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抗菌药及抗病毒药
发布时间:2024-11-28
发布时间:2024-11-28
第十三章 抗菌药及抗病毒药
第十三章 抗菌药及抗病毒药
抗菌药是一类能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自化学治疗药发现以来,抗菌药得到迅速发展。其中抗生素药物已列专章讨论。本章主要讨论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喹诺酮类抗菌药、抗结核病药
及抗真菌药等。
第一节 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
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开创了化学治疗的新纪元,使死亡率很高的细菌性传染疾病得到控制。这类药物从发现、应用到作用机制的建立,只有短短十几年时间。尤其作用机制的阐明,开辟了一条从代谢拮抗寻找新药的途径,对药物化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 磺胺类药物的发展
磺胺类药物是从偶氮染料发展而来的。1932年Domagk发现含有磺酰氨基的偶氮染料百浪多息(14-1)可以使鼠或兔免受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的感染。起初认为偶氮基团是染料的生色基团,也是抑菌的有效基团。后来经研究证实,只有具有磺酰氨基的偶氮染料才有抑制链球菌的作用,而没有磺酰胺基的偶氮染料则无效,由此确定对氨基苯磺酰胺(SN,14-2)是这类药物生效的基本结构。
H2N
NNH2
SO2NH2
H2N
SO2NH2
此后,磺胺类药物的发展极为迅速,从1935年~1940年间合成了5500余种磺胺类化合物,并有20余种供临床使用,在此期间建立了磺胺类药物作用机制学说。
磺胺类药物具有合成容易,价格低廉,口服有效,抗菌谱较广,以及体内分布广泛的优点,部分品种临床上仍在应用。主要有磺胺嘧啶(SD,14-3)、磺胺甲噁唑(SMZ,14-4)、磺胺异噁唑(SIZ,14-5)、磺胺多辛(SDM’,14-6)、磺胺醋酰(SA,14-7)等。
-(14 1)-(14 2)
第十三章 抗菌药及抗病毒药
N
-(14 3)
N
CH3
N
H2N
SO2NHR
R=
H3OOCH
H3CO
NC
CH3
-(14 7)
N
3
O
CH3
-(14 4)-(14 5)
N
-(14 6)
近年来磺胺类药物研究速度放慢,但仍有少数优良药物被发现。如(14-8)便是代表药物,除在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方面疗效显著外,还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HOOCHO
-(14 8)
N
SO2NH
N
二、 磺胺类药物的结构和命名
磺胺类药物的结构通式如下:
4
1
R1
SO2NHR2
大多数磺胺类药物为N1取代物,R2一般为杂环,如嘧啶、异噁唑等,环上取代甲基或甲氧基。
磺胺类药物的名称通常冠以“磺胺”,其后接N1取代基的名称。而系统命名一般则以“4-氨基苯磺酰胺”为母体,N1取代部分作为取代基。如磺胺嘧啶(SD,14-9),化学名为N-2-嘧啶基-4-氨基苯磺酰胺;磺胺甲噁唑(SMZ,14-10),化学名为N-(5-甲基-3-异噁唑基)-4-氨基苯磺酰胺。
N
H2N
SO2NH
N
H2NSO2NH
N
-(14 10)
O
CH3
-(14 9)
第十三章 抗菌药及抗病毒药
三、磺胺类药物的合成
以磺胺嘧啶为例,用反合成分析法(或倒推法)来设计合成路线。反合成分析法是以目标化合物为起点,利用化学反应原理的倒推法来设计合成路线、中间体及起始原料的方法。
(1)
(2)
(3)
N
H2N
SO2
N
NH
根据上式的结构剖析,磺胺嘧啶可有(1)、(2)、(3)三处断键处,即可在此三处拼合来设计合成路线。下面主要介绍两种合成方法:
(1)对乙酰氨基苯磺酰氯法 乙酰苯胺与氯磺酸反应,引入磺酸基,然后与过量的氯磺酸反应,形成氯磺酰基,接着与相应的胺缩合,最后水解除去乙酰基,即得所需磺胺类药物。
