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一 一三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发布时间:2024-11-28

第三单元

第七课、个人收入与分配

(二)按劳分配为主体

1、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为什么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1)必要性: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重要性: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地位: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三)多种分配方式——按生产要素分配

1、要素: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劳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工资、奖金、津贴等)

2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一)收入分配的公平(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

1、含义: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要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为什么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

3、怎样实现

(二)效率

1、含义: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效率提高=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2、为什么注重效率

(1)国情,任务,资源,发展观

(2)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必须调动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兼顾公平与效率

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

一、财政及其作用

1.财政的含义:国家收入和支出(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1)主体:国家

(2)本质: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在社会范围内集中性的分配关系

(3)内容:是对国家收入的分配,财政征收具有强制性特点。

(4)实现形式:预算和决算 (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预算包括财政的收入与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称国家预算。上一年度的财政实际执行情况,称作国家决算。)

2.财政收入:

(1)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奖金。

(2)形式:包括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简而言之:税、利、债、费的收入。其中,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是最普遍性形式、最重要来源,占主导地位。

(3)影响因素:①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基础)②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

3.财政支出:

(1)含义: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2)形式或分类:财政支出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3)作用:通过财政资金的分配,国家的职能才得以实现,也就是说财政支出是政府实现职能的物质条件,财政支出的状况反映了政府的政策。

注:社会保障支出指国家财政为公民提供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各种费用。

其内容:社会保险:主要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 保险等。

社会救济:包括自然灾害救济、失业救济、孤寡病残救济和 困难户救济。 社会福利:指社会服务事业及设施。如对公民义务教育,特殊社会福利,如孤儿院 社会优抚:包括牺牲、病故优抚费、烈军属、复员军人补助费、伤残抚恤费、见义 勇为者奖励等。

4.收支关系

(1)收支关系:盈余、赤字、平衡、相等

(2)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对比

①在国家财政预算和决算中,收入和支出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它表明国家筹集的财政资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得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财政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不存在。 ②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 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③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财政赤字意味着要靠借债过日子,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④平衡财政收支可以采用增加税收、增发通货或发行国债的办法。

⑤国家通过财政收入支出控制经济运行。在经济增长滞缓,(收大于支)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供大于求),政府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来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在经济发展过热(供小于求),经济的正常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时,物价会上涨,政府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来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支大于收)。

5、财政的作用

(1)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中,缩小收入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制度)

(2)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3)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

当供>需(通货紧缩、经济过冷)时:财政应多支少收(刺激需求)(扩张性财政政策) 当供<需(通货膨胀、经济过热)时:财政应少支多收(抑制需求)(紧缩性财政政策)

6.我国目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1)区别:

①财政政策与政府的“税利债费”等有关;货币政策与银行的“利率、准备金率、汇率、货币发行量” 等有关。

②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常委会通过;货币政策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制定的。

(2)联系:

①两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

(3)种类

①积极的(扩张性)财政或货币政策—调节通货紧缩

②消极的(紧缩性)财政或货币政策—调节通货膨胀

③稳健的财政或货币政策—不膨胀也不紧缩

二、征税与纳税

1本形式。

(1)主体:国家。(有国就有税。国家通过税收形式组织财政收入,为其自身存在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2)依据:税法。(有税必有法。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2、税收的基本特征:

(1)三性特征:①强制性②无偿性③固定性(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2)关系:

①三个特征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

②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

③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3、税收的种类:根据征税对象划分,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

共二十多种。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影响最大的两个税种。

(1)增值税:

①含义: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种。②它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③作用:增值税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可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偷漏税行为。

(2)个人所得税:

①含义: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②我国个人所得税,按照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③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的特色:纳税人所得越高,(高收入者多纳税少收入者少纳税)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 ④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不在我国境内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的个人收入。 ⑤作用: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二、依法纳税

1、纳税人和负税人:

(1)纳税人含义: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2)负税人含义:是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2、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关系

(1)区别:含义不同。

(2)联系:①当纳税人所缴的税款是由自己负担时,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 ②当纳税人通过一定的途径将税款转嫁给他人负担时,纳税人就不是负税人 ③不一定每个公民都是直接的纳税人,但人人都是商品和劳务的消费者,因而都是实际的负税人,都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作出了贡献。

3、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公民自觉纳税的必要性:

