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历史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7):选修内容
发布时间:2024-11-28
发布时间:2024-11-28
2013高考历史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7):选修内容
高考历史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7)
选修内容
例9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史记 商君列传》载:“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 令、丞,凡三十一县,为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居五年,秦人富强。” 该材料涉及到商鞅改革的措施有( )
①废井田 ②奖励耕织 ③废分封,行县制 ④统一度量衡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错解分析】本题考生易错选D或A。原因是:不能最大限度地全面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加以概括;不能结合所学知识,和选项一 一对照。
【解题指导】运用排除比较法解题。从材料中归纳,无②项“奖励耕织”内容。根据“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得出“废分封,行县制”,根据“为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得出“废井田”,根据“平斗桶权衡丈尺”,得出“统一度量衡”。
【答案】C
练习91:李斯《谏逐客书》中写道:“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商鞅之法,移风易俗的主要表现是( )
A.燔诗书而明法令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 提倡少数民族学习和采用汉族先进文化
D.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
例9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 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出( )
A.戊戌变法得到全国各阶层热烈响应 B.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强烈愿望
C.君主专制统治已经不得人心 D.统治者的决策有了大量的依据
【错解分析】本题考生易错选A。原因是:不能正确把握改革的性质、实质和时代特征,误认为“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指的是“戊戌变法得到全国各阶层热烈响应”。
【解题指导】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其主观目的之一是为民族资产阶级参政入政开辟道路。根据改革的性质和时代特征,为变法而“争求上书”在当时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性质、实质、目的,并掌握时代特征。
【答案】B
练习92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在政治方面颁布了一系列变法上谕,如允许官民上书
言事,精简机构,裁减冗员等,这些上谕的颁布( )
A.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B.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
C.国民言论自由不再受到限制
2013高考历史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7):选修内容
D. 完全符合民族资产阶级预定的愿望和要求
例9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 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配)之弊。”这段话反映了( )
①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端 ②官吏对各郡定额、强制分配 ③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④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错解分析】本题考生易错选D。原因是:不能准确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加以概括;不能结合所学知识,和选项一 一对照。
【解题指导】运用排除比较法解题。从材料中归纳,无④项内容。“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反映出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端,由于有利可图,提举使对各郡定额、强制分配,把它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答案】 B
练习93:王安石变法的经验教训留给我们的启示有( )
①变法不可能一帆风顺
②变法者要有坚定的信心和不畏艰险的精神
③要树立变法图强的意识
④变法的实施过程要得当, 监督到位,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例9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 “盖免役之法 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 得其人缓而行,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行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 《临川先生文集·上五事札子》 材料二 臣(司马光)向上曾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费,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 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 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宜先变更。借令皇帝陛下独揽权纲,犹当早发号令。以解生民之急。”
——《续资治通鉴长篇》卷356
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秉政 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反矣。
——《日知录·宋世风俗》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2)材料—、二都谈到要关心“民”的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
(3)材料二、三的相同点、不同点是什么?
(4)三则材料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是否一致?说明理由
【错解分析】(1)在回答第一问和三问时,不能根据设问要求,获取材料信息,概括分析问题;(2)在回答第二问和第四问时,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回答问题的角度。
【解题指导】回答第一问,从两则材料对募役法的不同态度出发,归纳其理由;第二问,从阶级本质出发来思考;第三问,从两则材料对王安石变法的相同态度及其认为对封建社会的影响程度来说明;第四问,从变法的性质及根本目的角度思考。
2013高考历史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7):选修内容
【答案】(1)应不应该实行募役法。材料一主张实行募役法,理由是可以不夺农时,发展农业;材料二反对,理由是募役法使富者更富、穷者更穷,使人民失业。
(2)从表面上看他们都是关心百姓利益,但从本质上看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
(3)相同点是都反对王安石变法,认为其为害大。但材料三指责更为严厉,认为变法不单是青苗水利法为百姓之害,关键是败坏了世道人心,为害久远。
(4)一致。都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都是为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都是为了巩固封建阶级的统治。
练习9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 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材料二: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日渐突出,社会矛质进一步激化。王安石在上时政疏中指出:“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货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薄,对力日以困穷。”
材料三:歌颂王安石功绩的诗: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信令朝廷重,伸威塞境牢。 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
——(北宋)韦骧《钱塘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三冗”具体指什么?
