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中王氏家族人物形象分析

发布时间:2024-11-25

《世说新语》中王氏家族人物形象分析

摘 要: 本文就《世说新语》中王氏家族几位主要人物的思想言行,并联系当时的政治思想背景,分析了王氏家族的人物形象,大致可概括为王祥的伦理道德型,王导的政治实干型和王羲之父子的自然审美型。他们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的时代特点。

关键词:世说新语;王氏家族;身份;性格

The people’s character analysed of Wang family in

West-wing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idea and behaviour of Wang family,on account of politics and ideology, this acti cle analysed the people figure of Wang family.There are three types :the ethics, the doing solid work, the naturalism. They were the represent of the time of Wei and Jin. At the same time, we could see the basic of style and features of scholar of that time.

Key words:West-wing ; Wang family ; Identity ;Character

目 录

中文摘要 1 英文摘要 1 引 言 3

一、《世说新语》中王氏家族的主要人物 4

二、王氏家族的政治地位 5

(一)士族的判断标准 5

(二)王氏家族的政治地位 5

三、王氏家族人物类型 7

(一)粗鲁刚狠型 8

(二)伦理道德型 8

(三)政治实干型 9

(四)自然审美型 9

四、是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 10 结 语 13参考文献 14

引 言

《世说新语》有其自身的历史及文化价值。《世说新语》丰富深厚的文化价值和无穷的文学魅力赢得了历代士人的钟爱,也奠定了它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对《世说新语》的研究,自宋代以来从未间断,形成了世说新语研究热潮。明清文人评点《世说新语》或模仿《世说新语》的著作特别多,形成了“世说新语系列”。他们研究的角度及其研究的方法各有不同,对我们后世研究《世说新语》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他们有的考证其历史事实,有的欣赏其流风余韵,有的评判《世说新语》中的是非得失,有的点评其布局结构及笔法,有的仿照《世说新语》的体例为其作序创书,提出了许多独到的发人思考的见解与看法,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史料。他们提出的许多见解构成了《世说新语》学术史的重要基础,吉光片羽,弥足珍贵。《世说新语》自身涉及到的方面很广,如文学,历史,书法,美学等等。所以《世说新语》的研究视野扩及到了历史、文学、文献、语言、美学、哲学、思想、文化乃至精神史、心灵史诸多领域,可以说,20世纪的《世说》研究在许多方面超越了旧传统,提出了很多新的见解和方法,值得后人借鉴。但再好的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遗憾或者是缺憾,这主要表现在学科建设的自觉意识还不够明晰,资料建设还缺乏集成意识,没有形成系统化,资料比较零散,缺乏系统的整理。这是《世说新语》研究存在的一大缺憾。自20世纪以来,《世说新语》研究方面的资料很多,数不胜数,这些研究资料弥足珍贵,值得后人借鉴。

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景,着重探讨了《世说新语》中王氏家族的人物类型,他们有的风流倜傥,有的自然潇洒,有的认真执着,有的大义凛然,有的忠君爱国,一片赤胆之心,是魏晋时代的典型代表。当然,人无完人,他们身上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王敦的刚狠粗鲁。作者只是想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告诉大家:魏晋南北朝时代有很多浪漫潇洒,风流倜傥的人物,他们活出了当代人不断梦想着的向往的生活境界。这值得我们心向往之,不断学习。

一 《世说新语》中王氏家族的主要人物

要想研究《世说新语》,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本书。《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它所记载的人物跨越三百多年,上起于秦末的陈婴和他的母亲,西汉的东方朔和京房,下至南朝宋文帝时的谢灵运和孔淳之,但绝大部分篇幅记的是东汉末直到刘宋初近三百年间的人和事 。[1] 《世说新语》涉及了许多高门大族,如颍川荀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温县司马氏、吴郡孙氏、太原王氏等,其中门第最高、人才最盛的非琅琊王氏莫属。《世说新语》中的琅琊王氏共六代五十人。而《世说新语》中个人入选条数谢安最多最,王导则紧随其后,他的入选条数八十多。

《世说新语》中王氏年辈最长者为王祥,是为第一代,凡三条,即《德行》第十四条记王祥事后母至孝,第十九条记王戎目王祥“理中清远”,《品藻》第六条记正始中人以王祥比裴徽。其中也涉及到王祥同父异母的弟弟王览。虽然王祥出仕于魏,累迁大司农,司空,太尉。入晋,官至太保。但他的后代却不怎么样,没什么出息。但是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王览这一枝却血脉旺盛,飞黄腾达的人很多。王览曾做到光禄大夫。可以这样理解,当时王氏家族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荣耀与功勋,完全是靠王览这一枝延续下来的,随后的王氏家族的主要人物,有很多都是王览的后代。

