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鄄城二中2018届高三历史(人教版必修2)一轮复习学案发达的古代农业完美

发布时间:2024-11-28

发达的古代农业

【基础知识梳理】

一、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

(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出现__________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________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铁农具和______出现并推广。

②两汉:西汉赵过发明______,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

③隋唐:江东出现________,安装了犁评,犁耕技术日渐完善。

2.耕作技术

(1)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________。

(2)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和赵过推行的________。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__________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

3.耕作制度

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形成__________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水利灌溉

(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________,汉朝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创制______,宋朝出现水力高转筒车,明清时期出现____________。

5.经营方式

(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________所有,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__________________确立。

②特点:以__________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地位: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易错提醒]“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区别

(1)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农业生产为主、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是我国封建

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但不是唯一模式。

(2)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其生产不以交换为目的,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

[图示总结]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__________所有。

2.夏商西周: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______,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

(1)确立:春秋时期的__________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战国时期的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2)问题:土地兼并和集中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3)抑制兼并:北魏到唐前期,政府实行________;明朝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税。

(4)后果: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误区警示]封建土地私有制与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直接因素;国家限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而豪强地主力量的壮大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一个结果,土地私有、允许买卖才是根源。

[教材断点补遗]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藏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细讲重点】

主题一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的发展演变

史料实证

史料一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①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国语·晋语》

解读史料一反映了春秋时期出现了牛耕技术。解读史料时注意对“宗庙之牺”与“畎亩之勤”的解读。①处“宗庙之牺”是指用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意为用作耕地的动力。说明当时已经用牛耕地。

史料二战国时《吕氏春秋》总结了利用土地的十大问题,内容涉及②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墒、除草、通风、生长、健壮、高产等方面,一一形成较为深刻的技术认识。

——李群《农业科技史》解读史料二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农业技术状况。②处说明农业技术非常细致,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

史料三

汉代关中地区水利工程

解读史料三反映了汉代关中地区水利工程状况。解读图片信息时,注意从图中提取关键信息,如该图中郑国渠、白渠等。

史料四《尚书·禹贡》据称是夏朝的古文献,这一先秦文献将当时认识到的黄河与长江流域分为九个大的区域即“九州”,该文献根据适合农业与否,③将各地土壤分为上上至下下九个等级,称以渭河平原为中心的雍州“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

解读史料四反映了先秦时期关中地区的农业灌溉水平。③处说明农业灌溉水平高。

史料运用

以上史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有何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史论归纳

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

(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3)改善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

主题二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史料实证

史料一(20世纪初)①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民国河北《元氏县志》解读

得出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的特点。

史料二(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②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③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解读史料二体现了政府官员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干预。②处从官员引导、改进技术等方面描述了官员对农业的重视,即“重农”思想。③处体现了政府在天灾时减赋赈灾。

史料运用

根据以上史料总结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史论归纳

1.小农经济的特点

(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市场交换少。

(3)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

(4)脆弱性: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

(5)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2.影响小农经济成长的因素

(1)有利因素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农具、牛耕的普及。

②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③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

①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②历代封建王朝后期,随着统治的腐败,每遇灾荒瘟疫,小农经济都面临着破产的危险。

主题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使用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实行以地主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5.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情况看:一方面国家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在农业上征收的赋税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此外在赈灾、救灾方面,国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真题演练】

明考情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例题(2016·全国乙卷,25)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

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思路点拨]

[答题感悟]本题易错选B项。错选B项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题干材料显示的时间信息是“汉代”,认为汉代已经实现了精耕细作。

第二,没有真正理解精耕细作的含义。精耕细作指的是通过耕作技术的进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上图只是提供了集体生产的信息,没有反映出精耕细作。

练真题

1.(2015·课标全国卷Ⅰ,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2.(2015·课标全国卷Ⅱ,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

3.(2015·课标全国卷Ⅰ,27)下表为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此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4.(2016·海南单科,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5.(2015·四川文综,13,节选)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右图

材料二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

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

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答案精析

基础知识梳理

一、1.(2)青铜耒耜(3)①牛耕②耦犁③曲辕犁2.(1)垄作法(2)代田法(3)耕耙耱3.稻麦轮作4.(1)都江堰(2)筒车风力水车5.(1)国家

(2)①封建土地私有制②一家一户

二、1.氏族公社2.国家3.(1)初税亩(3)均田制

细讲重点

主题一

特点:精耕细作。体现:出现牛耕技术;农业技术精细;农业灌溉水平高。

主题二

有利因素:政府重视,官员的动员、引导;不利因素:自身具有脆弱性,受自然条件制约。真题演练

1.A[材料反映的信息是“一个农夫可以养活五口甚至九口人”,说明农业收益的增加促进了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选A项。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能促进农业收益的增加,C项因果倒置,错误;农业收益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促使地主兼并土地,促进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D项错误。]

2.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从东汉末年开始,受中原地区战乱等因素的影响,中原人民开始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南宋时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因此农业技术的进步是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C项符合题意。]

3.B[表格体现了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河南地区状元人数逐渐减少,而江苏地区的状元人数逐渐增多,这种变化本质上反映了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地处东南的江苏经济发展超过了地处北方的河南,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故选B项。宋明理学对河南、江苏都有影响,故A项错误;虽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但是并不表明中原地区的经济衰退,C项错误;明清时期的政治重心仍在北方,故D项错误。]

4.A[由“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可看出作者的目的是反对粗放式的滥种,要求把每一块土地达到最理想的产出,故A项正确;作者反对扩大种植面积的目的是把每一块土地精耕细作,不

浪费有限的土地资源,大土地所有制的产生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度的必然结果,故B项错误;一家一户的生产单位恰好适合在有限的土地上精耕细作,与“抑制农业的进步”不符,故C项错误;在北魏时期,人地矛盾还没有达到尖锐的程度,明清时期比较明显,故D项错误。] 5.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

解析注意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分析。积极影响是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消极影响根据材料“棚民租山垦种……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归纳出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

山东省鄄城二中2018届高三历史(人教版必修2)一轮复习学案发达的古代农业完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