(2)为了改变“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各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3)材料二中王安石变法为能得“贤才”,采取了哪些措施?
(4)你怎样理解材料三这首赞诗?
例9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俄国解放农奴后,民众向沙皇欢呼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某一场景(举行交响音乐会) 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表示变法决心。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 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你认为材料一反映的情形是否真实?请简要说明理由。
(2)材料二的场景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哪一方面的改革措施?这一措施的实行起到什么作用?
(3)概括指出材料三中光绪帝的主要观点。
(4)材料三与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改革有哪些共同特点?
(5)中国的改革最终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请指出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
2013高考历史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7):选修内容
【错解分析】第一问,回答理由抓不住角度,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或者不能从内容出发分析影响。第二问,不能从近代化高度看待“文明开化”,不能宏观分析问题;第三问,不能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加以概括,问答问题不全面,不准确,层次性差。第四问,把握不住回答问题的角度,即从经济基础入手,看改革派和保守派力量对比。
【解题指导】第一问,透过现象看本质或者从内容出发看影响;第二问,从明治维新的文化措施及作用角度思考;第三问,归纳光绪帝言论中的主要结论;第四问,从变法方式、内容及相同局限性去思考;第五问,从改革与保守力量的对比角度思考。
【答案】(1)①第一种看法:不真实;这是作者美化统治者,因为改革实际是对农民进行的残酷掠夺。②第二种看法:真实。通过改革,农奴获得人身自由;认为是沙皇赐予的,感激统治者;与此同时农民还可以赎买份地。
(2)措施:生活习俗西化,引进西方文明,倡导“文明开化。作用:让更多的日本人认识和了解西方文明,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近代化。
(3)变法是人们的共识;变法遇到一定的阻力;主张向学习西方,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4)依靠原有的统治者;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
(5)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派势力十分强大,力量对比悬殊。
练习9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 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 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摘自人教版历史选修1
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 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 有何不同?
(2)三则材料中的三位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
(3)材料三的改革与材料一、二在核心主张、局限性、改革方式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4)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俄日崛起,中国改革失败。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例96:【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在欧洲强国进入资本主义阶段并开始对外扩张之时,弃旧图新的日本人开始寻找图强之路。被称为日本历史上从未有过之翻天覆地的社会大变革—
2013高考历史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7):选修内容
—明治维新帮助日本,摆脱了西方大国的欺凌成为唯一一个跻身于帝国主义列强行列的亚洲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民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人心不倦;破旧来之陋习,基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
——《五条誓约》
材料二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意愿,所以暂时兴办官立事业,是以示例,已诱导人民。”“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有赖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在于人民是否勤勉于工业。”
材料三 涩泽荣一被誉为整个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祖师爷。提倡“《论语》加算盘”。强调“要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帮助大家过好日子,就得有钱。”也就是说不能丢开经济来空谈政治。他又强调“孔子之教与富是一致的,为富不仁是不对的,实行仁义才能得到真富”。他说:“我的事业是喻义不喻利,国家必须的事业,就把获利放在第二位,在‘义’上该兴办的事业,就干起来,手攥着股票,面对实际,谋取利益,把事业经营下去。”
——《涩泽子爵·话论语》
(1)从材料一中,《五条誓约》的实质是什么?体现了什么精神?
(2)从材料二中看出日本采取了怎样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种政策是如何实践的?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涩泽荣一提倡“《论语》加算盘”的看法?