H3COCHN
H3COCHN
SO3H24
2H3COCHNSO2Cl
3COCHNSO2NHRH2NSO2Na
2NSO2NHR
SO2NH
NNO
3
H3COCHNSO2Cl+
H2NON
CH3
3COCHN
H3COCHNSO2Cl+H2NH3COCHN
N
SO2NH
N
(2)对氨基苯磺酰胺法 对氨基苯磺酰胺与相应的卤代杂环反应,即得所需磺胺类药物。
N
H2SO2NHNa+Cl
H2N
SO2NH
NN
四、磺胺类药物的理化性质
磺胺类药物一般为白色或微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具有一定熔点。难溶于水,可溶于丙酮或乙醇。
第十三章 抗菌药及抗病毒药
1.酸碱性 因本类药物分子中有芳香第一胺,呈弱碱性;有磺酰氨基,显弱酸性,酸性的大小受N1取代基的影响,若为酰基、杂环等,则酸性增强。故本类药物呈酸碱两性,可与酸或碱成盐而溶于水。
H2NH2N
SO2NHR+HClSO2NHR+NaOH
HCl.H2H2N
SO2
SO2NHRNa
R+H2O
临床上常制成钠盐的水溶液供药用,如磺胺嘧啶钠注射液、磺胺醋酰钠滴眼液等。由于磺胺类药物的酸性(pKa=7~8)较碳酸(pKa=6.37)弱,其钠盐的水溶液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析出沉淀,故在配制溶液时应加以注意。
2.自动氧化反应 本类药物含芳香第一胺,易被空气氧氧化。一般游离磺胺类药物不易发生自动氧化,而钠盐则较易发生自动氧化反应,产物为偶氮化合物或氧化偶氮化合物。尤其在空气中受日光照射时,易发生氧化变色。因此其钠盐注射液需加0.1%硫代硫酸钠溶液作为抗氧剂,安瓿内充惰性气体,另外应盛于遮光容器内密封保存。
2H2N
SO2NHR
RHNO2S
N
SO2NHR
RHNO2SO2NHR
3.芳香第一胺反应 磺胺类药物含芳香第一胺,在酸性溶液中,与亚硝酸钠作用,可进行重氮化反应,利用此性质可测定磺胺类药物的含量。生成的重氮盐在碱性条件下,生成橙红色偶氮化合物,可作本类药物的鉴别反应。
4.与芳醛缩合反应 芳香第一胺能与多种芳醛(如对二甲氨基苯甲醛、香草醛等)缩合成具有颜色的希夫碱(Schiff,s bases)。例如:磺胺甲噁唑用薄层层析法检查有关物质时,采用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反应,生成黄色或橙色的缩合物,供显色用。
第十三章 抗菌药及抗病毒药
(CH3)2N(CH3)2N(CH3)2N
+
CHO+H2NCH
N
SO2NHRSO2NHR
NH
_+
CH
SO2NHR
5.铜盐反应
磺酰氨基上的氢原子,可被金属离子(如铜、银、钴等)取代,生成不同颜色的难溶性沉淀,可用于鉴别。即将磺胺类药物用适量氢氧化钠试液(注意碱液勿过量,以免生成蓝绿色氢氧化铜沉淀而产生干扰)中和成钠盐,加硫酸铜试液生成不同颜色的铜盐沉淀。见表14-1。
2H2N
SO2NHRH2NH2N
2H2NRCu
SO2Na
R
SO2NSO2N
+Na2SO4
R
表14-1 常用磺胺类药物铜盐沉淀颜色表 药物名称 磺胺嘧啶 磺胺甲噁唑 磺胺异噁唑 磺胺多辛 磺胺醋酰钠
铜盐沉淀颜色 黄绿色→紫色 草绿色
淡棕色→暗绿色絮状沉淀 黄绿色→淡蓝色 蓝绿色
五、磺胺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1.对氨基苯磺酰氨基是磺胺类药物的必需结构,而且氨基和磺酰氨基必须处于对位。
2.苯环用其他环代替或苯环上引入其他基团,均使抗菌效力降低或丧失。
3.N1的一个氢被取代,对抗菌作用影响很大。若为酰基取代,以低级的脂肪酰基疗效较好。若以杂环取代,抗菌作用显著增强,同时毒性降低。能产生较好药效的杂环有嘧啶、异噁唑、吡嗪等。杂环上有取代基时,以甲基、甲氧基最为常见。
4.芳香第一胺是产生抗菌作用的必需基团。若N4氨基被取代,
第十三章 抗菌药及抗病毒药
则必须在体内可被水解或还原成芳香第一胺时,方能有效。如柳氮磺吡啶可被还原成磺胺吡啶,故仍有效。
磺胺嘧啶 Sulfadiazine
N
H2N
SO2NH
NC10H10N4O2S
250.28
本品为N-2-嘧啶基-4-氨基苯磺酰胺。
