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动系统设计计算

时间:2025-04-04

工作原理及设计计算

制动调节装置

2011年9月8日

汽车制动系统构成

2011年9月8日

行车制动系管路布置形式常见的布置形式有:交叉工( 前后分开式( 前轮双重式、 常见的布置形式有:交叉工(X型)、前后分开式(H型)、前轮双重式、 前轮双重后轮分开式

X型

H型

2011年9月8日

说明所有的计算都是在主机厂整车参数确定下进 行。 计算结果必须得到实验的验证,否则要进行 修正。 设计依据的标准:GB12676 —— 2000 GB7258 —— 2000

2011年9月8日

行车制动系统——制动力调节装置的设置一般汽车根据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的比例、载荷情况以及道路附 着系数和坡度等因素,当制动器制动力矩足够时,车轮与地面间的侧 向附着力完全消失的制动过程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1 前轮先抱死滑移,而后轮滚动,就不能继续转向; 2 后轮先抱死滑移,而前轮滚动,就易造成甩尾; 3 前、后轮同时抱死拖滑,达到理想制动状态。 由于甩尾,造成的事故更多更为严重,所以,对一般道路的汽车 应尽量避免在制动时后轮抱死滑移,并在此前提下,尽可能充分利用 附着条件,产生尽可能大的制动力,人们采用不同的装置调节汽车后 轮的制动力,并把这种装置命名为“制动力调节装置”,使前后轮的 制动管路压力的实际分配曲线,在不同程度上接近于理想的分配曲线。

2011年9月8日

制动跑偏制动时汽车跑偏的两个原因: 1)汽车左右车轮,特别是前轴左右车轮(转 向轮)制动器的制动力不相等; 2)制动时悬架导向杆系与转向拉杆在运动学 上的不协调(互相干涉)。 第一个原因是制造、调整误差造成的;第二 个原因是设计造成的,制动时汽车总是向左 (或向右)一方跑偏。

行车制动系统——制动力调节装置的安装 制动力调节装置是行车制动 系统中的辅助装置,多装在 后轮制动管路中,其作用是 当前轮制动管路压力增长到 一定程度以后,即自动限止 或节制后轮制动管路压力的 增长,以减少后轮抱死的概 率,并在更广大的附着系数 范围内提供较高的制动强度 的附着系数利用率。2011年9月8日 7

行车制动系统——制动过程的动力学分析制动时,作用在车轮上的摩擦力矩为制动器的 制动力矩Mμ,滚动的车轮对地面施加一个向前的制 动周缘力Fμ,同时地面对车轮作用一个向后的地向 反力Fβ——地面制动力Xb 。Xb

=

M r

µ

地面制动力是使汽车制动而减速行驶的外力, 它取决于两个摩擦副的摩擦力:一个是制动器内制 动蹄摩擦片制动鼓间的摩擦力;另一个是轮胎与地 面间的摩擦力——附着力。 和正常行驶时路面作用

于车轮的牵引力一样, 地面的制动力Fβ是滑动摩擦约束反力, 它的最大值 不可能超过车轮与地面间的附着力 F。 制动力矩 M µ = X b × r 原始数据咨询表2011年9月8日 8

行车制动系统——前后轮载荷的分配把整部汽车看成一个刚性体,沿汽车重心的前、后方向进行制动时,受力分析: 把整部汽车看成一个刚性体,沿汽车重心的前、后方向进行制动时,受力分析: 当汽车静止时, 后轮载荷为: 1、当汽车静止时,前、后轮载荷为:F FZ 1

= =

Z 2

L1 L L 2 L

G G

2、当汽车制动时,前、后轮载荷为: 当汽车制动时, 后轮载荷为:W1 = W2 1 j (G L 2 + G L1 H ) L g 1 j = ( G L1 G L1 H ) L g

制动减速度——j j 制动减速度

2011年9月8日

行车制动系统——理想制动力分配特性欲使汽车在制动时总制动力和减速度达到最大值,应使前、 欲使汽车在制动时总制动力和减速度达到最大值,应使前、后轮有可 能被制动到同步抱死滑移,即前、 能被制动到同步抱死滑移 , 即前 、后轴的制动周缘力能在同一瞬间达 到各该轴的附着力的数值(理想状态) 到各该轴的附着力的数值(理想状态)。 根据制动时整车受力分析,考虑到制动时的轴荷转移,可求得前、 根据制动时整车受力分析 , 考虑到制动时的轴荷转移 , 可求得前 、 后 轴附着力与制动减速度j的函数关系: 轴附着力与制动减速度j的函数关系:F Fφ1

= =

G φ L G φ L

(L (L

2

+

j g j g

H) H)

φ 2

1

q

=

j g

=

F G

β

汽车总的制动力 F β = F φ 1 + F φ

2

= G

j = G q g

2011年9月8日

行车制动系统——理想制动力分配特性在前、后轴附着力同时被充分利用, 在前 、 后轴附着力同时被充分利用 , 即全部车轮都抱死滑移的制动 工况下, q=φ 工况下,则 q=φFβ = Fβ 1 + Fβ 2 = F φ 1 + Fφ 2 = G φ

后轮同步抱死的制动工况下的各轴理想制动力(理想制动周缘力) 前 、 后轮同步抱死的制动工况下的各轴理想制动力 (理想制动周缘力)F F F Fβ 1

= = = =

F G F G

µ 1

=

F

φ1

( q (L2

= +

φ ) φ H)

φL =

φ1

β 2

µ 2

F

φ 2

φ 2

φL

(L

1

φ

H)

因此可求得对应于一系列参变数φ值的前、 因此可求得对应于一系列参变数 φ值的前 、 后轴制动力的理想关系曲 通常称为理想制动力分配曲线(可简记为I曲线) 线,通常称为理想制动力分配曲线(可简记为I曲线)。2011年9月8日 1 …… 此处隐藏:3561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制动系统设计计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