【错解分析】不能根据设问要求,阅读材料,从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限信息,加以概括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如,对材料一中的《五条誓言》的分析,对材料二 “兴办官立事业,是以示例 ”、“人民是否勤勉于工业” 的分析,对材料三“为富不仁是不对的,实行仁义才能得到真富”的分析。
【解题指导】第(1)问,由材料以可以看出《五条誓约》要实行改革的决心与意志;第(2)问,由材料中“兴办官立事业,是以示例 ”、“人民是否勤勉于工业”,联系课本知识即可作答。第(3)问,由对材料中“为富不仁是不对的,实行仁义才能得到真富”的分析即可作答。
【答案】(1)制定了改革的施政纲领;向西方学习进行改革的决心和勇气。
(2)殖产兴业。创办国营企业,引导私人企业。后来政府转而扶植保护私人企业,将一批国营企业赠送或低价出售给民间资本家。
(3)他主张发展经济的同时与儒家重知识、重集体、重道德、讲奉献、提倡和谐的优良传统相结合。(“仁”与“富”的结合)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这种观点是值得肯定的。
练习96 :阅读下例材料
材料一 从明治四年到明治六年,岩仓使节团以考察各国的文物制度为使命,避访了欧美诸国,参观调查了“工作、火车、电线、邮政诸会社、金银铸造所 ”和制铁所, 大久保归国后即就任了内务卿,积极推进殖产兴业政策,使节团在西欧产业各部门调查研究的成果开始在日本生根开花。 明治七年一月开设的内务省,以劝业察为中心,在各地设立官营模范工场,推行振兴国产化企业,扶持民业的政策。
材料二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 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 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
2013高考历史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7):选修内容
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 (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材料三 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 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 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提炼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的特点(或基本情况)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明治维新的措施,试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方面说明“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
例9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 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材料二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
材料三 北魏迁都后“洛阳大市,周围百里”,“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葱岭已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
——《洛阳伽蓝记》
材料四 孝文帝诏曰:“代人(即鲜卑人)诸胄,先无姓族,虽功贤之胤,混然未分。 其穆、陆等八姓,皆太祖以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高祖崩,(元)禧受遗辅政。虽为宰辅之首 而潜受贿赂。禧性骄奢,贪淫财色。 ”(士族)“衣被绣绮,车乘鲜丽。犹远有简娉,以姿其情。由是昧求货贿,奴婢千数,田业盐铁,偏于远近。”
——《魏书》
(1)材料一中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从材料中找出这一改革的论据。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3)阅读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改革之后的社会情况。
【错解分析】不能根据设问要求,阅读和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加以概括和分析。如第一问从材料中找出实行汉制的依据,第二问从材料中概括出迁都的策略,第三问,据材料概括改革后的社会状况。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和提炼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一问,根据“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可以判断实行汉制的依据。第二问,根据“外名南伐,其实迁也。”可以看出迁都洛阳的策略。第三问,根据“洛阳大市,周围百里 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可得“社会经济发展,都市繁华”;根据“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可得“各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疆域辽阔,民族融合”;根据“潜受贿赂。禧性骄奢,贪淫财色” 、“衣被绣绮,车乘鲜丽。犹远有简娉,以姿其情。由是昧求货贿,奴婢千数,田业盐铁,偏于远近”等,可得“统治阶级追逐奢华享乐之风逐渐滋长,腐化之迹可见”。
【答案】(1)实行汉制,采用汉姓。鲜卑族是黄帝的后代。
(2)孝文帝迁都洛阳。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策略:以南征为借口。反映:改革面临很大的的阻力,不是一帆风顺的。
(3)社会经济发展,都市繁华;疆域辽阔,民族融合;各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统治阶
2013高考历史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7):选修内容
级追逐奢华享乐之风逐渐滋长,腐化之迹可见。
练习9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 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高祖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兴。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材料三: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
(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其实行前提是什么?援引材料说明孝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和影响。你对这一措施的影响还有哪些补充阐述?
(2)材料二中提到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名称叫什么(援引材料说明)?指出孝文帝推行这一措施的目的。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社会的影响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例98:【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图片,结台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英国宪章派集会 巴黎公社成立大会
回答:
(1)上述图片从争取民主权利方面反映了工人运动呈现出什么发展趋势?形成这一趋势的原因是什么?