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的结晶或粉末;无臭,无味;遇光色渐变暗。微溶于乙醇或丙酮,几乎不溶于水;易溶于氢氧化钠试液或氨试液,溶解于稀盐酸。
本品显芳香第一胺的鉴别反应。呈铜盐反应,生成黄绿色沉淀,放置后变成紫色,亦可用于鉴别。
本品可与金属离子(如钠、银、锌等)形成磺胺嘧啶金属盐的衍生物作为药用。如磺胺嘧啶钠注射液或注射用磺胺嘧啶钠,由于磺胺嘧啶钠水溶液能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析出游离磺胺嘧啶沉淀,故在配制或贮存中应加以注意。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则生成磺胺嘧啶银,具有抗菌作用和收敛作用,用于烧伤、烫伤创面的抗感染,对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类似药物还有磺胺嘧啶锌,用于烧伤、烫伤创面的抗感染。
本品为磺胺类药。优点是制菌力强,口服吸收完全,血药浓度较高,血浆蛋白结合力较低。本品口服4h后血药浓度的50%以上可渗入脑脊液,为治疗和预防流脑的首选药物。其体内乙酰化作用、毒副作用较其他磺胺类药物为低。
本品应遮光,密封保存。
磺胺甲噁唑 Sulfamethoxazole
H2N
SO2NH
NO
CH3
253.28
本品为N-(5-甲基-3-异噁唑基)-4-氨基苯磺酰胺。又名新诺明。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几乎不溶于水,易溶
C10H11N3O3S
第十三章 抗菌药及抗病毒药
于稀盐酸、氢氧化钠试液或氨试液。熔点为168℃~172℃。
本品显芳香第一胺的鉴别反应。呈铜盐反应,生成草绿色沉淀,亦可用于鉴别。
本品为磺胺类药。抗菌谱与磺胺嘧啶基本相似,排泄较慢,一次给药有效浓度可维持12h。现多与甲氧苄啶合用,这种复方制剂被称为复方磺胺甲噁唑片(又名复方新诺明片),其抗菌作用可增强数倍至数十倍,应用范围也扩大。临床用于泌尿道和呼吸道感染,从及伤寒、布氏杆菌病等。
本品应遮光,密封保存。
六、抗菌增效剂
抗菌增效剂是指与抗菌药配伍使用后,能增强抗菌药疗效的药物。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抗菌增效剂种类不多,增效作用的机理亦各不相同。本节主要介绍甲氧苄啶药物。
甲氧苄啶为广谱抗菌药,其作用机制为可逆性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二氢叶酸还原成四氢叶酸的过程受阻,影响辅酶F的形成,从而影响微生物DNA、RNA及蛋白质的合成,使其生长繁殖受到抑制。
磺胺类药物能阻断二氢叶酸的合成,而甲氧苄啶又能阻断二氢叶酸还原成四氢叶酸。若甲氧苄啶与磺胺类药物合用,可产生协同抗菌作用,使细菌体内叶酸代谢受到双重阻断,抗菌作用可增强数倍至数十倍。甲氧苄啶除与磺胺类药物合用外,还可以增强多种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四环素)的抗菌作用。
甲氧苄啶 Tirmethopirm
H3COH3COH3CO
CH2
N
H2N
C14H18N4O3
290.32
N
NH2
本品为5-〔(3,4,5-三甲氧基苯基)甲基〕-2,4-嘧啶二胺。又名甲氧苄氨嘧啶,TMP。
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苦。略溶于氯仿,
第十三章 抗菌药及抗病毒药
微溶于乙醇或丙酮,几乎不溶于水,易溶于冰醋酸。熔点为199℃~203℃。
本品的稀硫酸溶液,加碘试液,即生成棕褐色沉淀。
本品加乙醇溶解,再加0.4%氢氧化钠溶液制成每1ml中含20μg的溶液后,在287nm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其吸收度约为0.49。
本品为抗菌药。甲氧苄啶常与磺胺嘧啶或磺胺甲噁唑合用,治疗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脑膜炎和败血症等。对伤寒、副伤寒均有疗效,也可以与长效磺胺类药物合用,用于耐药恶性症的防治。
本品应遮光,密封保存。