《世说新语》所记王戎凡三十六条,其中涉及到《德行》《言语》《雅量》《赏誉》《任诞》《简傲》等,其中《赏誉》即品评人物方面最多,凡九条。另外,在《文学》《容止》《雅量》等篇中都有涉及到王羲之,如《容止》三十篇中说:“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2]

以上的这些人物是《世说新语》中所涉及到的王氏家族的几位主要人物,本文就这几位主要人物的思想言行,略窥王氏家族的人物形象以及魏晋文人的基本风貌。

[1]

[2]刘义庆:《世说新语译注(图文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第1页。 刘义庆:《世说新语译注(图文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第295页。

二 王氏家族的政治地位

(一)士族的判断标准

东晋南朝两百八十年的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占绝对优势地位的有著名的六大家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以及吴郡的朱张顾陆等。据统计,在当时历史时期,王氏家族的主要人物为官做到五品以上的有150多人,而且他们中做到一品官的达15人。但是,作为东晋士族第一高门,琅琊王氏的崛起应该从东晋之初开始算起。因为判断一个中古大家族是否能够称得上士族的标准有很多,大概说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文化上必须有说话的权力,二是政治上有制定政策的权力,三是在人事上有点评评论的权力” 。[1]

先说文化方面的。在中古时代,一个世家大族在社会上立足的先决条件必须有文化方面的话语权。他们的言论必须在士大夫阶层得到广泛的回应和认同。当然,文化和政治不可能完全脱节,所以,世家大族所拥有的文化话语权威,就是。 中政治地位的象征。

其次是政策方面的权力。陈寅恪先生把认定为中古世家大族的先决条件为四世三公。那么什么事三公那?这个说法离我们今天比较遥远,即司徒、司马、司空,或者是太师、太傅、太保,相当于当今的国务院总理、军委主席、人大委员长的职位。四代之中,应该有三人曾经先后担任这类高官显位,是所谓坐以论道者。这些人决定着朝廷应该施行什么样的政策,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应该实行什么样的礼仪。

人事品评权。虽然说是品评,但实际上这种品评决定了一个士大夫能否担任国家官吏。人事品评,始于曹魏黄初年间,当时刚即位的魏文帝曹丕采用谋士的建议,开始使用九品中正制,首开九品中正制的先河。所谓九品品人,就相当于组织部门对拟任用的干部进行考察。不过,曹魏时期的干部考察不是完全的群众路线,而是由当地的世家大族说了算。比方,一州一府有那些年轻才俊可以担任县令或者太守,得有当地的世家贵族出面品评。得分高的便可以担任较高职位的官吏,品评得分低者,则有可能被终身禁锢,不准做官做吏。而最初作为一州之大中正的人选,必须在士大夫阶层有良好的人品口碑、且可以作为这一州所有士大[1]从《世说》看王氏家族的崛起,第2页。

夫的人伦师表者。至于一般的高门士族子弟,在出仕之初只作吏部郎,然后是散骑侍郎、黄门郎等品级虽然不高但却很显赫的职位,对于其他职位都不愿意出仕。

(二)王氏家族的政治地位

那么王氏家族是怎么取得政治上的地位的呢?我们先从王氏家族的第一代开始分析。第一代的主要人物是王祥和王览,他们两个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王祥的父亲是王融,他的父亲娶了薛氏,生下了王祥;后来又娶了朱氏,生下了他的弟弟王览。《世说新语》德行篇中说到,虽然王祥的后母对他十分的恶毒,但王祥对他的后母却十分的孝敬。据说,他家有一棵李子树,结的李子累迁大司农,司空,太尉。入晋,官至太保。自此以后,王氏家族便开始了三百年传奇的政治经历。 但王祥的后代却差了很多,普遍没有什么出息。倒是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王览这一枝荣耀更大。王览曾经做到过光禄大夫。可以这样说,王氏家族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荣耀与地位,完全是靠王览特别香甜可口。后母经常叫王祥去看守这棵李子树。有时候天气炎热,晒得他满脸通红。有时候狂风暴雨,他只能抱着树哭泣。有一次,王祥正在睡觉,后母亲自过去暗中用刀坎他,恰好王祥去小便,没在床上,后母坎了个空。王祥回来,心里明白后母肯定恨死他了,一定不肯罢休,于是他就跪在后母跟前,自己请求处死。这样,后母感动了,觉悟了,疼爱王祥就好像疼爱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其中又有,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说隆冬冰冻,后母要吃活鱼,王祥解下衣服,打算用力敲开冰捉鱼,忽然有一小块地方冰融开了,有鱼游出,就捉到了活鱼。当时,魏晋南北朝时期,没有科举制度,除了世袭外,做官往往是通过其他人的举荐,当时都举着“以孝治天下”的旗帜。所以,我们可想而知,作为一等一的大孝子王祥,是绝对不会为做官而发愁的。但对于做官这件事,王祥并不是特别的着急。当时,正处于战乱时期,他带着家人迁居隐居。在他五十多岁的时候,他才出山做官。后来,他出仕于魏,累迁大司农,司空,太尉,官至太保。自此以后,王氏家族便开始了三百年传奇的政治经历。