(2)上述事件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3)综合上述史实,你得到了什么认识。
【错解分析】审题失误,忽视了第一问的“从争取民主权利方面”这一要求,不能审清“发展趋势”这一设问要求,不能从经济、阶级、思想理论等角度分析原因。回答第二问,教材知识掌握不好。第三问,不能紧扣民主化进程的作用来回答问题。
【解题指导】(1)审题时注意“从争取民主权利方面”的要求,发展趋势要答其发展变化。这一时期工人运动的发展原因从经济思想理论指导等方面分析。(2)影响结合课本知识作答。(3)认识应紧扣对民主化进程的作用。
【答案】(1)发展趋势:从争取普选权到建立工人政权。原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科学理论和国际工人组织的指导。(2)宪章运动对英国社会政治制度的民主改造产生了深远影响。巴黎公社为无产阶级建立新型民主政权树立了榜样。
(3)广大工人阶级是民主化进程中—股强大的推动力量。
2013高考历史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7):选修内容
练习98 :【近代民主思想与社会实践】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绘制于19世纪初期的英国工人劳动状况图
图1 矿道里的工人 图2 运煤的童工
材料二 1837年《人民宪章》条文:(1)凡年满21岁、身体健康而未被处过徒刑的男子,都有选举权。(2)无记名秘密投票。(3)议会议员不应有财产资格或其他任何限制,以保障各选区选举他们爱戴的人,不论贫富。(4)议员应领取薪金。(5)按照各地区选民的人数平均分配选举区。(6)议会每年改选一次。
材料三 (英国宪章运动中的)工人们认为,贫困是没有代表权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很如工人有选举权,就会有一个比现在的议会更愿促进工人利益的立法机构-一就会采取一些措施来保证更平等地分配他们创造的对害”,因此,“普选权的问题是饭碗的问题,是每日三餐粗茶淡饭的问题”。
请回答:
(1) 观察材料一中的图1和图2,你从中获取到哪些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人民宪章》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宪章派是如何理解普选权与改善经济状况之间的关系的?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宪章运动中工人阶级的斗争目标。 例99:【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政治民主化进程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制度的有序化历史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76年7月6日由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的《独立空言》的核心思想就是这段 举世闻名的文字:
我们认为这一真理是不言自明的:人人生而平等,并为造物主赋有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才在人们当中设立政府,而政府的合法权利必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无论何种形式的政府,如若无视这个目的,则人民就有权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析政府。
——《世界文明史》中册第163页
材料二:美国革命者制定《联邦宪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为《独立宣言》所宣布的各项政治民主原则提供一个有效地保障。《联邦宪法》的制定者在热切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
——《世界文明史》中册第164页
材料三:1955年,美国黑人争取种族平等的斗争从蒙哥马利市开始。当时的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成为运动的领袖,他主张非暴力的斗争,在争取种族平等运动中享有无可争议的领袖地位。斗争逐步取得了很大的成采。1957年,美国政府废除了许多不平等的种族歧视制度,这幅在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荣获年度大奖的照片,
十分典型地记录了当时生动
2013高考历史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7):选修内容
的情景。
1957年,阿肯色州的小石城刚刚宣布解除种族隔离,黑人女学生多罗茜·考茨和其他八名同学考入当地中学,但是运到种种阻挠,结果,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派1000名空降兵到该地护送这九名黑人学生入学。但是,军队能压服暴徒,却压服不了根深蒂固的腐朽观念。这幅作品中,一群男生在黑人学生后面出洋相,校方的两个护送人,神态也截然不同, 一个是坚定神圣地履行职责,一个是很不情愿地鄙视态度,似乎代表了美国人中对废除旧制度的不同态度。令人起敬的是黑人学生脸上流露的庄重与自尊,她勇敢地走进充满敌意的校园,只是为了捍卫黑人受教育的神圣的权利。
——《震撼世界的照片》
请回答:
(1)《独立宣言》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它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如何?
(2)“美国革命者”在《联邦宪法》中为防止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作了怎样的规定?
(3)根据材料三有关内容,说明《联邦宪法》是否对《独立宣言》所宣布的民主原则都提供了有效保障?
(4)材料三中,美国黑人的斗争结果和照片中人们的不同表情说明了什么问题?
