向清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力所能及地完成不同水平的任务。4. 方法和手段是“活”的。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和学习内容、环境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方法;可以走进现实世界考察、采访等,也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走进网络虚拟世界讨论、交流等。 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1.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组成有效学习的合作小组。针对农村小学生的实际,从兴趣、能力、家庭住址等方面综合考虑,以兴趣为导向,以能力为基础,以家庭住址为参考,帮助学生结合成比较合理高效的学习小组。指导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制定小组学习计划,按计划开展活动。教师帮助各小组完善计划,指导他们怎样按计划开展活动。活动过程中,要定期交流讨论,共同解决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共享实践成果。

2.搜集资料,处理信息

搜集资料是一项比较困难的任务。以了解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为例,有关端午节的来历和传说,不仅限于人们最熟悉的纪念屈原,还有其他的一些说法,需要从有关书籍和网络上搜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既要充分利用身边已有的资源,还要敢于、善于向身边的人“求助”,请他们帮助自己。在信息处理上,引导学生进行文字记录、音像收集、动手操作等,以利于交流和展示。

3. 凸现语文学习要素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的,落脚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因此,它的实践性、综合性都要立足“语文”。学生刚刚踏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大门时,可能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实践活动的趣味性因素上,兴趣点落在“好玩”上,而忽视了“语文”的习得。因此,教师要意识到,综合性学习过程应该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过程。综合性学习将听说读写整合在一起,既为听、说、写创设了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提供了有意义的话题,又为学生课外阅读圈定了内容,指明了方向。在综合性学

2.我搜集了一些有关春联的知识──

3.我们搜集了很多春联──

4.我写了一副春联──

贴门神:1.我听说了为什么贴门神──

2.我了解了门神的来历──

吃年夜饭:1.我知道一些吃年夜饭的习俗──

2.我想告诉大家我家是怎样吃年夜饭的──

祭祖:1.我了解了为什么祭祖──

2.说说我家的祭祖场景──

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就可以把写作、口语交际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从而促进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出现,不仅是对学生更是对教师的一次重大挑战。如何把这一最能体现语文特色的课程利用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相信只要我们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这一新课程的目的,切实把握它不同于其它单一课程的特点,充分利用各种有限教学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力争做到“形散而神不散”,综合实践活动就一定能真正发挥其培养语文综合能力的作用。 让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海口市第十四中学 黄惠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仍然保留在中华民族之间。灿烂的华夏文化,不论在何时何地,都在影响着当代的中国人;但现代许多的教学模式让这门课程变得死板无趣,学生不再为祖国语言的典雅、精美而陶醉,不再理会中国五千年来的优秀传统美德。比如,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先义后利的精神境界,厚德载物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语文学习的根基松动了,语文素养从何而来呢?

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活动情境、途径和广阔的天地。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依据学生发展需要,用好课程资源,不仅着力于开展语文活动,实现课内外结合;而且更注重在实际情境中、生活体验中,引导学生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让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加知识的积累。

例如,开展七年级综合性学习活动“荷”专题,活动的实施流程是:理解课文一提供补充资料一确定课题一明确分工一收集资料一成果展示一总结评价。首先欣赏语文教学软件里关于荷的图片和朗诵,阅读描绘荷花的妙品佳作,有周敦颐《爱莲说》、朱自清《荷塘月色》、李渔《芙蕖》。这几篇文章都写“荷”,但立足点不同。有的是称颂荷的品格,有的是描绘月色下的荷塘,学生欣赏过图片、朗诵及有关于“荷”的文学作品,在头脑中形成美的大自然、美的世界的画面。

料;有的从语言学方面收集有关荷的诗歌;有的从荷的文学作品里收集写“荷”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然后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信息资料,加工整理,写成关于“荷,,的调查报告或小论文。如《荷的食用价值》、《名人与荷》、《荷与梅、兰、竹、菊的品格》、《莲与佛教文化》、《荷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荷的新价值》、《荷的诗歌赏析》,活动课上展示研究成果。除了上述的调查报告和论文交流,还有诗歌朗诵、荷图片展示、手抄报汇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利用各种资源,通过独立探索、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与手段,领略了大自然的神韵,产生美好的情趣,较全面了解了荷文化的内涵。这是学习传统文化的一个契机,这样的学习效果远远优于传统的讲读课。

