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资源美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发布时间:2024-11-25

应用生态学报 2006年9月 第17卷 第9期

CHINESEJOURNALOFAPPLIEDECOLOGY,Sep.2006,17(9):1733~1739

景观资源美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王保忠

1**

*

王保明 何 平

2

2

(1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3;

2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410004)

=摘要> 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破坏,景观已经不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人类开始把它放到与其

它资源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景观资源评价是其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的前提.在论述美学、审美及景观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审美心理学机制和审美途径,比较了传统与现代景观审美研究的方法,讨论了景观审美的重要理论(如柏拉图主义、康德学说、移情论、格式塔学派、马克思美学理论、Appleton理论),研究了景观评价方法的四大学派两大阵营(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派、认知学派、经验学派、景观环境科学及景园文化),分析了国内外景观评价的成功实践.研究表明,景观评价历史发展以专家学派与感知学派竞争为特色,专家学派在景观管理中居于主导地位,而心理感知学派在研究领域处于支配地位,它们都认为景观质量决定于景观生物物理特性与人的感知判断;未来的景观资源评价仍表现出专家学派和感知学派共同主导、各自探索的特点;景观资源信息化与视觉时空动态模拟将冲击传统景观评价,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将帮助迎接这些挑战.作者提出了21世纪景观评价的新特征:¹学派兼容并蓄,不断走向融合;º多学科交叉,注重量化评价;»强调环境信息,重视生态价值;¼现代科技普遍应用,景观信息动态智能化;½景观模拟逼真化,主观感受现场化;¾关注历史内涵,景观文化地位上升.关键词 景观资源 审美 景观评价 理论

文章编号 1001-9332(2006)09-1733-07 中图分类号 Q149

文献标识码 A

Aestheticstheoryandmethodoflandscaperesourceassessment.WANGBaozhong1,WANGBaoming2,HEPing2(1StateKeyLaboratoryofPollutionControlandResourceReuseResearch,SchoolofEnvironment,

2

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93,China;CentralSouthForestryUniversity,Changsha410004,China).-Chin.J.Appl.Ecol.,2006,17(9):1733~1739.

Withthedestructionofnaturalenvironmentbyhumanbeings,scenicresourcesarenolongerinexhaustibleinsupplyanduse.Humanbeingsbegintolaythescenicresourcesonthesameimportantstrategicstatusasothernaturalresources,whilelandscaperesourcesassessmentistheprerequisiteoftheirsustainableexploitationandconservation.Thispaperillustratedthepsychologicalmechanismsofaestheticanditsapproaches,comparedwiththemethodologiesoftraditionalandmodernlandscapeaestheticresearch,discussedthecharacteristicsofimportantaesthetictheories(Platonism,Kantparadigm,Empathizingtheory,Gestaltparadigm,Marxismaestheticstheory,andAppletontheory)andthelandscapeassessmenttheoriesof4paradigms(expert,psychologica,lcognitive,andempirical)and2groups(landscapeenvironmentscienceandlandscapearchitectureculture),andsummarizedtheimportantpracticesandsuccessfulexamplesathomeandabroad.Itwasdemonstratedthatthehistoricaldevelopmentoflandscapeassessmenthadthefeatureofacontestbetweenexpert-andperception-basedapproaches,withtheexpertapproachdominatedinlandscapemanagement,whiletheperception-basedapproachdominatedinlandscaperesearch.Bothoftheseapproachesgenerallyacceptedthatlandscapequalitywasderivedfromtheinteractionbetweenthebiophysicalfeaturesoflandscapeandtheperceptual(judgmental)processesofhumanviewer.Inthefuture,landscapequalityassessmentwillevolvetowardashakymarriage,bothexpert-andperceptualapproacheswillbeappliedinparallelandmergedinthefinallandscapemanagementdecision-makingprocessinsomebutunspecifiedway,landscapeinformationandcomplexgeo-temporaldynamicsrepresentationcentraltoscenicecosystemmanagementwillpresentmajorchallengestothetraditionallandscapeaestheticassessment,andmodernscienceandtechnologywillcontinuetohelpmeetthesechallenges.Themaintrendsoflandscaperesourcesaestheticassessmentinthiscenturywillbetheamalgamationandincorporationofdiverseparadigms,thecross-disciplinaryintersectionandquantitativeassessment,theemphasisofenvironmentinformationandlandscapeecologicalvaluerecognition,theuniversalapplicationofmodernscienceandtechnologyandofthedynamicandintellectualapproachesoflandscapeinformation,therealityoflandscapesimulationanditsscenetechnologyofhumanperception,andthemoreattentiontohistoryandlandscapeculture.Keywords Landscaperesources,Aesthetic,Landscapeassessment,Theory.

*南京大学人才引进科研基金项目(0211224101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571490)和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2003033484).**通讯联系人.E-mai:lwbz@http://10

1734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7卷

头脑中对原有记忆表象经过加工而形成新形象的精神活动.