第二节 喹诺酮类抗菌药 一、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发展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62~1969)年,以萘啶酸(14-11)为代表药的第一代产品,其抗菌谱较窄,对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具有中等活性,对革兰氏阳性菌几乎无作用,易产生耐药性,体内易代谢,作用时间短,毒副作用大,现已少用。第二阶段(1970~1977),出现了以吡哌酸(14-12)为代表药的第二代产品,除对革兰氏阴性菌有较强活性外,对革兰氏阳性菌和绿脓杆菌也有作用,不易产生耐药性,体内较稳定,毒副作用小。临床上主要用于泌尿道、肠道、耳鼻喉感染等。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以诺氟沙星的问世为起点,先后合成了一系列氟代喹诺酮类药物,如环丙沙星(14-13)、氧氟沙星(14-14)等,抗菌作用较第一、二代明显增强,抗菌谱广,体内分布广,耐药性低,毒副作用小。临床广泛用于泌尿道、肠道、呼吸道等各种感染。这些药物被称为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
O
COOH
H3C
N
C2H5
-(14 11)
HN
NNN
C2H5
-(14 12)
COOH
第十三章 抗菌药及抗病毒药
O
F
HN
N
N
O
COOH
H3C
N
F
COOH
NO
H
N(14-14)
-(14 13)
CH3
二、喹诺酮类抗菌药的构效关系
喹诺酮类药物的构效关系可归纳如下:
567
3
COOHN1R
(1)1位取代基可以是烃基或环烃基,以乙基或与乙基体积相近的取代基为好。
(2)3位羧基和4位酮基为抗菌活性所必需的基团。 (3)5位引入氨基可使抗菌活性显著增强。 (4)6、8位分别或同时引入氟原子,抗菌活性增强
(5)7位引入五元或六元杂环,抗菌活性均增强,但以哌嗪基最好。
诺氟沙星 Norfloxacin
C2H5
HN
NF
ON
COOH
C16H18FN3O3
319.24
本品为1-乙基-6-氟-1,4-二氢-4-氧代-7-(1-哌嗪基)-3-喹啉羧酸。 本品为类白色至淡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在空气中能吸收水分,遇光色渐变深。略溶于二甲基甲酰胺,极微溶解于水或乙醇,易溶于醋酸、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熔点为218℃~224℃。
本品为抗菌药。抗菌谱广,作用强。临床上用于泌尿道、呼吸道、肠道、耳鼻喉科、妇科、外科和皮肤科等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本品应遮光,密封,在干燥处保存。
第十三章 抗菌药及抗病毒药
第三节 抗结核病药
抗结核病药是指能抑制结核杆菌,并用于治疗结核病和防止该病传播的药物。根据化学结构可分为抗生素类抗结核病药和合成抗结核病药。
一、抗生素类抗结核病药
抗生素类抗结核病药主要有氨基糖苷类的链霉素、卡那霉素;利福霉素类的利福平;环丝氨酸;紫霉素;卷曲(卷须)霉素等。现仅介绍硫酸链霉素、利福霉素类。 (一)硫酸链霉素
硫酸链霉素为抗结核病的常用药物。临床上用于治疗各种结核病,对急、慢性浸润性肺结核有很好疗效。缺点是结核杆菌对其易产生耐药性,对第八对脑神经有显著损害,严重时产生眩晕、耳聋,对肾也有毒性。它常与对氨基水杨酸钠或异烟肼合用,以克服其耐药性。关于其结构、性质等内容详见第十五章抗生素。 (二)利福霉素类
利福霉素是由链丝菌发酵液中分离出的A、B、C、D、E等物质。它们均呈碱性,性质不稳定,仅利福霉素B(14-15)分离得到纯品。利福霉素的化学结构为27个碳原子的大环内酰胺,环中含一个萘环,它是一平面芳香核与一立体脂肪链相连接成桥环的大环内酰胺类抗生素。
利福霉素B抗菌作用很弱,经氧化、水解、还原得利福霉素SV(14-16)(现将菌株经变异处理,已能直接生产利福霉素SV)。利福霉素SV对革兰氏阴性菌和结核分支杆菌的作用比利福霉素B强,已用于临床,但口服吸收差,对革兰氏阴性菌弱。