但王祥的后代却不值一提,差了很多,普遍没有什么出息。但是他的同父异母的兄弟王览这一枝却血脉旺盛,飞黄腾达的人很多。基本上可以这样说,王氏家族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荣耀和地位,完全是靠王览这一枝延续下来的,随后的王氏家族中的大人物如王导,王敦,王戎,王羲之等人都是王览的后代。

西晋末期,王导曾为琅琊王司马睿献计献策移镇建康,辅佐司马睿即晋元帝,他任丞相。而王导的堂兄王敦手握重兵,镇守长江上游。王导经历元帝,明帝,

成帝三朝,都居宰相之位,是调节南迁氏族与江南氏族关系,稳定东晋政权不可或缺的人物。兄弟俩这一文一武配合的相当好,颇有默契。东晋初创时期,兄弟俩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因此,被称为“王与马共天下”的琅琊王氏,真正取得政治上的绝对优势地位是在东晋初年。

到了王导王敦的下一辈(如王羲之),王氏家族不仅在政治上有着显著的地位,而且在文化素养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升。王羲之是历史名人,是《世说新语》中所述众多人物中的一个,但是我们都知道王羲之是书圣,他身上书圣的光环太过耀眼,这竟然成为众人全面了解他的一个非常大的障碍,使历史上本来形象生动且颇具个性的王羲之成了书法的代名词。王羲之的父亲王旷是淮南太守,是首先建议晋元帝司马睿渡江的东晋开国功臣,而前面提到的王敦王导是他的伯父。在这样一个大家族中,王羲之是极其优秀的一个。他以秘书郎起家,做过征西大将军庾亮的参军。庾亮死后,在扬州刺史殷浩的劝说下,再次出仕,任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1)赈灾济民。他到达任上时,会稽正遇上严重的灾荒。王羲之一方面打开粮仓救济这里的灾民,另一方面他努力想办法向朝廷提出符合百姓利益的建议:建议不喝酒来救百姓的性命,他认为这个地区断酒一年,所省下的若干稻米,多过租金。(2) 为民请命。通过实际考察下层百姓的生活,王羲之了解到当时的政府加在百姓头上的赋税徭役过于繁重,而吴郡(今江苏苏州)、会稽一带尤甚。因而他一再上书要求减免赋役,减轻百姓的负担。可以说,王羲之在任时,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好事,这也是他流传千古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王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豪门,历经魏,西晋,东晋,宋齐梁陈等三百多年的历史,长盛不衰。在某种意义上,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尤其是东晋的历史,是由王氏家族主导的。

三 王氏家族人物类型

自汉末至魏末,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的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各种矛盾极为尖锐复杂。政权混乱,朝政不稳,造成思想文化界异常活跃 , 自由与开放。儒学渐微、玄学勃兴、释氏东传,道教初成,都是政权混了乱的结果。使该时期成为继先秦诸子之后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因此人物的性格也呈现出多样性,

同时我们也能看出魏晋士人精神风貌的历史发展。在这里把王氏家族人物分为四种类型,其中他们身上有很多正能量,值得我们不断学习汲取,当然也有消极的一面,引起我们的思考,让我们不断前进。

(一)粗鲁刚狠型

虽然执掌了朝政大权,琅琊王氏在当时还只能算是一个暴发户,算不得真正的高门世家。因为,古代中国的世家的一个评判标准是看这个家族人士的文化修养水平。据史书记载,王敦是一个粗鲁刚狠之人,并没有什么文化修养。