1 引 言

美(beauty)不仅来自于良好的视觉形象,而且存在于人体感知的外部世界(如自然美、形式美、艺术美、精神美).它有3种形式,即生活美、自然美(二者是艺术源泉,但并不一定是艺术上的美)及艺术美(是生活美和自然美的反映、概括和升华)[21].从哲学角度看,广义美还包括科学的真、行为的善和形式的美,但我们通常所说的美往往混淆了广义的哲学美和狭义的形式美.美感是人对美的感受、体验和欣赏,为外物形式契合内心所产生的和谐感和愉悦感.它是新旧知觉表象在记忆中由相关对象触发而产生的审美意象和感受,是认识事物过程中获得的具有美学形象的概念(意象或意境).景观(landscape)原是美学概念,表示自然风光、地面形态和风景画面,也指人类视觉所看到的自然与人文现象的总和.15世纪以来,景观概念从当初透视中所能见到的地表景色,逐渐演变成美学、地理、生态学等不同学科的意义[7,9].现在景观多指风景、视觉形象及景观生态学含义(本文指前两者).景观美学是隶属于美学的一门应用性边缘学科,而景观评价一直是国际前沿研究的重要课题.

美学(aesthetics)是由感知、思维活动引出的情感和情绪方面的感受,是人类审美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52].其原意是感觉、感性之类与情感相关的概念,并非一般漂亮、美丽之误解.美学发展分为古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文艺复兴美学、17~18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和现代美学5个时期.它由审美意识形成、美学思想产生及美学学科建立3个阶段组成.17~19世纪,美(beauty)与优美(fine)是当时欧洲艺术和自然审美的倾向,社会普遍艺术理想与生活中的/美0具有同一性,美学研究由原来的审美(Aesthetic)转向美(狭义美时代)[30].1750年,/美学之父0鲍姆嘉顿的5Aesthetik6专著,第一次使用美学(aesthetics)术语(即研究感觉和感情的理论),把美学看成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1756年,博克5论崇高与美6使美学超越了狭义美,康德5判断力批判6与黑格尔5美学6的出版彻底摆脱了美学的艺术思维,开创了欧洲近代意义上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30].此后,从叔本华、尼采到存在主义美学、现象美学和分析美学,更是清晰地把美学当作专门研究美的科学.19世纪,美学关注客观对象及景观标准(如黄金分割律、椭圆型、蛇行曲线).20世纪开始,美学研究从美转向审美,aesthetics一词印证了这种返回的正确

[50]

从现象上看,它似乎是不经思索地对审美对象的理解,但实际上仍然进行着主动的思维活动(只是创造性想象在不着痕迹地起作用).审美由价值心理要素(欲望、兴趣、情感、意志)和认识心理要素(感知、想象、理解)组成,是知觉、想象对审美对象凝神专注而获得的本质认识,以及产生的一种情感上的满足和喜悦,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30].审美不单纯是一种感性认识,因为审美主体往往结合感性形象,通过想象和思维把感觉和知觉的直观和表象,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还可能去真存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创作,既保留现象的具体性、鲜明性和生动性,又深刻反映事物的本质,从而构成审美感受的理性认识.可见,美是审美主客体在特定条件和时空关系下相互交融和渗透而产生的,是内容与形式、客观与主观、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的高度统一.212 景观审美途径

景观审美主要途径有[30,50]:¹从事物客观属性中探求美.代表人物有毕达哥拉斯和亚里士多德(古希腊)、西塞罗(古罗马)、塔塔科维兹和阿奎那(中世纪)、达#芬奇(文艺复兴时期)、荷加斯、博克和费希纳(18~19世纪).º从客观精神中探求美.如最早提出/理念说0的柏拉图、普罗提诺(罗马时代)及黑格尔.»从主观心意中探求美.如休谟#马歇尔的/美在愉快0说、弗洛伊德、阿德勒与荣格的/美在无意识的欲望0说.¼从事物关系中探求美.代表人物是狄德罗(法国).½从社会生活中探求美.代表人物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现实美是艺术美的源泉,美存在于社会生活和自然现实当中.¾从社会化人的审美实践中探求美,代表人物是马克思.213 研究方法

景观审美研究方法有:审美观念-实践哲学方法(以哲学和历史文化为基础审视景观观念变迁及研究欣赏和处理景观)、景观体验-审美理论实验方法(用心理学研究人对景观的客观反应)[47]./自上而下0是古希腊以来的传统美学方法,上有/形而上0的意思,主要指通过观念分析现实的思辨方式;下有/形而下0的意思,主要指具体感性经验和实证方法.近代审美研究主要分为心理学派与形式主义学派,它们都片面强调感性认识,否认理性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19世纪,许多审美学者从具体现象出发,重视对具体心理的量化研究.1871年,德国学者费希纳创立了实验美学,倡导通过实验、观察、内省、核对等方法研究美学,称为/自下而上0方法,以区别于柏拉图、康德、黑格尔以来的思辨与逻辑美学研究的/自上而下0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经验主义传统,对现代心理学派的美学有很大影响.

目前,审美研究广泛运用心理学方法,注重采用实验、测验等方法收集量化资料,结果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中国景观评价多停留在传统层次,景观的形与意分离,重意轻形倾向仍占主流地位[30].我国审美学者多是美学家和文艺学家,他们常采用作品分析法和档案法搜集非量化的描述性资料(如创作体会、日记等),自我观察多于客观观察,.,.因此,美学与审美(aesthetic)同词源,而与美

(beauty)没有关系.中国美学术语从表面看没有它原初的/感性学0意义,虽不能说与美学全无关系,但与美学的近现代形态及字面表达基本上是两回事.