为寻找口服吸收好、抗菌谱广、长效和高效的抗结核药物,进一步改造利福霉素SV的结构,如以利福霉素SV与1-甲基-4-氨基哌嗪形成腙,即得到利福平(甲哌利福霉素,14-17)。其抗结核活性比利福霉素SV高32倍,但缺点是细菌对其耐药性出现较快。
以利福平为基础,进一步合成新的衍生物。如在临床和药效方面较为突出的利福定(异丁哌利福霉素,14-18),利福定的抗菌谱
第十三章 抗菌药及抗病毒药
与利福平相似,对结核杆菌和麻风杆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H3H3COCOH3CO
29
27
33
22
20
18
R
-(14 15)
R'HHN
N
N
N
CH3
H3O
14
389
611OH1
OCH2COOHOHOHOH
CH3
NH
(14 16)--(14 17)
4
O
1213
R'
-(14 18)
CH3
O
R
NCH2CH(CH3)2
利福平 Rifampicin
CH3CH3
HO
OH
CH3H3CH3OCH3
OOH
C43H58N4O12
822.95
CH3
OH
NHCH
N
N
N
CH3
O
H3COCOH3CO
本品为3-〔〔(4-甲基-1-哌嗪基)亚氨基〕甲基〕-利福霉素。 本品为鲜红色或暗红色的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易溶于氯仿,溶解于甲醇,几乎不溶于水。
本品经不同溶剂重结晶可得两种结晶,我国发现Ⅰ型结晶(用正丁醇或丙酮重结晶),稳定性较好,抗结核活性也较高。
本品分子中含1,4-萘二酚结构,在碱性条件下易氧化成醌型化合物。其醛缩氨基哌嗪在强酸中易在C=N处分解,成为缩合前的醛基和氨基哌嗪二个化合物。
本品加盐酸溶解后,遇亚硝酸钠溶液,即由橙色变为暗红色。这是因为利福霉素类抗生素易被亚硝酸氧化生成醌型化合物所致。
本品为抗生素类抗结核病药。临床上主要用于肺结核及其他结核病,也可用于麻风病或厌氧菌感染。与异烟肼、乙胺丁醇合用有协同作用,可延缓耐药性的产生。
本品应密封,在干燥阴暗处保存。
第十三章 抗菌药及抗病毒药
二、合成抗结核病药
合成抗结核病药主要有异烟肼及其类似物异烟腙、对氨基水杨酸钠(14-19)、盐酸乙胺丁醇等。
COONa
OH
.22O H
NH2-(14 19)
异烟肼 Isoniazid
N
CONHNH
2
C6H7N3O
137.14
本品为4-吡啶异烟肼。又名雷米封。
本品为无色结晶,或白色至类白色的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甜后苦;遇光渐变质。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极微溶解于乙醚。熔点为170℃~173℃。
本品酰肼结构不稳定,在酸性或碱性的条件下,均可水解生成异烟酸和游离肼,游离肼使毒性增加,变质后的异烟肼不可再供药用。光、重金属离子、pH、温度等均加速水解反应的进行。故临床上常制成片剂或粉针制剂。
本品可与微量金属离子(如铜、铁等)生成有色的配位化合物,故配制制剂时,应避免与金属器具接触。
本品结构中肼基具有还原性,可被氧化剂如硝酸银、溴、碘等氧化,生成异烟酸,同时生成氮气和黑色的金属银,并在试管壁上生成银镜,此性质可用于鉴别。本品的酸性溶液与溴酸钾作用,生成异烟酸、溴化钾及氮气,此性质可用于含量测定。
第十三章 抗菌药及抗病毒药
N
+ 4AgNOCONHNHN3
CONHNH
+2KBrO
2
3
2
3
N
+H20
COOHN3
COOH
+2
KBr+3N2
+
3H2O
+4Ag
+N2
+4HNO
3
本品结构中肼基与香草醛缩合成黄色的异烟腙,熔点为228℃~231℃,熔融时同时分解,此反应可供鉴别。异烟腙也是抗结核病药之一。
N
OHC
OHHOH3CO
CHNHNOCN
本品为抗结核药。对结核杆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疗效好,用量少,用于各种类型活动性结核病的治疗,因其较易通过血脑屏障,故尤适用于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本品多与对氨基水杨酸钠、链霉素合用,有协同作用,并减少耐药性。
本品应遮光,严封保存。
盐酸乙胺丁醇 Ethambutol Hydrochloride
HOH2CH3CH2CHCHNCH