《世说新语.纰漏》篇中说道王敦刚开始被提升地位,有一次去厕所,他看见漆箱内盛着干枣,就拿起来一边上厕所,一边吃,吃完了才出来。等他回来时,看见下人拿着盛着水的洗脸盘,他随口就喝下了。奴婢们没有一个不嘲笑他的。

王敦娶晋武帝之女之前(其时孙浩的东吴尚未臣服司马氏),其家居生活远不能算是一种豪门贵族式的生活。年轻气盛的王敦把厕所中别臭气的干枣吃尽,又把洗手的澡豆也当干饭吃掉了,好像是《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初入大观园一样,成了下人婢女们取笑的材料。而且,这则材料之所以流传下来了,肯定与当时的帝室司马氏家族对王敦不甚相重有一定的关联,否则,婢女下来们怎么敢取笑驸马爷?所以说如果与当时石崇等人的豪奢相比较,王敦显得没有见过什么世面——这时琅邪王氏还是一个没有什么生活品味和文化审美底蕴的暴发户似的。除了粗俗,王敦身上还有刚狠的一面。例如,他的族人王澄就是被他“另力士路戎杀年之”。还有他的造反都能体现出这一性格特点。

(二) 伦理道德型

前面已提到《世说新语》中王氏年辈最长者为王祥,是为第一代,凡三条,即《德行》第14条记王祥事后母至孝,第19条记王戎目王祥“理中清远”,《品藻》

第6条记正始中人以王祥比裴徽。据《晋书》载,王祥生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死于晋武帝泰始四年(268),享年85岁。高贵乡公时,皇帝下旨授王祥三朝元老,王祥以天子之师的地位自居。又有“天子北面乞言,祥陈明王圣帝君臣政化之要以训之 ”,听的人没有不佩服的 。到了晋朝,晋武帝认为王祥德高望重,是他的依靠,是匡扶社稷,指点江山不可或缺的人才。在名士地位低下的魏晋,王祥能够得享高年,位望隆盛,俨然以帝者师自居,绝非偶然,可见他的地位之高。

曹魏至高贵乡公时,实权已为司马氏所掌握。司马氏为儒学大族,当然提倡

名教,而魏晋两代,帝位皆从禅让而来,故孝德于名教中尤为重要。王祥是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鱼故事广为流传,就现存史料看,他除德行外无足论者,然而位至三公,并由此奠定王氏之门第,正是时代使然。

(三) 政治实干型

如果说王祥以德以孝著称,取得了为王者师的地位,那么,其族孙王导于两晋之际,政治才干稳定大局,扮演了为王者臣的角色,使王氏门第显贵至极,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东晋政权是依靠南渡士族和江南士族的支持建立的,侨吴二姓的斗争是贯穿政坛的主要内容。王导之才能与功业也是围绕这一点展开的。司马睿初至建业时“吴人不附”,因此团结吴姓强宗是王导执政的重要措施,为此,他为政务简,甚至不惜达到“网漏吞舟”的地步,《世说新语》中多有反应,如:丞相末年略不复省事,自叹曰:“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又如,当时丞相王导曾经在夏日去看庾公,庾公正思考事情。丞相曰:“暑,可小简之。”。东晋初年,要想笼络吴地氏族,一定要遵循宽容体谅大族的旧政策。王导还以其他方式结援吴人,如《世说新语.方正》记其请婚于陆太尉,《世说新语.排调》记其言吴语“何乃 訇”《世说新语.政事》记其抚慰任姓吴人及对胡人说“兰阇”,以至“群胡同笑,四座并欢”。经过王导的苦心经营,终于“江东归心焉”。 对于南渡士族,王导亦颇致力。过江之初,大家对局势感 到忧虑 ,新亭饮宴中不免相视流泪,唯有王导鼓励大家“戮力王室,克复神州”,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又如:王导枕着周顗的膝盖,指着他的腹曰说你这里有什么呀。王导答道,这里虽然什么都没有,但是却能容纳你们所有人。又有人劝王导防备庾亮不臣,王导说回答说,他和元规都是皇帝的臣子,都怀着百姓的安危,有什么要提防的呢。王导容忍周顗信任庾亮显然是从侨姓内部团结出发的,由此可见,王导的政治才能。

(四)自然审美型.

