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行业发展趋势
时间:2025-04-29
时间:2025-04-29
液压行业发展趋势
液压行业经济与技术协调发展趋势
上海豪高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许仰曾 朱小明
中国的液气行业己从1996年世界排名第9位上升到2000年的第7位,占有比从1.4%上升到1.6%,有了明显发展。但差距仍大,如何在近3-5年内再跃至第5位乃至更前仍我们行业界之所望。为之提供作者之见解,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液压行业以美国Vickers公司1921年建立为象征,各大工业国于上世纪50年代建立了液气工业协会为标志已经历了大半个世纪。液压在现代化工业发展中已成为不可取代的技术,并成为大多数主机中的关键技术与元件之一。我们可以从它的宏观经济特点及技术竞争对企业结构与发展的影响进行剖析,对当今液压行业的格局进行了解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及竞争点。
一. 液压行业宏观经济的几个特点
1液压市场的高波动率增长及衰退
液压工业半个世纪的市场销售值表明液压工业的发展与机械工业的发展几乎完全同步, 但是波动要大. 从图一至图四可以看到这种情况.
与此同时,液气产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从持续增长转成波动性增长,这种波动在九十年代后日趋激烈以至个别工业国负增长。 尽管近十年全球液气产品仍呈整体增长态势,共平均年增幅为3%(见图五),但是年波动率却高达20-30%。例如日本1992年液压产品产值为2680亿日元,比1991年3437亿日元下降近28%。反之,增长率也如此,它总高于机械业的当年增长值许多。
这种高波动率说明了两个问题: 其一是液压件是主机配套件,发展速度肯定与主机同向. 由于主机库存量与维修量的吸 纳与释放,使其销售会产生这种波动的放大。
其二是液压技术的发展与其它技术(如电)的竞争,会影响到这种总体发展速度。
其三是日本的液压产值的持续下降除去与该国经济有关之外,还应注意与技术应用的联系程度,说明液压的应用面存在差距 .
2液压经济的全球化方兴未艾
·从图五至图六可见主要工业国液压进出口总值在增长
·随主机出口,液压元件跟随生产国主机出口,这种间接出口对德国可占生产总值的40%之多. ·跨国公司全球化及所在国的本土化。
·液压各大跨国公司实施全球化的采购与协作,目前十分普遍及活跃. 涉足的不只是液压企业,更多是加工企业。
3液压应用的拓展与系统制造发展的困惑
·液压行业的发展与应用领域的拓展密切有关。液压技术人员与主机技术人员在一般程度上的脱节使这种发展受到影响.液压大企业的批量生产与应用拓展提出的要求往往有矛盾。
·国际液压企业对介入系统制造态度并不一致. 从利润最大化的角度看,成套风险大,周期长,占用技术人员与资金多. 但同时系统开发才是液压行业在技术源头上创新的源泉 。风险大与利润又有一定联系,因此,仍有不少投入者。但系统成套的发展不如原料想的那么迅速,这在工业液压中更明显..
·不少跨国企业与中小企业的成功经验是与主机商联手的模式。这亦为中小企业或特色企业留下了空间。
液压行业发展趋势
液压行业发展趋势
液气产品销售值(亿美元) 销售值(亿美元
)
进口 出口
二.
液压行业发展趋势
过去二十年,我国液压界十分关注国际跨国公司的技术. 在80年代引进了以Rexroth、Vickers泵阀为主以及Sauor的静液压泵与Eaton摆线元件等技术。今天,随着我国体制改革及改革开放的政策,不仅是对技术而且对跨国企业发展之道也成了行业界关注点。因为许多条件正在成熟,使我们可以从其发展之道来审视我国企业的未来之途。在本文,不将其资本运作作为重点,而是从市场与技术角度来观察它们对跨国企业发展的影响。
世界各大跨国液压公司建立半个世纪左右,它们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级:技术起家(从公司建立——上世纪70年代左右)。
Vickers是叶片泵发明人,其叶片泵的技术优势保持至今;Eaton是摆线元件的尊基人,至今仍是主要领域之一;Rexroth凭借百年铸造技术优势转入液压元件生产,其生产质量优势坚恒至今;再如Sauer及其前身的静液压转动泵与马达,Moog的伺服阀、Stafa马达都是企业名与产品优势已密不可分。我国80年代初引进的各大公司液压技术及产品,基本上反映当时这些产品领域中占优势而选入的各大公司(可参见“液压工程手册”的最后部分, 雷天觉主编)。
第二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所促使的产业结构调整。(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末) 70年代末形成的机电一体化潮流,加上当时流行的从自身技术优势转向”为客户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的理念即“making a solution”,可见端于各种样本及广告中. 实际上这是争取市场的新观念。那就是公司的存在是为客户解决问题的资源,产品只是一种物质体现.这将”服务”的内涵已体现其中.此时,各公司纷纷收购或建立一些电控部门,Moog公司当时从仅有液压伺服拓展到电伺服领域,图七提供了当时某液压跨国公司的业务结构图,可显而易见。这种业务的格局在大多数液压大公司均类似,只不过具体体现方式不尽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