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传统文化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生生活就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节日文化都可以成为有益的学习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要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巧借活动拓宽学习空间,增加文化积淀。例如,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开展“乡风民俗及文化生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有的学生收集“海南三月三”的有关神话故事和盛会发源地的图片;有的收集“海南冼夫人文化节”的有关资料,在感受这一独特的民族民俗风情活动中,领略这位致力于民族团结的巾帼女英雄的风采;有的搜集黎族家奇妙风情的有关资料,了解人类繁衍不息的文明文化;有的搜集海南民歌的歌词,这些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歌渗透着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长期的文化交融。开展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决不仅仅为了了解获得写作题材,也不是为了完成试卷上的综合性学习试题,而是凭此可以感受家乡文化的内涵,着眼于传统文化的积淀承传。所以,我在指导这一活动时,着重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引导学生整理收集到的与活动相对应的民间故事、谚语、古代英雄人物的风采……学生们可能有各自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感受,一些程度较差的学生虽然搜集的资料不多,但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和平时相比大有进步。通过交流评价,感受到海南独自魅力的自然和人文风貌。这正是要达成的活动目标。

教师的责任就是在这一过程中给予引导、激励,让学生徜徉在古朴而厚重的民间文化里,用手中的笔去书写内心深处的家乡情。

综合性学习活动能够将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袤的时空,能够通过活动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体会中华民族旺盛的生命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了,真切体验了,感情融入了,我们就有理由认为学生的文化素质获得了发展。 我们就把目光聚焦在过程上,在学生的参与程度上和参与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上,及参与过程中情感反应上,着眼于为学生营造文化氛围,感受文化的交融。

浅谈综合性学习与语文教学

悦来中心小学情飘万里

一、教学目标:从单一走向立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什么是语文素养?它是一个内涵无限丰富外延无比深广的概念,不仅包含听说读写等多种能力,还指向学生的情意态度、审美观念、个性品质和价值取向。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的目标是立体的、多维的。而传统语文教学过多关注书本知识与学科技能,忽视综合能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人才呈现出不完善的智能结构。综合性学习,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使教学目标呈现出丰富和立体的态势,有效培养了学生五种意识。

1.自主意识。

“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进行的主题活动。如办报办刊、演出、故事会、辩论赛等;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和确定有关语文或与语文有关的研究专题,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综合性学习中,“学什么”“怎样学”都是学生自主解决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解决。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参与选定主题,制定研究方案,在实施中提供一定的咨询,整个学习活动都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拥有充分的自主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2.问题意识。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是创新的激发点。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主要是一种“接受教育”,这种教育严重抑制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来越淡化,逐渐变得循规蹈矩而没有个性。综合性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学生自主地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问题都来源于学生主体,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发现问题,不断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学生从感兴趣的事或直接经验入手,确定了很多有意义的专题,如“小金鱼是怎样睡眠的”“你是怎样过春节”“关于我们周围的环境调查的研究”等话题。让学生在生活中选择研究的主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有意注意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当一个学生脑袋中装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并时时努力着寻求答案时,他就有希望成为一个大可造就的人。

3.合作意识。

由于我国独生子女的教育格局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小皇帝”“小公主”们在长辈们的精心呵护下,养成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不乐意、也不会与人交流、合作,缺乏与人合作的品质。而积极的合作意识和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21世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综合性学习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强调“共同讨论”,强调“在活动中学会合作”,许多学习任务都必须是几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完成。如关于家乡水资源的状况的调查研究,在共同商量好方案后,学生分工协作,有的到环保局了解情况,有的去沿河一带实地考察,有的负责查阅环境治理的资料 综合性学习,有效促进了学生与外界的交往,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增强了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合作的品质。

4.社会意识。

对社会的责任感,是一个人工作的永恒动力和不竭源泉,世界上的一切国家和民族都要求其成员对自己的国家、民族直至家庭、朋友等尽责任。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大多数取材于现实生活和周围世界,如环保问题、健康问题、文化教育问题、百姓生活等,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理解,也培养了学生对社会、对家乡、对他人的一份责任感。关于家乡环境的调查后,同学们发现沿河一带的污染严重,他们发出“珍爱我们的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岷江”的呼吁,写了倡议书,组织了到沿河捡白色垃圾等活动。综合性学习,密切了学生和社会的关系,增进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建设家乡的使命感。

5.信息意识。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多种媒体、多种信息的出现,要求人们具有采集信息、交流信息和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以往的语文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承,学生无需寻找自己需要的资料与信息,从而导致学生收集信息、利用信息的意识淡漠、能力薄弱。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为了深入研究某一课题,或调查访问,或实地考察,或上网查询,需要利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并根据学习的需要科学处理这些信息,恰当地利用信息,运用已有语文知识和积累的各种方法能力完成自己的课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以逐步提高和强化。

二、教学资源:从封闭走向开放

长期以来,人们的脑海中形成了这样的一种观念:课程就是教科书,学习就是读书,对学生来说,上学就是读教科书。读书成了学生学习最基本、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即所谓“书本中心”。从对学生成绩的