2 景观审美基本理论

211

景观审美机制

/景0是以自然环境为主的客观世界的形象信息,/观0是这种形象通过人的感官传导到大脑皮层而产生的感受、联

9期 王保忠等:景观资源美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国景观评价注重纵向文史评价,缺少现代景观横向/形、质0评价,而且纵横评价均停留在地理类水平,这种缺乏价值的粗略分类很难实际用于景观资源规划与管理.当然,由于审美对象本身具有复杂的人文内涵与微妙难测的精神现象,完全自然科学化和定量化分析也不切实际.因此,现代审美研究越来越重视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既重视精细的定量研究,又重视宏观的定性研究;既强调客观的观察法和实验法,也不排斥自我观察和内省法;既注意实验室研究,也注意自然观察[9,47].214

代表学说

柏拉图主义.柏拉图把艺术中审美意识的特殊心理现象归结为神秘力量.18世纪,英国新柏拉图主义者舍夫兹别里、赫契生否定美感来源于实践,反对审美爱好是习惯与教育的结果,认为人天生便具有分辨美丑的能力,即五官之外的/内在感宫0.他们用审美感受的直接性特点,证明这种天赐精神感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把美感与一般理性认识割裂开来.

康德学说.19世纪,康德把柏拉图主义提升到哲学问题的高度.他认为,审美不是把表象联系到对象才形成的认识,而是主观想象(也许结合理解)把表象联系到主体而产生的愉快感受(审美).他反对反映论,否认审美与认识的内在联系,把审美判断的主观普遍性归结为人类的/先天共同感0,即假定人生来具有某种相同的审美心理.

移情论.立普司认为,没有主观意识便没有客观对象,没有情感移入便没有美的存在.他夸大审美中知觉、想象与情感一致的特点,认为审美是主观情感的外射,即人向周围现实(并非客观物质世界,而只是形式的空间意象)灌入生命活动,从而产生审美愉快感.美感根源不在对象而在自我,其本质是物我同一,自我客观化,使审美对象与自我生命合为一体.它并非欣赏审美对象,而是对一个自我的欣赏(神秘对象化的客观人格,是脱离实用/观照的自我0).

格式塔学派.此理论在美学中否定联想作用,只强调视觉与知觉的完整形象.这个学派导向神秘的形式主义,认为美是因为审美对象形式(主要为线条结构)符合主观生理心理结构的形,而抹煞了由对象感性形式的知觉所引起的丰富联想.实际上,审美没有了想象或联想,便不能唤起特定的情感态度,也不能产生特定的审美感受[30].

马克思美学理论.内容有:¹劳动创造了美和艺术,促进美感的形成.º审美创造和欣赏是主客体相互契合的结果.人按照美学规律来创造美的事物,即从主观愿望出发,结合内在固有尺度与事物客观属性,把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为审美欣赏的具体形象.»异化劳动两重性表现为美学两重意义(既创造丑,又创造美).¼艺术依赖经济基础,艺术家通过典型化方法认识现实生活.½美存在于人化的自然,是存在和独立于意识形态之外的社会生活,具有改造社会的积极意义[30].

Appleton理论.包括:¹栖息地(居住环境)理论.认为,观察者的人类与被感受环境之间的关系根本上等同于其他,;

1735

环境满足人的生物需求,引起人类或动物的本能反应;审美体验起源于景观形式特征及其视觉因素的同步知觉,是一种下意识的对环境符号刺激的陈述反应.º观察-庇护(prospect-refuge)理论.它是建立在观察-隐蔽抽象意义之上的景观体验及其象征系统的框架,认为景观复杂性所引起的审美潜在差异可有多种方式体验,主要通过观察-隐蔽的象征物、空间分布、均衡及主客体间的物质媒介[47].

3 景观资源评价方法

311 景观评价特点

景观评价的本质是在各种不同的实在感受和变动不定的意向感受中把握景观不变的规律,认识本质元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29].景观本质规律不仅要探讨人类风景感受的基本过程,而且需要对变化万千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抽象概括,只有这样,那些本质元素才能显示出来.在不同层次上对景观不同程度地加以抽象,一个由若干抽象结构构成、以本质元素为结点的综合体系(景观评价理论框架),将帮助揭示现代景观的本质规律[30].景观评价具有以下特点[29,31,34]:¹多元化.多目标体现在景观保护、视觉资源管理、景观资源开发、工程视觉控制、城市景观设计、形式时空美感、文化景观、审美心理与意境创造;方法有主观评价、客观评价、主客观结合、个体评价、群体评价等;涉及哲学、美学、心理、地理、生态、林学、数学、工程等学科.º学派对立.认知学派怀疑专家学派方法的有效性[39];心理物理学派指责经验学派方法对不上风景评价[9];经验学派否定专家学派的风景形态评价,风景文化艺术界嘲笑景观环境科学缺少美学头脑.312 方法比较

国外景观评价方法主要有3大类[29]:¹定性描述法.使用景观要素(线、形、色、质)、符号美学和形式美学原则来描述分析景观质量.º物理元素知觉法.先分辨出景观的关键因素再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和定量化研究;»心理学方法.它基于主观判定,以刺激-反应理论为基础,用概念化理论与实验心理学方法进行理论模型构建和心理统计分析.此方法科学性较强又符合人的本能需求和审美心理.迄今为止,景观评价方法已初步形成公认的四大学派(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派、认知学派和经验学派)和两大阵营(景观环境科学、风景文化艺术)(表1)[29].景观本来就是一个情感与理性、艺术与科学的综合体,上述理论原本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们互相制约互相影响[31].