【错解分析】不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分析不全面,不透彻;不能根据设问要求,阅读和获取材料信息,从而概括分析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广阔性不够。
【解题指导】第(1)问,《独立宣言》的理论基础是启蒙思想,启蒙思想的作用联系基础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联邦宪法》的原则之一是分权制衡;第(3)问,《独立宣言》要求的平等在《联邦宪法》中未得到体现,因为《联邦宪法》存在种族歧视;第(4)问,从中可以看出两点:一是一些 美国人民不断追求民主;二是一些美国人种族歧视的观念很深。
【答案】(1)欧洲启蒙思想(或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等启蒙思想家的具体主张)。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原则(或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肯定了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思想)。 (2)联邦政府内的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相互制衡;联邦与州政府权力分割,互不侵犯。(3)没有。《联邦宪法》没有废除种族歧视(黑人奴隶)制度,违背了人人生而平等的原则。(4)人民群众的斗争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或民主是人民群众斗争的产物);民众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素质是影响民主化进程快慢、民主制度完善程度的重要因素;种族歧视在美国根深蒂固。
练习9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权利,人民就有权改变或废除它。
2013高考历史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7):选修内容
——《独立宣言》
材料二 国会是立法机构,由参、众两院组成——按人口比例选举产生。行政权赋予总 统,总统是行政首脑、国家元首或武装部队总司令。司法权赋予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除非渎职,任职终身。
——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材料三 各州选举人应具备该州众议员之选举人所需之资格(众议院议员人数及直接税 额按合众国所辖各州人口之多寡,分配于各州,此项人口数目包括所有公民及五分之三非公民,并包括须服役数年之人,但未被课税之印第安人不算)。
——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体现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哪些主要思想主张?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指出其自相矛盾之处。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例100:【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二战期间,德日法西斯的疯狂侵略和血腥屠杀给 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回顾那段痛苦的日子,我们应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警惕个别国家右翼势力的危险举动和恐怖主义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奥斯威辛集中营 图2 日本士兵杀人比赛报道
材料二 《联合国宪章》是第一次将人权写入的国际文件,它庄严宣布“欲免后世再 遭近代人类身历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经历了法西斯的浩劫和战火的洗礼,战后人类的理性进一步得到张扬, 民主、人权与和平的思想深入人心。
回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法西斯反人类罪行的典型事例。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2周年之
际,有人建议设置,“国耻日”,请你选一个纪念日,并说明理由。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国际社会为防止战争悲剧重演,采取了哪些有效的行动?效果如何?
【错解分析】第一问,不能根据图片的提示,结合具体史实回答问题,只是笼统地照搬材料图片的说明。对“国耻日”审题不清,没有搞清楚“国耻日”的选立必须体现日本对我国的侵略行径。第二问,对题意理解不到位,没有把握住关键,不能结合史实回答问题。
【解题指导】第一问,法西斯反人类罪行,莫过于对人类的野蛮屠杀。“国耻日”的选立必须体现日本对我国的侵略行径。第二问,理解题意,把握住“国际社会”,其次是“防止战争”,可结合史实来回答联合国在这些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答案】(1)图1:德国法西斯在奥斯威辛集中营迫害致死350万犹太人。图2:日本法西斯在南京屠杀30万中国人。纪念日:9月18日:日本大规模侵化战争开始;7月7日: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12月3日:南京大屠杀开始。(2)①成立联合国;调解斡旋国际争端;倡导裁军和军备控制;组建了维和部队。在维护国际和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受到了
2013高考历史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7):选修内容
少数大国的控制和挑战。②反战和平运动兴起;对制止战争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世界持久和平提供了坚实基础。
练习100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现代社会,和平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拒绝战争,维护和平”不仅关系着全人类的发展,也成为全世界热爱和平人们的共同心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法西斯主义,是一战后兴起的一种反动思潮和政治运动。对内摒弃资产阶级民主体制,实行极权统治;对外鼓吹民族优越论和进行侵略扩张,企图称霸世界。意大利在20世纪20年代就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德国和日本也继而实行法西斯专政。
基辛格在《大外交》一文中说:希特勒的崛起代表世界史上最大的灾难之一。 长于煽动人心的鬼才使希特勒一飞冲天登上德国领导人的宝座,此后这一直是他维持权威的法宝。他凭借草莽英雄的本能,以及对心理弱点其准无比的掌握,排除异己,让他们始终抬不起头来,最后只有纷纷求饶,甘愿受他的宰制。在国际上他则毫不留情地利用民主国家对《凡尔赛和约》自知理亏的心理。
材料二 “冷战”是二战后在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主要是美苏之间所进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
材料三 2009年4月21日,日本首相麻生太郎以“内阁总理大臣”的名义向靖国神社献上了被称为“真榊”的杨桐供品。麻生在去年10月靖国神社的秋季祭祀活动期间也曾献过同样的供品。4月2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就日本首相向靖国神社献祭品事答记者问时表示,中方已通过外交渠道向日方表明严重关切和不满,强调历史问题高度敏感,日方任何错误举动,都将对两国关系带来严重消极影响,要求日方务必谨言慎行,妥善处理。日本政府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日方应恪守承诺,言行一致,以负责任的态度维护中日关系大局。
材料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世界人民渴望和平,雅尔塔会议确定了建立联合国的主张,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联合国秘书长千年报告说:“建设一个比20 世纪更安全、更公平的21世纪,乃是需要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人都作出坚定努力才能做好的工作”。可见个人在联合国事务之中是可以、也应当发挥积极作用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概括德国希特勒法西斯专政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苏冷战的特点。
(3)二战后,德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右翼势力)对待历史、对待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材料三,就中日关系的未来和发展,提出你的建设性建议或应对策略。
(4)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应当通过怎样的方式参加联合国的事务?
