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硕士联考 刑法背诵笔记整理版
时间:2025-07-13
时间:2025-07-13
《刑法》笔记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刑法概述
一、概念
1、刑法: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犯罪的主要后果是刑罚。
2、形式:(1)刑法典。全面、系统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内容的法典。
我国两部刑法典:“79刑法典”、“97刑法典”
(2)单行刑法。属于特别刑法,规定某一类犯罪及其后果或刑法某一事项。
(3)附属刑法。在经济、行政等非专门
狭义刑法:刑法典;
广义刑法: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
3、本质上(阶级特征),刑法是统治者以法律形式、主要采用刑法方法禁止、惩罚危害统 治秩序的行为。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代表中国人民意志制定、规定犯罪及法律后果。
4、特征(法律特征):
(1)保护的利益和调整的对象,比较广泛。
(2)任务以及实现任务的方法不同于其他法律部门。运用刑法同犯罪作斗争,追究刑事责任。
(3)强制力程度更严厉。刑法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对犯罪行为的法律后果上。
二、目的和任务
1、目的: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2、任务:(1)惩罚、预防犯罪,用刑法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
(2)保护人民、社会和国家
①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②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
③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④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三、刑法的体系和解释
1、体系 (1),分“分则”“总则”两编,还有一条附则。 (2)总则规定犯罪刑罚的通用性规则;分则固定各种具体犯罪的罪状和法定刑。 (3)
2、解释
法律条文是抽象和静止的,社会生活是多样的、多变的,为正确理解和适用法律。
(1)立法解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做的解释。
以决议形式对刑法条文含义的解释;
刑法中对有关术语的专条解释;
在那个起草说明或修订说明中所作的解释。
(2)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所做的解释。
(3)学理解释。有权对刑法进行立法、司法解释之外的机关、团体和个人的解释。 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又称无权解释。
根据解释方法还可分为,文理解释、论理解释。
第二节 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特点:刑法所特有的(刑法适用平等原则有特殊规定,虽然其他法律也平等)。 贯穿整个刑法始终。
二、罪刑法定原则
1、基本内容:(1)法定化。犯罪和刑罚必须事先由法律明文规定。
这是行为当时有效的法,对已经废止的,根据“从旧兼从轻”原则。
(2)明确化。对什么行为是犯罪,犯罪所产生的法律后果,都必须做具体规定。 禁止采用习惯法、类推解释、行为后的重法、不明确的罪状、不
确定的刑罚。
(3)还要求合理确定犯罪的范围和惩罚的程度。
2、体现在:(1)刑事立法方面,总则规定犯罪的一般定义、共同构成要件、刑罚种类、刑法
运用的具体制度等;
名规定各种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及其法定性。
(2)形式司法方面,废除了刑事司法类推制度,要求司法机关严格解释和适用刑
法,依法定罪量刑。
3、派生:(1)刑法应当是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成文法律,行政机关制定
的规章部的规定刑罚,习惯法不能成为刑法的渊源。
(2)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就是新法)
(重罚不得有溯及力)。
(3)禁止不利于被告的类推解释,包括禁止司法类推以及在立法解释上不能做类推
解释。
(立法可采取修正案形式,不能做类推)
(4)禁止绝对的不确定刑。
(相对确定刑、绝对确定刑复核罪刑法定原则,我国大多数为相对确定刑)
(5)确定犯罪与刑罚必须明确
(6)禁止滥用刑罚,对不应当处罚的行为不能以犯罪处罚。
(7)禁止残酷的刑罚。
三、刑法适用平等原则
1、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论其地位高低、民族、种族、性别、职业、
宗教信仰、财产状况如何。
2、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3、不允许有任何歧视或优待。
4、派生:是宪法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刑法中的体现。
该原则体现于刑事司法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定罪、量刑、行刑平等。
平等不意味着必要差别的不存在,主要在于导致差别的原因是否合理合法。
四、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1、内容:(1)刑法的轻重与犯罪行为及其危害结果相适应。
(2)刑法的轻重与犯罪人主观恶性的深浅、再次犯罪危险性的大小相适应。
2、体现在:(1)分则根据罪的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社会危险程度规定相应的法定刑。
(2)总则规定量刑原则;
(3)总则规定:①对累犯从重处罚、不得假释和缓刑;
②对未成年、又聋又哑的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自首、立功
的人从宽处理;
③对中止犯处罚明显宽大于未遂犯、预备犯;
④对过失犯处罚明显按宽大于故意犯。
3、派生:刑事立法要制定出合理的刑法体系
量刑环节,应把刑罚与犯罪 …… 此处隐藏:9767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下一篇:雨季施工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