①从一般意义上讲税收是国家存在、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

②在我国税收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联系在一起。(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2)公民要增强纳税人意识:

①承担义务,诚信纳税

②反对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骗税、抗税、欠税

③行使公民权利、树立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偷税,指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 欠税,指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规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骗税,指纳税人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抗税,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配置资源

1.配置资源

①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资源配置是由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的需求的无限性,这一矛盾决定的。(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永无止境的,但在一定时 期和范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如果用于生产某种产品的资源增 加,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资源就会减少。为了尽量满足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必须合理 配置有限的资源。) ②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③注意: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手段,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不同的经济体制,

两种经济体制都要同时使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

以市场手段为基础叫市场经济、以计划手段为基础叫计划经济。

2.市场经济 ①实现: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机制实现的。

②优点:

③缺点:即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A、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即市场失灵):

a. 不能调节: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有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

b. 不让调节: 枪支弹药等危险品,麻醉品等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因为如果听任经营者自由经营这些产品,会严重危害公民的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安定。)

B、市场调节存在固有的弊端:

a.由价值规律的作用是自发实现的→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是自发的,不 是在政府引导下进行的→可能会出现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经济 现象。

b.然带来盲目性→结果必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c.滞后性。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和资源配置的实现方式决定市场调节的一般过程是:供求不平衡→价格变化→作出决定→实现供求平衡→必然有一定的时间差→必然导致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特别是在农村及大型建设项目上影响更大)

①后果和表现

A、自发性[制假售假,环境污染等不正当市场行为的发生,造成经济混乱,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可能导致两极分化]

B、后两者[资源浪费,经济波动,社会经济不稳定]

②联系:都是市场调节固有的弊端,都给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和负面影响。

补充:关于市场经济,我们应注意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①一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二是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

②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有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克服市场的种种缺陷,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1、必要性: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②加强宏观调控不仅是因为市场的局限性,而且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指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

2、含义,主要目标。

①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②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手段:

①经济手段

A、含义: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B、表现:a.经济政策和计划, 如最常用的调控政策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除此还有购销政策,产业政策等。 b.经济杠杠:价格、税收、信贷、利率、汇率、工资、奖金等。

C、意义: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②法律手段:

A、含义: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B、作用:有效地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益,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正常运行。

③行政手段:是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协调,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要求,也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使用,否则不利于市场信用的发挥)

三、规范市场秩序

1、市场规则:

(1)市场秩序与市场规则的关系: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1、总体小康

(1)实现时间:20世纪末。

(2)主要成就:生活水平、质量提高

(3)不足之处: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

2、全面小康

实现时间:2020

特点: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增强、国内市场居前列人民富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更加民主、更高文明素质和追求制度更加完善、社会充满活力安定团结、更加开放、更有亲 和力。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收入翻一番进入创新型国家。新四化建设

2、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

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地位:思想武器,指导思想

2、如何贯彻落实:

(1)第一要义:发展

怎样发展:三个发展(规律、理念、难题)三个战略(科教、人才可持续)

(2)核心立场:以人为本

怎样:工作出发点落脚点,尊重、保障、共享

(3)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怎样: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两个协调(生产力与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道路(生产、生活、生态)

(4)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要求:从实际,五个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对外)

第十一课

一、经济全球化

1、含义: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的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互相依赖、互相联系的趋势。

2、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3、载体——跨国公司(含义、作用)

(1)含义: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

(2)目的:为了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

(3)作用:①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

②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4.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①积极: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②消极: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一边是发达国家财富的不断积累,一边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

③消极: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5.我们应当以怎样的态度对待经济全球化?

①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

②同时,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勇敢地迎接挑战。

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一)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加入世贸组织

1、关于世界贸易组织( WTO)

Ⅰ 概况:成立于1995年1月1日,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Ⅱ 功能:组织多边谈判,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是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Ⅲ 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

非歧视原则是最重要的基本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

2、我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重要意义 ①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②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推动力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 ③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④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收入与生活水平。

(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为什么

(1)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

(2)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3)我国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格局。对外开放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怎么样(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2)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性经济发展新优势。

(3)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的结合

(4)坚持独立自主、自立更生的原则

(5)要有规则意识和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本领,要有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

3、怎样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性经济发展新优势。

①走出去(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

②引进来: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结合。

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一 一三四单元知识点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