CH2OH
2CH2NHCHCH2CH3
CONHNH
2
.2HCl
277.23
C10H24N2O2.2HCl
本品为〔2R,2〔S-(R*,R*)〕-R〕-(+)2,2 -(1,2-乙二基二亚氨基)-双-1-丁醇二盐酸盐。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几乎无臭;略有引湿性。极易溶解于水,略溶于乙醇,极微溶解于氯仿,几乎不溶于乙醚。熔点为199℃~204℃,熔融时同时分解。比旋度为 6.0 至 7.0 (10%的水溶液,25℃)。
本品的水溶液加硫酸铜试液摇匀,再加氢氧化钠试液,生成(1 1)配位化合物,溶液呈深蓝色,此反应可供鉴别用。本品水溶
第十三章 抗菌药及抗病毒药
液显氯化物的鉴别反应。
本品为抗结核药。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对异烟肼、链霉素有耐药性的结核杆菌引起的各型肺结核和肺外结核。本品应遮光,密封保存。
第四节 抗真菌药
真菌感染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按真菌感染机体的部位,真菌感染可分为浅表真菌感染(主要侵犯皮肤、毛发、指甲等)及深部真菌感染(侵犯内脏器官引起炎症)。从来源上看,可分为抗生素类抗真菌药及合成抗真菌药两大类。
一、 抗生素类抗真菌药
抗生素类抗真菌药根据结构特点分为多烯类和非多烯类。 非多烯类抗真菌药,主要对浅表性真菌感染有效。如灰黄霉素(14-20),对皮肤真菌有效,但有一定毒性,一般只可外用。
3
O
OCH
3
O
H3CO
Cl
OCH3
-(14 20)
多烯类抗真菌药,主要对深部真菌感染有效。结构中都含有亲脂大环内酯环,此环含有4~7个共轭双键的发色团,且连有一个氨基糖。多烯类抗真菌药由于多烯结构稳定性差,可被氧、光、热等迅速破坏,应在无水、中性、遮光、严封、冷藏等条件下保存。如两性霉素B(14-21),是临床常用治疗药,疗效较高,但对肾脏毒性较大。
第十三章 抗菌药及抗病毒药
HOHOOC
OHOH
OH
OH
OH
OH
O3
CH3CH3
OH
3HHO
HNH2H
OOHHH
-(14 21)
二、合成抗真菌药
自1970年发现克霉唑(14-22)以来,氮唑类抗真菌药为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类合成抗真菌药。随后,大量的氮唑类药物被开发,如益康唑、咪康唑(14-23)等,不仅可以治疗浅表性真菌感染,而且还可通过口服治疗全身性真菌感染。
N
NCl
Cl-(14 22)
Cl-(14 23)
N
CH2CH
OCH
Cl
2
Cl
硝酸益康唑 Econazole Nitrate
N
NCH2
Cl
Cl
C18H15Cl3N2O.HNO
3
CHOCH
2
Cl.HNO
3
444.70
本品为1-〔2,4-二氯-β(4-氯苄氧基)苯乙基〕咪唑硝酸盐。 本品为白色或微黄色的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易溶于甲醇,微溶于氯仿,极微溶解于水。熔点为163℃~167℃,熔融时同时分解。
本品与硫酸和二苯胺试液反应,显深蓝色。本品经氧瓶燃烧法破坏后,吸收液显氯化物的鉴别反应。
第十三章 抗菌药及抗病毒药
本品用0.1mol/L盐酸溶液-甲醇(1:9)的混合液制成每1ml中含0.4mg的溶液,在265nm、272nm与280nm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本品为抗真菌药。毒副作用小,疗效好。临床上用于治疗粘膜、阴道的白色念珠菌及皮肤真菌感染。
本品应密封保存。
思 考 题
1.根据磺胺类药物的结构特点,简述理化性质及应用。 2.试完成磺胺嘧啶的合成路线。 3.简述磺胺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4.说出甲氧苄啶产生抗菌增效作用的基本原理。 5.简述喹诺酮类抗菌药的构效关系。
6.从异烟肼结构的角度出发,讨论其化学稳定性。 7.用化学方法鉴别下列药物:
磺胺嘧啶 磺胺甲噁唑 异烟肼 利福平 硝酸益康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