刘滨谊[29]提出,景观评价理论由景园意境、风情、景象、景色、景园境界、山水、风光和景致8个概念组成,其中前4个组成景观主观层面,概括了典型的景观形式感受结果(即风景),而后4个则组成景观客观层面,概括了典型的景观客观存在形式(即景观)(表2).它横向展示四大学派的理论优势,通过增加景观元素弥补其缺陷;纵向上景观环境科学与风景文化艺术两大阵营贯穿四大学派,构成景观评价的.

1736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7卷

表1 景观资源评价方法比较[28]

Table1Comparisonamongthedifferentmethodsoflandscaperesourceassessment名称Name

专家学派Expertparadigm地形、植被、水体、土地利用等作为风景元素,以视觉要素(线形色质)和景观形态为标准,以形式美原则评价景观景观评价与分类、景观敏感度测定、视觉影响评估(VIA)、视觉吸收力(VAC)测量、视觉资源管理等,如美国VRM&VAC系统

心理物理学派Psychologicalparadigm

把景观-审美关系理解为刺激-反应关系,通过景观客体要素与景色价值间的函数关系,建立数学模型,识别出起关键作用的风景要素预测景色美从照片中测出景观元素,预测景观偏爱变量,根据景观特征反映分级质量变化(个体评价)研究景观客体要素与景色价值间关系.常用照片评估、分级、比较、预测景观与相邻区域的美景度(SBE)

认知学派Cognitiveparadigm

以进化论美学、人类环境认知和信息接受论为依据,主客体结合,研究景观感受过程,及那种先入为主的影响人景观偏爱欣赏的因素,而不是那种即刻性的偏爱评价

个体评价:由喜欢-不喜欢、趋就-回避、个体经验构成/情感/唤起0模型群体评价:观察-庇护理论;易解与可索性标准评价景观(易解性由一致性与清晰性,可索性由平面复杂性和空间奥秘性组成);地形地貌与景观旷奥度评价及转译

强调身临其境的空间感受,通过信息媒介联系景观主客体,发掘长久内存的景观偏爱控制因素1但局限于人的自然性、生存基本需要及生理反应测试,缺少社会文化评价和审美分析,以及主观感受-客观景物间联系,应用较困难照片、地形图为手段,多用于森林景观评价,已出现计算机转译景观信息的实例

构建风景感受理论

经验学派Empiricalparadigm

强调景观评价中人的主观作用,从定性角度及人的个性、文化、背景、情趣、意志、体验出发,视景观客体为自然与人文综合体加以观察与描述

研究文学艺术家的审美作品及个人的景观感受;景观审美发展史、景观意义及在社会中的传递转换;园景意境描述、山水地理及历史景观作用

环境科学Environmentscience基于景观客体,关心客体形象在景观中如何体现,主要通过景观客体分类来描述景观

景园文化Landscapearchitectureculture风景园林作为社会文明组成,从历史文化角度考察景园发展,寻找深层景园审美规律

理论方法Theoryandmethod

评价内容及实例Evaluationcontentsandsamples

Litton提出7个反复出现的景观类型及其视觉框架;Lynch5个城市景观基本要素及视觉框架;中国园林景观构成分析

山水美学研究;人类对环境态度变迁及地域差异;美国景观秩序;社会形态与象征性风景、景园史等

优点与局限性

Excellenceand

weakness

大规模土地利用规划、森林景观资源管理中实用性突出,易得出客观、可比性强的评价结果.但评价等级过粗,完整描述风景特征有争议

注意景观主客体感受联系,承认可量化评价景观,人有普遍一致的风景审美观1但过分考虑客观性,照片评价缺乏现场真实感及空间感,多为即时性景观感受评价,缺乏文化传统制约的长久性