公元339年,王导去世。此后,桓温父子,谢安,司马道子相继秉政,王氏的政治地位有所下降,第四五六代中没有出现较有建树的政治人物,王门子弟多表现出另一种人格范式,即强调精神自觉,使自我实现由追求外在才能向追求内在神韵转化,以独立自主,绝对自由为理想人格。由于超于功利之上,这种人格有很强的审美性特点,他们或风流倜傥、或自然潇洒、或认真执着、或大义凛然。如王胡之“治身清约,以风操自居”,王劭“有清誉,夷泰无竞”等。被王敦誉

为“我佳子弟”的王羲之父子是这种人格的代表。

王羲之父子追求清真的审美境界,这首先表现于他们对自然之物的热爱叹赏之中。如:王子敬曾说,从山阴道上行走,景色优美怡人,令人应接不暇,流连忘返。如果是秋冬季节,更难以忘怀。王子猷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还说:“何可一日无此君!”王羲之《兰亭集序》更流露出对自然的由衷叹美,在《兰亭诗》中咏道:“仰望碧天际,俯磬绿水滨。廖朗无崖观,寓目理自陈。”在他们眼中,自然已不仅是简单的客体,而是精神本体“道”的显现,对山水自然的亲近,就是对宇宙本体的亲近,也是对人的真性的亲近,从中可以领略“道”的无穷真趣,获得精神超越的无穷快感。晋人十分重视这种与天地合一,悟道畅神的心灵安顿,王羲之在给别人的信中说:“要欲及卿在彼登汶岭,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孙绰在《兰亭诗》中说:“凡我仰希,期山期水。”《世说新语》中这样的例子可随手拈来,如顾恺之形容山川之美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与清相对的是浊。王羲之父子既然追求精神的超越,就必然要排斥俗物的牵缠,与生活拉开距离,实现对人生 的审美观照。许珣也是“风情简素”之人但对床帏新丽,饮食丰甘的郡尹生活仍不免有 “殊胜东山”之羡,王羲之乃讥其 “令巢许遇稷契,当无此言”。王徽之为桓冲参军,“蓬首散带,不综知其府事”。回答桓冲的垂询也是答非所问,玩世不恭。

相反,他们追求生命本真的自然流露。郗鉴到王家择婿,王羲之于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谢安在中年时因为音乐而伤心,王羲之劝他年老了,自然就这样了此,正应当把情感寄托在丝竹管弦之中。王徽之雪夜访戴,渚下闻笛,唯求适兴。与弟诀别时,叹道“人琴俱亡”,恸绝良久,月余亦卒。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真诚,对亲情的刻骨铭心跃然纸上。他们将生活艺术化了,又在艺术创造中实现着生命的价值。王羲之的行草心手相应,妍美流便,与人品高度一致,呈现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的风神姿貌。[1]王献之的书法“情驰神纵,超逸优游”,谢安问他,与乃父比,谁的字更好,他回答:“固当不同”。可见,他把书法当作自我心灵的显现,不可以优劣论之。后世学二王书者不可胜数,却无法超越他们,功力不如之外,恐怕还在于很难达到那种以心为笔的境界。

[1]王昕:《试论<世说新语>中王羲之之形象》 安徽文学 2009年第9期,第2页。

四 是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

玄学清谈在魏晋时期盛行,是魏晋风度的重要内容,在《世说新语》里资料很多,《文学》一篇尤其集中。

清谈的前身是汉末的清议。名士 群集,互相品题,臧否人物,嘘枯吹生。例如:李膺赞叹荀淑、钟皓说:“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德行》)李膺被当时人品题为“谡谡如劲松下风”(《赏誉》)。党锢,之祸,很多名士杀身破族,于是一部分名士渐渐缄默了。有一代人伦之誉的大名士郭泰也闭门教授以终。黄巾起义以后,当时的州牧、郡守大多是名士,他们都善于臧否人物,称为清谈。这时的清谈仍是清议的另一种说法[1]。

从清议到清谈的发展,是由评论当时的事情、褒贬人物逐渐变成谈论这种评论所依据的原理原则,从具体的形象的变成抽象的晦涩的,从实际政治实际事物变成内圣外王、天人之际的玄远哲理,从人物的评论到才情性情等等,这是清议的发展与变化。曹魏齐王芳正始以后,这种清谈已经发展成熟,“清谈”一词,当时已经专指具有哲理的话语,就其内容所反映的意义而言,清谈即玄学,清谈所谈的道理与原则就是玄学的具体内容。