例101:【2 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参众两院发表咨文并同时对全国广播,说希腊遭到由共产党人领导的“恐怖主义活动的威胁”,一旦它作为独立国家“殒落”,它不但将危及土耳其和整个中东地区,而且将给欧洲一些“力争维持其自由和独立地位”的国家带来“灾难性”影响。 他诬指“极权主义”和任何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都“危害着美国的安全”,声称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国“自由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所实行的征服活动;必须帮助各国人民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去解决有关他们各自命运的问题。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拟订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只有在我们的
2013高考历史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7):选修内容
帮助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认为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以帮助。
一一美国总统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
请回答:
(1)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的哪一外交政策?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2)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指出在“援助自由国家”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3)就上述美国对外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
【错解分析】不能掌握历史思维的一般性方法,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对外政策的变化或调整,是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一个国家的外交是以本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等综合势力为后盾的。
【解题指导】二战美国的对外政策从杜鲁门主义到尼克松主义,其变化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由美国经济实力决定的。但无论怎样变化都是其推行霸权主义的需要,都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答案】(1)政策:杜鲁门主义。目的:遏制共产主义,争夺世界霸权。(2)不同:①杜鲁门时期推行无条件“帮助”。②尼克松时期,实行有条件的“援助”。原因:①战后确立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对国际政治拥有远大影响力;实力空前膨胀,助长了其向全球扩张的野心。②美国经济增长缓慢,长期的全球扩张,经济陷入困境,霸主地位动摇。
(3)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外交政策受经济实力的制约。
练习101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不会过早的或不必要的冒全球性核战争的风险。 为了制止进攻性力量的增长,将开始封锁运往古巴的一切进攻性的军事装备。从任何国家或港口驶往古巴的不论什么种类的一切船只,如果发现载有进攻性武器,将迫使他们转回。
──肯尼迪的电视演说(1962年10月22日)
材料二 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拟定全部计划,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只有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认为是符合我们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以帮助。
──尼克松的对外政策报告(1970年)
材料三 我宣布 下令制定一个全面深入的研究计划──战略防御计划,这个计划的目的在于最终消除由携带核弹头的弹道导弹所造成的威胁 用防御性的手段来对抗令人生畏的苏联导弹的威胁。
──里根的电视讲话(1983年3月23日)
材料四 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对美国记者说: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
材料五 阅读下列局部战争意识图
2013高考历史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7):选修内容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美国对苏联的政策及其战略目的。
(2)材料四表明了赫鲁晓夫的什么战略意图?赫鲁晓夫要与美国平起平坐,他依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五,举例说明二战后美国与这些局部战争的关系。
例10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关于唐太宗的文字回答问题:
有一次,唐太宗问儿个大臣:“我的才能比不上古人,可比占人成绩人。你们说这是怎么回事?请你们大胆地说,说错了也不要紧。”于是,大臣们说开了。有的说是唐太宗威望高,有的说是唐太宗本事人,说了半天,都是说唐太宗的好话。唐太宗听了,很不以为然,说:“你们说得不对。我成功的原因有五条。第一,过去的皇帝常常妒忌有才能的人。我不这样,我见了谁有才能就高兴,好像就是我白己的才能似的。第二,我用人土要是用他的长处,避免他的短处,不要求一个人样样都行。第三,我不像有的皇帝那样,对有功的人就喜欢得抱在怀里,对犯了错误的人就讨厌得要推到沟里去。我是尊重有功的人,也原谅犯错的人。”人臣们听了,一个劲儿地点头,觉得皇上说得透。只听唐太宗继续说下去:“第四,过去有的皇帝,忌恨敢说直话的大臣,随便杀害他们。我从来不这样,对说直话的人一向是奖