照片、幻灯片代表实地环境,多用于森林、城市绿地、河道、高速路和游憩景观预测管理

工程建设中景观质量预测与控制

可识别影响景观感受的丰富因素,不再局限于景观客体要素1但过分依赖艺术家个性因素,使景园感受变化莫测,难以得出普遍认同规律,对景观规划与管理缺乏实用价值

有助于景观分类,掌握景观客体形态1但缺乏景观文化内涵分析及景观量化测定

历史纵向考查景园观念变化,宏观控制预测景园发展与审美1但多向后看,缺乏系统性与现代景园文化

技术应用Technologyand

application主要目的Mainaims

地形图、照片、计算机、专家现场评估及公众调查

视觉资源管理

文字与个人描述,实用于文学描述式景观评价及园林意境序列组织景观审美理论

地形图、航片、文献资料照片、实地速写和文字描述

景观分类

多人工景观评价

表2 景观评价理论框架

Table2Frameofthelandscapeassessmenttheory学派School

专家学派Expert

心理学派Psychological认知学派Cognitive经验学派Empirical

风景文化艺术Sceniccultureandart

跨文化

历史发展、文化差异深层体验当地历史、民间传说

时空审美、潜在体验、景点神话、文学寓意

景观客体

Landscapeobject景色、景、景致景象、景域、风光风情、景场、山水意境、景秩、境界

景观环境科学

Landscape

environmentscience形、影、色

地域范围及变迁地形范围、山水动态、深度

空间深度与限定、时间变化、时空序列

评价重点

Evaluationstress视觉环境分析景观资源评估

景观空间旷奥度评价

景观时空感受评定

应用目标

Applicationaim环境视觉控制景观资源管理风景名胜区规划景观时空序列设计

4 景观评价理论应用

411

国外实践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地理学家、生态学

值、判断与偏爱去评价景观.Daniel提出的景色美评估法(scenicbeautyevaluation)和Buhyoff应用的比较评判法(LawofComparativeJudgment)都是较为成熟的评价方法,David等[10]的独特比值(uniquenessratio)也是很好的专家评价例子.近30多年来,专家学派在美英等国的风景评价实践中占主导地位,美国的5国家环境政策法6标志着景观资源同样具有法律地位[9,44,52].美国林务局风景视觉管理VMS系统(visualmanagementsystem)、土地管理局视觉资源管理VRM系统(visualresourcemanagement)、土壤保护局景观资(anag家、心理学家运用心理、行为偏好等实证方法,从视觉美学角度对旅游资源进行综合经验评价和单因子评价,建立了许多视觉定量分析的数学模型[2,19,22,23,28].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美国为中心开展的景观评价主要以视觉审美为主题.Daniel[9]主张,不是通过人类的感知或偏爱,而是通过完整

9期 王保忠等:景观资源美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视觉影响评价VIA(visualimpactassessment)以及加拿大风景评价都采用了专家系统的理论和方法[8,19,25,

35]

1737

结合的趋势.21世纪,东西方哲学与不同文化融通整合的发展主调无疑给彷徨中的景观评价以/新世纪的曙光0.景观评价各学派将不断融合形成一个更加科学的方法,有助于更好地阐明景观特征,确保景观质量有效展示[9].512 多学科交叉,注重量化评价

现代美学是由多因素形成的一个恒变恒新的开放系统和不断创造的复合体,景观评价是涉及到艺术、环境、地理、人文、心理等边缘学科,已发展成为一门交叉性很强的科学,这就需要专业结构的调整,把相关学科浓缩为一体.只有运用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对审美主体和审美经验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探索,才能使景观评价有新的突破.借助统计学、应用数学、系统工程等理论,景观数量化评价将呈现多学科融合的发展趋势,所以,多学科融合和定量化评价仍是21世纪景观评价的主要特征[13,51].例如,以模糊数学为理论基础的模糊综合法,以灰色系统工程为基础的灰色聚类法、相似率价值工程法、基于遗传算法(geneticalgorithm)的可持续发展指数模型、元胞自动机模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随机景观模型、邻域规则模型、景观过程模型(渗透模型、个体行为模型、空间动态模型)等描述景观格局和功能变化(景观生态模式评价)已成为未来发展的新特点[27,45].

513 强调环境信息,重视生态价值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和生态危机的愈演愈烈,西方国家掀起了日益高涨的环境运动,景观的环境价值凸显出来,逐渐形成环境美学,使美学研究视野超出了艺术,对人类生活环境做出回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49].目前,传统景观评价受到以生物为中心的现代生态运动的挑战[14,36],以生态系统复杂的地理-时间动态为中心的生态美学也向传统景观评价提出质疑[8].生物中心哲学主张,内在的生态价值应当统领专家学派或心理物理学派所偏爱的美学价值,Gobster[13]认为,景观美学与生态质量具有一致性,应通过自然或生态价值去解释景观质量.许多环境要素,如地形、气候、温湿度、动植物与生态系统密切相关,生态系统中的潜在秩序是景观动态的基本线索,正常的秩序和生物群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生物多样性及生物量均达最佳值,形成明确的环境特征(如雨林、沼泽等)[17,29].可见,生态系统是景观环境变化的控制性因素,体现了环境内部因素作用的结果,景观则是这种关系和结果的外部表象,生态平衡、秩序正常的环境才能生成和谐宜人颇具特色的景观.所以,生态环境价值较高的地域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景观质量.总之,生物中心审美运动降低了人类的传统审美价值,而关注生态美及生物的自然生态价值,现代景观资源评价需要适应这种由地理、时间等环境条件决定的景观生态质量[14,37,39].

514 现代科技普遍应用,景观信息动态智能化

现代高新技术应用和多学科融合已经成为国际景观资源评价理论和方法创新的主要动力,不断推动评价更加数字[9,20],.1973年,

美国已经将RS技术应用于景观资源调查和分析,到了20世纪90年代,利用计算机构建景观生态模型进行景观评价[52].Auther[2]、Genoveva[12]和Palmer等[33]在景观审美机制及基础理论方面做了较多探索.21世纪以来,国外许多专家对沿海自然旅游资源、道路植物风景、滨海文化遗产、森林景观等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评价412

国内实践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许多学者对景观资源评价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5,38,46]

[1,3,19,20,30,31]

.

