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时间:2025-07-12

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要:民办高校作为我国教育人才培养战略的一支生力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但是由于低水平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落后的人才观念,始终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无法与国内公立高校实现公平竞争。本文就这一问题分析原因,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发挥民办优势”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

一、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说:“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对于一所民办高校也是这样,师资力量关乎教学的水平,是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民办高校中的各类人力资源的规划、开发、利用和激励等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活动。” 高效管理应该做到与发展愿景相适应,制定可行的人才资源开发计划,充分利用各项资源激发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现存的严重问题

(一)各类人员结构的不合理

民办高校的教师年龄比例严重失调,总体呈现哑铃状。年纪大的教师和年轻教师居多,中年教师较少,导致教学停留在经验教育中或者浮于表面。事实上,高校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中年骨干教师,多数科研项目、人才培养,中年教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民办高校中年师资不足是质量上不来的重要原因。

(二)师资流动性过大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人才流动……有利于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但是民办高校的师资流动过于频繁,严重影响了正常连贯的教学。究其原因,在于教师聘用体制下,民办高校无法对教师稳定性进行有效控制。兼职教师虽然为民办高校的人才资源的供应提供了新的来源,但随时会出现“教育缺货”现象,许多兼职教师是多处兼课,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三)激励与考核机制不完善

许多民办高校在引进人才方面,没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办之后,“穿新鞋,走老路,一味模仿国有高校的薪酬政策,不管个人能力、水平有多大差别,论资排辈” 。良好的薪酬与福利待遇,出国开会、发放奖励都要“先老后幼”。这种只看资历,不看业绩的激励机制严重影响了年轻教师的积极性,根据亚当斯的

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与对策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