励的。最后一条,过去的皇帝差不多都只重视汉族人,轻视别族的人。我没有这种偏见,无
2013高考历史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7):选修内容
论是不是汉族,我同等对待,所以好些外族都来投靠我。”
(1)依据材料归纳出唐太宗的人才观。
(2)如何认识这种人才观。
【错解分析】不能根据设问要求,阅读和获取材料信息,概括、分析和评价问题;不能很好地结合所学知识。
【解题指导】读材料概括出用人态度:“任人唯贤“,从而得出认识。
【答案】(1)招贤纳良:用其长而避其短;赏罚分明,宽以待人;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任用各类人才,不偏不倚。(2)在这种人才观指导之下,唐太宗时期政治清明、人才济济,造就了繁荣兴盛的“贞观之治”的局面,这种人才观对今大各行各业中管理方法、用人艺术也有借鉴意义。
练习10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有人评述唐太宗时说:“青年闯将,建唐立功,一统天下,战功赫赫,杀兄逼父,夺位登基,贞观政绩,流芳千古,晚年过失,反躬自省。”
材料二 阅读下列唐太宗的言论
“凡事皆需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其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伐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民众之所以偷窃,是因为国家规定的赋税和劳役太重、官吏贪婪,加上自己饥寒交迫,所以就顾不上廉耻了。我应当节省费用、减少赋税和奢靡,选择廉洁的官员,这样民众衣食有余,就不会当盗贼了,何必用严酷的法律呢?”
“我只喜爱尧、舜、周、孔的道理,有了它好比鸟有翼,鱼有水,失去它就要死,不可暂时失去。”
“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1)根据材料一,扼要概括唐太宗的主要历史活动。(不要罗列史实)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方略。
例10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美国国会议员亨利·李曾这样评价乔治·华盛顿:“战争中的第一人,和平中的第一人,他的同胞心中的第一人。”请结合相关史实对这一评价加以说明。
【错解分析】不能和题干中的评价相吻合,甚至相反,说明审题失误;不能结合所学知识,根据人物的活动,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评价;只是罗列堆砌大量事实,不能有层次地,史论结合地,有分有总的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解题指导】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可从美国独立战争以来,美国共和政体的建立过程对华盛顿进行评价,注意题干中的评价相吻合。
【答案】华盛顿领导独立战争,赢得了国家独立。他主持制定美国宪法,担任美国首任总统,组建联邦政府,维护了国家的稳定。独立战争结束后,他主动交出军权;拒绝部下推举做国王的请求;为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制度创立了范例。这些做法体现了他坚持民主、不贪恋权位的高尚人格。华盛顿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被誉为“战争中的第一人,和平中的第一人,他的同胞心中的第一人。”
练习10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华盛顿选集》原名《华盛顿书信与演说集》,是关于华盛顿一生中比较重要的信件及演讲稿的合集。阅读下列节选于《华盛顿选集》的材料。
2013高考历史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7):选修内容
材料一 乔治·华盛顿在就任大陆军总司令时对弗吉尼亚军官的讲话:“我愿意诚挚地以此相劝:对待各项任务,务必忻然接受并坚定果敢地执行。 作为一名军官,并不仅是因为有了军官的委任,而是要有军官的行动;对一个军官决不是只要有军官的头衔,而是有更高于此的要求。 还应该匀出时间充实自己的知识。 另一方面,也请你们信赖,大家都会得到最公正的对待。我将把了解各人的功绩,奖励那些表现勇敢为国立功的人,作为我最乐于从事的职责。我愿意向你们保证,我的行为绝不会为偏好所左右,也绝不会由于成见而使任何人受到伤害。在我执行任务的整个过程中,我将尽我最大努力做到赏罚分明,决无丝毫的偏颇。”
材料二 (1775年6月15日大陆会议决议“任命一位将军指挥已建立及待建立的大陆军以保卫美利坚的自由”,经过投票,一致选定乔治·华盛顿。翌日,议长即正式以此通知华盛顿,函中华盛顿为此作答。)议长先生:虽然我深知此项任命所给予我的崇高荣誉,但我仍感到很不安,因为我的能力和我的军事经验恐怕难以胜任这一要职。鉴于议会的要求,我将承担这一重担,并愿竭尽所能为这一神圣的事业效力。对于他们批准任命时杰出的证词,谨表示最诚挚的谢意。为了避免误解,损及我的名誉,我请求在座的诸位先生记住,今天我在此诚心诚意地表明我认为自己不配享有给予我的荣誉。至于待遇,先生,请允许我向议会表明,对金钱的考虑是不能促使我牺牲家庭的舒适与幸福来接受这一艰巨的任务的,我也不想从中牟利,我将把一切开支如数入账。我相信他们会给予报销,这就是我的希望。
材料三 (华盛顿接到任命书之后给妻子帕齐的一封信。) 我最亲爱的:此际我正写信给你,要谈的事使我满怀难以言喻的忧虑。当我想到你将为此感到不安时,愈感忧心如焚。大陆会议已决定,为保卫美利坚事业所征集的全部军队,将由我指挥,而且我必须立即前往波士顿接受这一任命。 生命总是无常的。趁着头脑清醒,心情平静,在力所能及时料理一下眼前的事务,每个谨慎的人都会认为是有必要的。我一到这里(因我离家前没有时间)就请彭德尔顿上校按我的口授为我起草了一份遗嘱,我现随信寄去。我如战死沙场,我希望我为你做的一切准备将使你感到满意。就此搁笔,我还有几封信要写,盼代我向你的朋友们问好,并请你放心,亲爱的帕齐,最真诚的问候。
回答:上述材料,体现了华盛顿怎样的军事素养和个人品质?