.1963年,陆兆苏等

[6]

[32]

采用评价

因子得分累加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了紫金山风景林,推动了风景评价的定量化进程.陈宇等

从客观景物和主

观感知角度,分析了景观评价理论、心理学背景、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李晖[26]采用灰色系统分析风景资源,利用专家学派的实用性,改进其可靠性及灵敏性,使评估方法更具科学性.邓秋才等[11]以心理物理学派为基础,建立了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质量模型.曹娟等

[3]

运用语意解析法(semantic

differentia,lSD法)及因子分析法,评价了北京市自然保护区景观质量.近年来,何平等[16]和王保忠等[41~43]对亚热带景观资源的生态评价理论与例证进行了探索,建立了道路植物景观评价模型,探讨了城市绿地景观构建的关键技术,率先构建了湿地景观资源评价的数量化模型.1999年,中国颁布了5旅游区(点)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6与5风景名胜规划规范6,为我国风景区评价及开发提供了依据.另外,现代信息技术在国内景观资源评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994年,况平

[24]

首次使用GIS技术评价了园林景观适宜度.陈薇等

[4]

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将黄鹤楼沿江景观以三维形象加以再现,采用全景全息技术使景观模拟更加符合人的视觉习惯.何东进等[15]、蒋勇军等[20]分别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及GIS技术,研究了景观资源空间格局.根据美国VMS和VRM系统,张慧等[48]利用3S技术建立了新建青藏铁路沿线景观视觉管理系统,数量化评价了铁路建设工程可能对高原景观带来的冲击.

5 景观资源评价趋势

511

学派兼容并蓄,不断走向融合

20世纪60年代以来,景观评价以专家学派和心理感知学派之间的竞争为特色[9,40].它们都普遍接受景观质量来源于生物物理特征和观察者的感知判断过程这一观点,但专家学派在景观管理中居于主导地位,而心理感知学派在研究领域处于支配地位.它们都依赖于景观的可视特征,从可操作性角度评价景观质量,但很少直接涉及生物物理分析,也不直接评价声音、气味、触觉等特征,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两种方法的区别在于景观概念、相对重要性与观察者的构成不同.经过40多年的探索,景观评价理论仍然缺乏统一的结论,西方学者偏爱抽象分析而忽视系统综合,这种思,

1738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7卷集景观信息的难题.根据遥感分类原理及现场感受样区测试,获取大范围景观形态感受信息,实现景观/遥感0,即从遥感图提取景观信息,将数字化景观环境与感受信息转换为图像或图形,通过多因素叠加(overlying)得到景观感受信息,并与环境信息形成动态的环境景观-感受模拟框架.景观资源信息时空转译系统包括信息集取检索、贮存转译及基础数据的应用,它从视觉信息着手对景观形态美加以保护、开发、管理及再创造,同时模拟人类美感体验,改变静态理解环境的传统观念,解决了景观评价现有方法的局限.其原理是以环境空间和表面要素为视觉信息载体,把景观主客体要素分解转译为一系列可为计算机识别、分析和运算的语言符号,把专家和公众模拟为一个载有审美意识的动点置入计算机景观世界中,通过人机交换实现景观信息评价及应用的一体化.515

景观模拟逼真化,主观感受现场化

景观调查多靠现场踏勘、航片地形图转译(手工转译粗略)和幻灯片测试(缺少空间感受),但多数停留在视觉生理感受层次,缺乏主观环境感受、动态因素模拟及立体显示.所以,现有景观评价往往缺少动态的时空环境形态信息(季相、植物、水流、色彩、天象)及主观感受信息(景色、旷奥空间与景园时空序列).现代全球信息系统和景观模拟技术不仅可提供地形、土壤、水体、地质、植被等环境信息,还可帮助人类在办公室就可以感受和领略大自然全真景观.视觉模拟技术通过图形、图像和模型对景观加以描述,显示、复制及再现真实或虚拟的外部世界.模拟技术分为经验模拟(身临其境环绕四周)和概念模拟(景观环境潜在结构及其关系),包括照相暗室技术、电视摄像模拟技术(modelscopetechnique)、计算机地形地貌三维显示及遥感全息技术.所以,现代景观信息收集、评价与规划由原来一次性向动态多次性转变,这要求信息收集、评价因素及权重必须不断调整.主观感受信息是景观信息收集中较为复杂的难题.解决办法是采用鱼眼镜头(fisheye)摄像技术,在现场以高密度空间模式收集信息,有效解决景观空间现场记录的问题,经过球银幕转换来展示空间感强烈的模拟景观.另外,用立体镜观测遥感照片可了解景观全貌和局部特征,景观专家利用其空间转换的意动能力和形象思维特长,可看出景观空间特征和表面分布,得到身临其境的景观感受,形成更为整体的空间认知.516