1.从时事动态中获取资源。

由于教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致使教材更新的周期长,许多紧随时代发展的大量新知识、新观念和新信息被排斥在语文课程之外。综合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给教学提供了广阔空间,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都成为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最佳材料。如“反恐问题”“西部开发”“众志成城抗禽流感”等热点问题,都成为综合性学习的资源。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调查、讨论,提高了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效激发了学生关注国际社会发展、关注人类共同命运的情怀。

2.从地域文化中获取资源。

综合性学习的选题极为广泛,也极具个性化。不同地区可以开展不同的研究,使学习活动具有乡土的气息,充溢浓郁的地方特色。通过研究分析,我乡地处丘陵农村的特点,综合利用农村现有教育资源,对学校所开设的美术、地方、科技、综合实践等学科性课程进行整合,补充或拓展,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增加学生实际和活动途径,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创新能力。例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十一册教材有一次语文实践活动——“我们与周围的环境”的调查。需要学生运用美术、科技、综合实践方面的能力才能完成。我们组织学生就调查制定了计划,×××环境调查表,以及活动实施方案(含活动路线示意图)。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等一系列学习活动中,学生在思考,在交流,在表达,进一步提高了语文综合素质,增强了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丰富了语文教学的资源体系,使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充满了情趣和灵性。

3.从自然景观中获取资源。

生活中的语文无处不在,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当金色的秋天来临之际,五彩斑斓、形态各异的树叶满目皆是。低年级学生采集了自己喜欢的树叶,教师建议同学们举办一个“赏叶会”,介绍自己采集的树叶的名字,描绘它的颜色和形状,遇到困难可以向他人请教;再把各色树叶汇集起来拼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讲给同学和家长听。在“寻找四季的脚步”这一专题的学习中,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的足迹,到广阔的书海中查阅赞美春天的诗句,用自己的心感悟春天,用自己的笔画春天 这些语文资源在学生眼里是那样真实,是那样亲切,增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密切了语文和生活的关系。

4.从现实生活中获取资源。

在教学中,教师树立起大语文教学观,多元化教材观,引导学生涉猎教材以外的广阔领域,从现实生活中捕捉语文学习的契机,并善于抓住语文与生活的关联,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文基本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听、想、感悟、内化,从而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5.从学生兴趣领域中获取资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综合性学习”强调从学生兴趣出发选择学习的内容,这是学生开展主动探究的重要因素,它来自学生之中,学生投以极大的热情和主动性,调动起一切可以调动的潜能。实践证明,“折纸大比拼”“同学中的口头禅”“课外生活中的阅读习惯”“卡通形象大看台”“读课外书影响学习吗?”“武松打虎与环境保护”等研究活动,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在自己与同学共同的话题中研究、讨论,学生学得兴致盎然。打破课堂和书本的界限,把生活的活水引进课堂,把学习语文的视角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促进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转换,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热情。

三、教学方式:从僵化走向灵活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语文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传统语文教学采用班级授课的方式,其最大弊端是整齐划一、千人一法。几十个人济济一堂,听着同一个教师的讲授,读着同一本教材,学习同一个课题,保持同一个进度。其教学形式以灌输和告诉为主要特征,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这种把教学限制在狭窄的空间里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影响甚至阻碍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具有开放性,内容具有不确定性,学习形式具有多样性,因此教学方式极为灵活多样,有效弥补了上述不足,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1.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开展综合性学习,就是要打破僵化滞后的教学格局,为学生提供充分自主、广泛实践的机会。综合性学习的形式是宽松的,它打破了按部就班的教和学的程式,从研究课题的选定,到研究进程的安排,学生都相当自由。综合性学习的专题研究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可以说,探究性是综合性学习的重要特征,没有探究,综合性学习就无从谈起。综合性学习的自主探究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课前在教师的激发下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积极使自己拥有发现问题的眼睛,保持积极的探究欲望,为综合性学习做好心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多元智力,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有自己的学习风格”。教育若以最大程度的个别化方式来进行,那么就会产生最大的功效。因此综合性学习主张学生主体的个性化发展,并提出个性化、特色化发展的“五大目标”:在研究课题上提倡“百花齐放”;在学习进程上鼓励“多人异步”;在方法和手段上讲究“因人而异”;在学习形式上强调个人学习与小组研究相结合;在结论和答案上追求“万紫千红”。在实践中,教师充分体会到儿童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生动性,努力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生活背景、兴趣爱好、智力强项,从而确定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分类要求,分类评价,使更多的孩子被肯定,被欣赏,从而都能尝试成功,获得成就感,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