至于清谈的具体情景,一般都是名士集会讨论,分成宾客与主人两方,谈主首先叙述自己的论题和意见,称为“通”;难者即就其论题加以诘辩,称为“难”。西晋时的清谈之风,以王衍、乐广为领袖。王衍出自一流士族琅琊王氏,早年显贵,位极人臣。乐广女儿嫁成都王司马颖,也是国戚。他们既是大族名士,又是朝廷显要,分居要职而不营物务,一味谈玄,因而整个朝野清谈成风,这时清谈已经成为士大夫不可或缺的生活调剂品。

到了东晋一代,清谈仍然盛行。重臣如王导、庾亮、谢安,都是士族大名士,都尚清谈。王导引用王濛,庾亮引用殷浩,都是以清谈见赏而重用的。如《世说新语.容止》中记载王衍妙于谈玄,经常手持白玉柄麈尾,与手同色,传为美谈。《文学》中又有王导与殷浩清谈,直到三更天。另外王弼,在《世说新语.文学》6,7,8,10篇均有所提及。少年即享高名,曾任魏尚书郎。好谈儒道,辞才逸辩,以“无”为万物本体,认为“道者,无之称也”,“凡有皆始于无”,以证名教(有)[1]刘义庆:《世说新语译注(图文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第6页。

出于自然(无)。与何晏夏侯玄等开魏晋玄学清谈之风,世称“正始之音”。著有《周易注》,《老子注》等,注重义理,破汉人经学质朴琐细之风。王羲之,是当时著名文士,《晋书.王羲之传》中记载王羲之十分喜欢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师居住,刚开始来到浙江时便喜欢上了这里,准备在这里终其一生。会稽这个地方有名山佳水,很多名士居住在这里。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人皆是当时名仕。这些人物喜欢谈论老庄与清言,王羲之经常与他们一起谈玄论道,诗酒风流,逍遥度日。《世说新语.文学》中4,28篇均有所反映。其中最有名的一次便是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的兰亭之会。王羲之在在会上写出了他的传世不朽之作,《兰亭集序》。其中所描写的事物,人物,所抒发的情怀,无不表现出了他所追求的的自然审美,浪漫潇洒的生活状态。如,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等等。从中我们可以捕捉到王羲之的思考与感慨,他感慨的是人生与生命等很多形而上的哲学命题。

可见,清谈在魏晋已成世风。从破除经学束缚反求心性到内圣外王、內儒外道再到希心玄远、实践老庄,儒道两家在对立中融合,在 融合中新生,而推动这一变化的根本力量,正是魏晋人的文化自觉与觉醒。

结 语

综上,《世说新语》记载了大量士族人物的言行,体现了魏晋文化的基本风貌。本文以王氏家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王氏家族主要人物的分析,大致可概括为王敦的粗鲁刚狠型,王祥的伦理道德型,王导的政治实干型和王羲之父子的自然审美型。他们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如浮出水面的二三礁岛,隐约凸显当时社会思想的发展轨迹[1]。

[1]周勇:《从<世说新语>中的王氏看魏晋士风流变 》《 天中学刊》 第20卷 第六期,第3页。

参考文献

[1]张万起 刘尚慈《世说新语译注》,中华书局,1998。

[2]罗宗强撰,《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6。

[3]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4]刘义庆《世说新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

[5]宁稼雨《世说新语与中古文化》,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4。

[6]蒋凡《世说新语研究》, 学林出版社, 1998。

[7]范子烨 《世说新语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8]周勇 从《世说新语》中的王氏看魏晋士风流变 《 天中学刊》 第20卷 第六期。

[9]房新宁 浅析《世说新语》中的人物美 东南传媒 2007年第9期。

[10]王昕 试论《世说新语》中王羲之之形象 安徽文学 2009年第9期。

[11]朱大渭撰,《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2]田余庆 《东晋门阀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13]罗宗强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14]萧艾 《世说探幽》,湖南出版社,1992。

[15]宗白华 《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星期评论 1940年10期。

[16]张泳言 《世说新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3.

[17]杨勇 《世说新语校笺》,台北宏业书局,1969.

[18]周一良 《<世说新语>和作者刘义庆身世的考察》,《中国哲学史研究》1981年1期。

[19]萧艾 《中国哲学史上第三大转折时期上流社会的真实写照》,《湘潭大学学报》1988年增刊

[20]孔繁 《从<世说新语>看清谈》,《文史哲》1981年6期。

《世说新语》中王氏家族人物形象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