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统计学课件习题
时间:2025-04-10
时间:2025-04-10
三.名词解释
(1)总体和样本
(2)参数和统计量
(3)过失误差
(4)抽样误差
(5)随机测量误差
(6)概率和概率推断
三.名词解释
(1)相对数
(2)率
(3)构成比
(4)相对比
(6)标准化率法
四:问答题:
1. 常用的相对数指标有那些?它们的意义和计算上有何
不同?为什么不能以比代率?请联系实际加以说明。
2.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率的标准化?标准化的方法有那
些?
四:问答题
1、如何正确区分三种类型的资料
2、如何实现数据类型的转换?请举例说明。
一、是非题:
1.某区一年内死亡200人,其中16人因癌症死亡,癌死亡率
为8%。
2.调查显示某地省级医院的肺癌病死亡率高于基层医院,因此
可认为省级医院
的医疗水平不如基层医院。
3.随机抽取两个样本,根据它们计算出的率可直接比较。
4.某人用某种新药治疗5例胃溃疡患者,其中有4例好转,1
例无效,该新药
的有效率为80%。
5.计算率的标准化率只是便于资料间的相互比较,标准化率不
是反映某时某
地的实际水平。
6.抽样研究中,可以凭率或构成比的大小直接下结论。
7.相对比是对比的最简单形式,两个指标的性质必须相同。
8.说明某现象发生强度大小的指标是构成比。
9.构成比中某一部分比重的增减相应地会影响其他部分的比
重
10.比较两地某病的总死亡率时,若两组资料的年龄构成不
同,应计算标准化率。
二、选择题:
1、据下表资料,哪一种说法正确_______。
某地肺癌100例分析
年龄(岁) <=20 21- 31- 41- 51- 合计
例数 3 7 23 57 10 100
a 100例肺癌病人中以41—50岁所占比重最大
b.41—50岁最易发肺癌
c.需进行率的标化后才能下结论
d.资料不具可比性,无法作比较
e.以上都不是
2、构成比之和必为_______。
a 100% b.<100%
c.>100% d.不确定值 e.100 3、标准化的目的是_______。
a.使计算的结果相同 b.消除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c.使资料具有可比性 d.使算出的率可直接作比较
e.以上都不对
4、计算某地5~15岁儿童肺炎发病率,现求得男、女童肺炎
发病率分别为21.2%和19.1%,可认为_______。
a.男童的肺炎发病率高于女童
b.应进行标准化后再做比较
c.资料不具可比性,不能直接作比
d.应进行显著性检验后再下结论
e.以上都不对
5、相对比是A、B两个有关指标之比,两个指标要求_。
a.性质必须相同 b.性质必须不同
c.性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d.性质最好相同
e.以上都不对
五.疑难选解
一次腹泻的爆发调查表明:发病者中有85%在甲饭馆就餐,有15%在乙饭馆就餐,故认为传染源来自甲饭馆。
一、是非题:
1.两样本均数差别是假设检验可用t检验,也可以用方差分
析。
2.各组数据呈严重偏态时也可以作方差分析
3.方差分析时,要求各组方差齐性。
4.方差分析中,F值不会是负数。
5.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中,F值越大则P值越小。
6.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中,若P<0.05则可认为两两之
间都不相同。
7.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中,SS组间一定小于SS组内。
8.方差分析中,如果处理因素有作用则MS组间一定大于
MS 组内。
9.方差分析中,如果处理因素无作用则F值一定等于1。
10.在方差分析前,一般应进行方差齐性检验。
二、选择题:
1.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中从总变异中分出组间变异和组内变异是指_________。
a.从总均方中分出组间均方和组内均方
b.从组内离均差平方和分出各组的离均差平方和
c.从总均数的离均差平方和分出组间离均差平方和和
组内离均差平方和
d.从组间离均差平方和分出组间与组内的离均差平方和
e.以上都不对
2.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中的组间均方是_________。
a.仅仅表示抽样误差大小的指标
b.仅仅表示处理因素作用大小的指标
c.表示处理因素的作用和均数的抽样误差两者综合结果的指标
d.表示全部变量值总的离散程度的指标
e.以上都不对
3.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中_________。
a.组间SS不会小于组内SS b.组内SS不会小于组间SS
c.组间MS不会小于组内MS d.F值不可能是负数
e.F值可能是负数
4 4.方差分析中,当F>F 0.05(v),P<0.05时,结果_________。
a.可认为各样本均数都不相等
b.证明各总体均数不等或不全相等
c.可认为各总体均数都不相等
d.可认为各总体均数不等或不全相等
e.证明各总体均数都不全相等
5.各组数据的_________不可作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
a.均数相差较大时 b.例数不等
c.方差较大时 d.方差不齐时
e.均数与标准差相差较大时
6.方差分析中,当P<0.05时,应进一步作_________检验。
a.t检验 b.u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