3.变系统学习为课题研究。

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知识的系统学习,这是有必要的,但这种学习方式具有十分明显的弊端,它把学生牢牢地捆绑在学科体系中,使语文教学走进了自我封闭的怪圈。综合性学习改变传统教学重学科统整、重知识系统的格局,以一个个喜闻乐见、灵活多样的主题单元和课题形式呈现,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各学科相互沟通的过程,成为多种能力有机迁移的过程,成为学生丰富人生体验、感受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过程。学生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参与到学习生活中,这种个体化、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使语文教学充满了勃勃生机。 快乐地享受语文综合性学习

——浅谈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规范策略

曾听到过《语文课程标准》正式把“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方式提了出来,使“综合性学习”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领域,第一次让它成为语文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我真正见到它时却是在教三年级时。

那时,和老师们一起去参加某语文教学研讨活动,其中,就有一位老师执教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可却只是见到老师拿着课本,就像平时我们在教学的阅读课文一样,对课文的内容作了详细的讲读,尽管老师准备得非常充分,对每一个教学环节做了精心的准备,学生的回答也精彩纷呈,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孩子们学得也很愉快,可是我却迷失其中:难道这就是新课程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它和阅读教学难道是一样的吗?它的活动性、开放性又体现在哪里呢?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让学生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整理能力,交往能力、综合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它难道就是我所看到的这样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进行了摸索、探究和实践,到现在,我在班中尝试进行了十几次有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不断的学习和尝试中,我对这个崭新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有了一些理性的认识。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该实施哪些教学规范,做足语文综合性学习呢?

一、利用教材特点,感受美丽语文

教师要善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教材的特点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使语文学习变得有声有色,趣味十足,使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学生眼里变得美丽,变得富有生命活力。

1、文本重组:

将内容、主题、体栽上相近的课文,进行适当的调整与重组,进行主题单元学习,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别了,我爱的中国》《将相和》《詹天佑》《怀念我的母亲》等课文都是围绕“爱国”这个主题展开的。将这些课文进行重组,以“名人和祖国”为主题进行单元教学,然后开展相应的学习:

首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活动建议,明确了本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目标和要求: l、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综合性活动,了解伟人、名人与祖国的故事。2、通过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活动形式,增强信息资料处理能力。

第三,根据活动计划,学生进行自由组合,以4——6人为一小组,把全班分成了9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工作。

第四,为了使本次活动能顺利进行,我还和家长做了不少沟通工作,取得了他们的支持,这对于学习活动的扎实开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根据活动计划,每一组都能积极地搜集资料。他们按照在课堂上确定的方法进行着各自的活动。 以第一小组为例,他们主要以阅读交流的方式进行活动。

首先,他们寻找了相关的书籍,并明确了收稿日期;

然后小组阅读书籍,并做好阅读笔记。阅读笔记的形式是学生自行设计的,我也进行了一定的指导,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活动不会偏离“语文”。

第三步:组内交流。看完书,做完笔记,小组进行了组内交流,确定了本组展示学习成果方式。他们决定把读书笔记装订成一本“书”,放在教室里请同学们看,同时,向全班同学推荐自己最喜欢的“名人与祖国的故事”。

其他的各组,也同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有的访问了自己的长辈,做好了纪录,并整理写成了书面报告,有的小组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改编成了短剧,反复地排练。还有的小组把组员搜集到的材料进行了集中,编成了手抄报。

这样的综合性学习,有趣有味,是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没有享受到的,当然,也就学得兴致盎然,当然,教师也就能更好地规范实施。

2.拓展延伸:

综合性学习要求教师既要依据语文教材,又要跳出语文教材教语文,以课文为“经”,以相近主题的优秀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网络,将课堂延伸到社会,将课内的知识迁移到课外。学生在学语文中用语文,在用语文中学语文,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例如, 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后,学生们对抗日战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怀着崇高的敬意,想知道更多的抗日故事。因此我组织了以“重返抗日战场,走近抗日战士”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从“五壮士”之一的葛振林老人去世谈起,引导学生观看抗日战争影片和图片,读抗日战争故事,说抗日英雄事迹, 给抗日英雄写一封信,这样的学习既是一次语文学习体验,更是一次人生价值体验。

四上语文“学习园地”中,出现了很多对联,针对这一学生有着浓厚学习兴趣,又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学形式,我校的陈老师就组织进行了课题为《对联趣谈》的综合性学习。

(1)活动准备:将学生分成四大组明确准备内容

对联知识搜索:对联的来历、对联的特点、对联的类型等等。

优秀对联搜索:有趣的对联、特别的对联,极有表现力的对联。

对联故事搜索:与对联有关的小故事。(还可以演一演)

对联运用搜索:寻找生活中什么地方有对联,还可以以照片、图片为证据。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综合性学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