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马宝璋2015习题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中医妇科学》习题
马宝璋
总 论
第一章 绪 言
第一节 中医妇科学的定义与范围
一、 学习要点
重点:熟悉中医妇科学的定义;了解中医妇科学研究范围。
难点:必须在掌握中医学理论基础上学习中医妇科学。
二、知识点精析
(一)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
床学科。
中医学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四诊八纲、
辨证施治等,中医妇科学就是要运用这些基本理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系统地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二)中医妇科学的研究范围
总论中系统地阐述了女性的生殖脏器、生理特点、病理特点、妇科病的诊断要点、妇科
病的治法概要、预防与保健。
各论中讲述的疾病有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临产病、产后病、妇科杂病、前阴病等。
(马宝璋)
第二节 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
一、 学习要点
重点、难点:掌握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代表性著作的名称、作者;熟悉十大历史时期;
了解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发展概况,为学生树立学习中医妇科学的专业思想打下基础。
二、知识点精析
(一)夏、商、周时代(公元前2197~公元前770年)
我国远古时代的祖先,在劳动和生活中就已经发现了一些药物,积累了初步的医疗技术。
到了夏、商、周时代,中医妇产科学已有了萌芽,主要有关于难产、妇科药物、种子和胎教理论的记载。
关于难产的记载 《史记·楚世家》说:“陆终(妻女嬇)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
关于妇科药物和种子的记载 约在公元前11世纪左右,《诗经》中载药50余种,其中有一些重要的妇产科用药。《山海经》中载药120余种,其中就有“种子”及“避孕”的药物。 关于胎教的认识 《列女传》有妊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子”的记载。
(二)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这一时期妇产科理论进展主要是难产、优生学、胚胎学的相关理论。《内经》的出现,
提出了妇科相关理论。
关于优生的记载 《左传》僖公23年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战国时代成书的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提出了女性的解剖、月经生
理、妊娠诊断等基本理论,还初步论述了一些女性疾病的病理,如血崩、月事不来、带下、
不孕、肠覃、石瘕等。还记载了第一个治疗血枯经闭、调经种子药方――四乌贼骨一蘆茹丸。
还出现了专门从事妇产科工作医生“带下医”扁鹊。
(三)秦汉时代(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秦代,已有妇产科病案的记载。太仓公淳于意首创“诊籍”。
汉代,在医事制度上设有“女医”,药物堕胎、联体胎儿、手术摘除死胎等首见记载,
并出现了一批妇产科专著、专论。
公元前 l 世纪已有了药物堕胎(流产)的记载。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胎产书》约成书
于公元前2世纪,书中对妊娠按月养生提出一些初步见解。现存的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方
论》书中的妇人三篇,论述了妊娠呕吐、妊娠腹痛、产后发热、热入血室、带下、经闭、癥
瘕等病的证治,并提出阴道冲洗和纳药的外治法。我国著名的外科专家华佗发明了麻醉药(麻
沸散)、创伤药(神膏),并成功地进行了开腹手术,也成功地进行了摘除死胎的手术。
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问世,书中记载了许多妇产科用药。
(四)魏晋南北朝及隋代(公元220~公元618年)
这一时期,主要是脉学和病源证候学的成就,推动了妇产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晚婚与节
育的主张,记载了针刺引产成功的案例,以及逐月养胎的理论。
晋·王叔和著成《脉经》,提出了“居经”、“避年”之说,指出“尺中不绝,胎脉方
真”,描写了产时“离经脉”。南齐·褚澄著《褚氏遗书》1卷(10篇),其中从摄生角度,
提出了晚婚与节育的主张。北齐·徐之才著《逐月养胎法》,提出了逐月养胎理论。
隋代,巢元方等编著了《诸病源候论》,书中有妇人病8卷,前4卷论妇科病,全部以
损伤冲任立论,后4卷论产科病,内容颇为丰富。
(五)唐代(公元618~公元907年)
唐代设立了“太医署”,这是唐朝最高的医学教育机构和医疗机构,自晋至唐临证医学
日益兴盛,发展特点是逐渐趋向专科化。
孙思邈著《千金要方》,成书于公元652年,全书凡30卷,有妇人方上、中、下3卷,
而且将妇人胎产列于卷首。王焘著有《外台秘要》,成于公元752年,全书计40卷,1104
门,其中有妇人 2 卷 35 门。我国现存理论较完备的产科专著,即昝殷著的《产宝》(现刊
行的书名叫《经效产宝》),成书于公元852~856年。
(六)宋代(公元960~公元1279年)
宋代妇产科已发展成为独立专科。
杨子建著《十产论》,成书于公元1098年。对各种异常胎位和助 …… 此处隐藏:13387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上一篇:新城市社会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