关注历史内涵,景观文化地位上升

景观蕴含着千百年以来的生态演替和文化历史,是人类和自然共同创造的结晶[49].它包括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人文景观主要有历史遗迹、纪念地、园林、寺庙、民俗风情等.所以,景观不单纯是自然或生态现象,也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47],其形成深受社会背景、技术水平、文化基础的影响.而随着时间推移,每个时期又赋予原有景观新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不断积淀,构成景观的本质精神,即景观的人文化.它丰富了人类文明进程,影响着人们的观念意识,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景观体验是人对环境的直觉反应,受到特定的文.是其保持文化特色的程度.通过自然与文化景观结合来实现景观总体形象的整合、塑造和强化,建设有深厚文化底蕴、有鲜明形象特征的特色景观是现代景观规划的必然趋势.社会文化学派认为,景观是社会启迪人类社会-文化结构的构成部分,强调环境景观价值的文化决定性和美学价值的重要性[18].所以,景观评价中,必须尽量挖掘当地特色及历史文脉,展现丰富的景观文化内涵,使之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及心理需要.参考文献

1 AkbarKF,HaleWHG,HeadleyAD.2003.Assessmentof

http://ndscUrbanPlan,63(3):139~1442 AuthurLM.1977.Predictingscenicbeautyofforest

environment:Someempiricaltests.ForSci,23:151~1603 CaoJ(曹 娟),LiangY-R(梁伊任),ZhangJ-H(章俊华).

2004.ThescenicinvestigationandassessmentofnaturereservesinBeijing.ChinLandscArchitect(中国园林),20(7):67~71(inChinese)

4 ChenW(陈 薇),FengW(冯 炜),JiaoZ-Y(焦泽阳).

2001.Riversidelandscapestudyandvirtualrealitytechnology.ArchitectJ(建筑学报),(6):9~12(inChinese)5 ChenX-F(陈鑫峰),WangY(王 雁).2000.Present

studyingsituationonquantitativeestimateandmanagementtechniqueofforestlandscapes.WorldForRes(世界林业研究),13(5):31~38(inChinese)6 ChenY(陈 宇).2005.Evaluatingmethodforlandscape.

InteriorDesignConstruct(室内设计与装修),(3):12~15(inChinese)

7 ClayGR,DanielTC.2000.Sceniclandscapeassessment:The

http://ndscUrbanPlan,49(1):1~138 DanielTC.2001.Aestheticpreferenceand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In:SheppardSH,eds.ForestsandLandscape:LinkingEcology,SustainabilityandAesthetics.Oxford:CABInternationalPublishing.15~30

9 DanielTC.2001.Whitherscenicbeauty?Visuallandscape

http://ndscUrbanPlan,54(1):267~281

10 DavidAL,MelanieW.2005.Neuroimaging:Seeingthetreesfor

theForest.CurrBiol,15(18):766~768

11 DengQ-C(邓秋才),HanM-Z(韩铭哲),DuanG-D(段广

德).1996.AnalysisandevaluationofscenicqualityonnationalforestparkinHadamen.JInnerMongoliaForColl(内蒙古林学院学报),18(2):11~19(inChinese)12 GenovevaVT.1995.Anexperimentingreenwayanalysisand

assessment:http://ndscUrbanPlan,33:283~294

13 GobsterPH.1999.Anecologicalaestheticforforestlandscape

http://ndscJ,18(1):54~6414 GobsterPH,ChenowethRE.1989.Thedimensionsofaesthetic

preference:Aquantitativeanalysis.JEnvironManage,29(1):47~72

15 HeD-J(何东进),HongW(洪 伟),HuH-T(胡海涛).

2004.StudyonthespatialpatternoftheWuyiMountainscenerydistrict.SciSilvaeSin(林业科学),40(1):174~179(inChinese)

16 HeP,WangBZ.2003.Studyonlandscapeecologicalassessment

andeco-tourismintheDongtingLakewetland.JEnvironSci,15(2):271~278

17 HengC(恒 醇).2000.EcologicalAesthetics.Taiyuan:

ShanxiPeopleEducationPress.25~78(inChinese)18 HowardP,PinderD.2003.Culturalheritageandsustainability

inthecoastalzone:ExperiencesinsouthwestEngland.JCulturalH4:

9期 王保忠等:景观资源美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19 HullRB,BuhyoffGJ,CordellHK.1987.Psychophysical

models:http://ndscJ,6(2):113~122

20 JiangY-J(蒋勇军),KuangM-S(况明生),QiD-H(齐代华).

2004.GIS-basedevaluations,analysisandplanningoftourismresourcesinChongqingCity.JNatResour(自然资源学报),19(1):38~46(inChinese)21 JinJ-Y(金经元).1995.Thepreliminaryassessmentofthe

sourceofChinesenatureaestheticthoughts.UrbanPlan(城市规划),(1):51~54(inChinese)22 JuliannaP.2001.Assessmentofnaturalresourcesfor

nature-basedtourism:ThecaseofcentralcoastregionofWesternAustralia.TourManage,22(6):637~64823 KellomaekiS,SavolainenR.1984.Thescenicvalueoftheforest

http://ndscPlan,11(2):97~107

24 KuangP(况 平).1995.Studyonsuitabbi1ityanalysisin

urbangreenspacesystemplanning.ChinLandscArchitect(中国园林),11(4):47~50(inChinese)25 LiB-C(李斌成),LiR-X(李睿煊)http://ndscapevisual

resourceandexpertparadigm.JNorthwestSci-TechUnivAgricFor(西北农林大学学报),1(1):84~89(inChinese)

26 LiH(李 晖).2002.Grayclusteringofevaluatinglandscape:

Anewquantificationmethodofevaluatinglandscaperesource.ChinLandscArchitect(中国园林),18(1):14~16(inChinese)