例10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苏格拉底与弟子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古希腊三大著名哲学家。你认为他们的哲学思想有什么相同之处?分别概述其意义。
【错解分析】掌握不了答题的一般性思维方法。不能运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关系原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来思考问题问题,不能把历史人物及其活动或者主张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去考察。只是罗列了大量的事实。
【解题指导】回答这道题,我们要结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来分析。这三人都生活在雅典民主制的衰落时期,但由于所处的阶段不同,特定的生活时代的政治经济等社会状况,决定了他们的思想既有继承又有突破,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希腊哲学,成为了希腊哲学发展的“里程碑式”人物。
【答案】相同之处:都注重对人类社会的认识,突出人文精神。意义:(1)苏格拉底的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他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2)柏拉图是欧洲哲学史上建立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第一人。他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提出理念世界是真实的,物质世界是虚构的学说,他的思想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亚里士多德是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给后人留下了包罗丰富的文化遗产。 ①
2013高考历史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7):选修内容
练习10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东西方的先哲孔子和柏拉图对心目中的理想社会里的合格的君主都不约而同地有所描述,如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柏拉图主张由“有德”的贤哲做统治者。但他们对统治者的要求又有所不同,二者“德”的概念不一样。
材料二 “柏拉图著作的影响(不论好歹)是无法估计的。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在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柏拉图的。”
——K.R.波普 材料三 一组与亚里士多德有关的言论
“亚里士多德出生,思考,而后死去。”
——德国学者海德格尔
“亚里士多德是小马驹”(小马驹吃足了奶就会踢它的母亲)
——柏拉图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
材料四 他在逻辑学、政治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中都留下了许多开创性的著作,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他以“三段论”为核心的逻辑学成为一切科学的工具,“中庸之道”成为人类和谐社会的润滑剂。他的科学探求精神和对真理的追求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积极进取、探求新知。
(1)孔子和柏拉图二者“德”的概念有何不一样?
(2)材料二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问题?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评述亚里士多德。
例10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
材料一 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材料二 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 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材料三 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 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今,惑乱黔首。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若有欲学法令者,以吏为师。
材料四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请回答:
(1)材料中辩证的焦点是什么?材料一对此持何种态度?
(2)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建议各有其依据,明显不同的用词是什么?
(3)材料三提出了什么建议?其目的是什么?
(4)材料三体现了战国哪位思想家的主张?你的根据是什么?
(5)材料四中秦始皇赞成哪一种主张?他的理由是什么?
【错解分析】读不懂材料,把握不住材料的中心和精神实质,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相关信息;不能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问题。
【解题指导】解题时首先要读懂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相关信息,然后充分利用利用掌握的信息,结合课本知识,进行解答,注意答案要精炼准确。本题考查的内容主要是分封制与郡县制的相关内容与区别,要求理解掌握秦设置郡县制的背景和目的。材料一是歌颂郡县制,材料二是赞成分封制,材料三是主张师今而不师古,要焚掉以古非今的儒生所持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