27 LiS-J(李书娟),ZengH(曾 辉),XiaJ(夏 洁).2004.

Currentsituationandsomeintendingproblemsoflandscapespatialdynamicmode.lChinJApplEcol(应用生态学报),15(4):701~706(inChinese)

28 LiangX-C(梁修存),DingD-S(丁登山).2002.Trendsof

overseasstudiesoftourismresourcesevaluation.JNatResour(自然资源学报),17(2):253~260(inChinese)29 LiuB-Y(刘滨谊).1990.SystemizationoftheScenicLandscape

Engineering.Beijing:ArchitectureIndustryPress.13~66(inChinese)

30 LiuS-C(刘叔成),XiaZ-F(夏之放),LouX-Y(楼昔勇),et

al.1984.TheFundamentalPrincipalsoftheAesthetics.Shangha:iShanghaiPeople.sPress.35~231(inChinese)31 http://ndscapeandthephilosophyofaesthetics:Is

landscapequalityinherentinthelandscapeorintheeyeofthebeholder?LandscUrbanPlan,44:177~198

32 LuZ-S(陆兆苏),ZhaoD-H(赵德海),ZhaoR-S(赵仁寿).

1991.ThepracticeandresearchofforestmanagementinZhongshanbeautyspotinNanjing.EastChinaForManage(华东森林经理),(5):3~8(inChinese)33 PalmerJF,HoffmanRE.2001.Ratingreliabilityand

http://ndscUrbanPlan,54(1):149~16134 PalmerJF.1997.Stabilityoflandscapeperceptionsinthefaceof

http://ndscUrbanPlan,37(1~2):109~11335 RibeRG.1990.Ageneralmodelforunderstandingthe

http://ndscJ,9(2):86~101

36 RussP,DanielTC.2002.Goodlooking:Indefenseofscenic

http://ndscUrbanPlan,60(1):43~5637 SepanmaY.1993.TheBeautyofEnvironment.2ndEd.Denton,

1739

TX:EnvironmentalEthicsBooks.

38 ShiY-Q(时以群).1997.Investigationandanalysisofthe

landscaperesources.ChinLandscArchitect(中国园林),13(5):32~35(inChinese)

39 UlrichR.1983.AestheticandAffectiveResponsetoNatural

Environment.In:AltmanI,eds.BehaviorandtheNaturalEnvironment.NewYork:PlenumPress.85~12540 USDepartmentofAgriculture,http://ndscape

Aesthetics:AHandbookforSceneryManagement.AgricultureHandbookNo.701.Washington,DC:USDAForestService.41 WangB-Z(王保忠),AnS-Q(安树青),WangC-X(王彩霞),

etal.2005.Urbangreeninganditskeytechnologies.JNortheastForUniv(东北林业大学学报),33(4):16~18(inChinese)42 WangB-Z(王保忠),HeP(何 平),AnS-Q(安树青),et

al.2005.StudyonthestructureandcharacteristicsoflandscapecultureresourcesintheSouthDongtingLakewetland.WetlandSci(湿地科学),3(4):241~248(inChinese)

43 WangC-X(王彩霞),HeP(何 平),WangB-Z(王保忠),et

al.2004.ThequantitativeanalysisoftheplantlandscapeofZhuzhouroads.JCentralSouthUniv(中南林学院学报),24(2):100~103(inChinese)

44 WangX-J(王晓俊).2002.Thescenicresourcesmanagement

systemoftheUSAanditsappraisementandauthorizationprocess.WorldForRes(世界林业研究),15(5):49~55(inChinese)

45 WuC-Z(吴承照),CaoX(曹 霞).2005.Themainmethod

ofquantificationevaluationoflandscaperesources:Summaryandcomparison.TourSci(旅游科学),19(1):32~39(inChinese)

46 XueH-F(薛惠峰),MiaoZ-P(苗治平).1994.Studyon

assessmenttheoreticaloflandscapeaestheticvalueinthewaterregion.HumanGeogr(人文地理),9(2):15~20(inChinese)47 YeN(叶 南),WuJ-H(吴家骅).1999.TheComparative

ResearchofLandscapeAesthetics:LandscapeMorphography.Beijing:ChinaArchitecturePress.6~109(inChinese)

48 ZhangH(张 慧),ShenW-S(沈渭寿),ZouC-X(邹长新).

2003.StudyonlandscapevisualmanagementsystemofQingha-iTibetrailway.JNatResour(自然资源学报),18(6):

719~725(inChinese)

49 ZhangM(张 敏).2005.Environmentaesthetics:New

developmentofmodernaesthetics.SocSciHubei(湖北社会科学),(3):107~110(inChinese)50 ZhuG-P(朱光潜).2001.TheWestAestheticsHhistory.

Beijing:People.sLiteraturePress.12~23(inChinese)51 http://ndsc

J,3:104~11052 ZubeEH,SimcoxDE,LawCS.1987.Perceptuallandscape

simulations:http://ndscJ,6(1):62~80

作者简介 王保忠,男,1965年生,博士后,副教授.主要从事景观资源、植物生态、湿地生态、园林规划研究,发表文章40多篇.E-mai:lwbz@http://责任编辑 肖 红

景观资源美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