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离异家庭背景下初中“问题学生”教育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24-11-25
发布时间:2024-11-25
农村离异家庭背景下初中“问题学生”教育策略的个案研究
研 究 报 告
人和九义校《农村离异家庭背景下初中“问题学生”教育策略的个案研究》课题组
【摘要】:本课针对我校初中离异家庭学生心理与品行的问题及其现状,通过对这些特殊群体学生的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偏离常态等情况的调查、分析、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由于学校管理机制的落后,造成这部分孩子缺少关爱,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本课题组把心理问题与品德问题有机结合,历经2年的班级管理引导、团队咨询室辅导矫正‘学科学习活动中的辅导转化,指导离异家长优化教育,让离异家庭初中生中在心理方面有一定问题的学生能够及时发现、正确识别纠正自己自己的行为、情绪,正确认识自己及自己的学习,情绪饱满地投入学习,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健康的成长。同时,提高教师对离异家庭问题学生的教育实践力及研究力,达到了转变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促进了学校、家庭对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的目的。 1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由于农村经济生活的不断提高,城乡差距越来越小,村民的思想也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发生着变化。人们对家庭婚姻观念也有了转化,使现实中的离婚率不断上升,导致学校离异家庭学生人数的日益增多,在学校里,有不少离异家庭的孩子表现得更为懂事更刻苦上进,但是也有一部分由于亲情的缺失,逐渐变得性格怪异,容易冲动,学习不上进,成为了令老师头疼的“问题生”。我校离婚家学生的数量也很多,本校4个教学班中离异家庭的学生占班级学生总数的10.2%以上,对农村学校来说真的是一个惊人数据,这其中心理健康的学生有40%,心理上有一定问题的学生占60%。而由于农村家长的素质较低、观念落后,离异家庭中亲子关系问题更加突出;老师运用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手段的主动性不强,又因学习不够,工作中的盲目性较大;社会环境对离异家庭的子女也往往关注不够,这些导致他们学习成绩下降,思想品德下滑,心理出现异常等,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一些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与现状,关注这些离异家庭学生,如何面对新式的家庭结构,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改善他们受教育的质量,促进孩子个性的发展,成了当前我校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我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
我们设想:把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品德问题有机结合,通过对离异家庭学生的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情况的调查,观察、了解他们现实生活和学习状况,分析形成该状况的成因,整合学校及家庭的教育资源,转变教师课题组成员:丁敏、张强生、刘莉、李冬梅、康红英,执笔者:张强生。
和离异家长教育观,共同为家庭学生提供一个温馨的健康的生活环境,解开他们心中的的“结扣”,采取相应的疏导方法,把他们从迷惘中唤醒,引导他们乐意参与各类集体活动,鼓励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及其学习,增强自己的自信心,遵守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健康的成长。同时,转变教师对离异家庭问题学生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教育实践力及研究能力,达到转变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促进学校及家庭对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因此,组织学校相应班的班主任、学科教师,提出了“农村离异家庭背景下初中“问题学生”教育策略的个案研究”的研究课题,在我校三个年级班里,进行长达二年的实践、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离异家庭:指父母因一定的原因而离婚,子女随其一方生活的家庭。
问题学生:指父母离异后,父母在管理教育上有一定的问题造成在心理上有一定偏差的学生或父母再婚给他带来的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的学生。从心理角度讲,问题学生却各有各的问题,包括人格上的问题和品质上问题。产生总是的根源主要来自心理偏差,例如,生理发育与心理发育的不均衡、心理发展过程不协调、自我发展与外部要求不一致、关爱的缺失等。这些问题绝大多数是发展中的问题,有些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然化解,也有些需要成年人的帮助才能有效解决。
教育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本课题的教育策略是利用有效的方法对问题学生的转化行为。
因此,我们课题组认为本课题研究就是:把心理问题与“品德”问题有机结合,通过对父母离异而单亲或又各自再婚背景下的家庭学生的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等情况的调查,观察、了解他们现实生活和学习状况,分析形成该状况的成因,整合学校及家庭的教育资源,转变教师和离异家长教育观,共同为离异家庭学生提供一个温馨的健康的生活环境,倾听他们的烦恼,觖开他们心中的的“结扣”,采取相应的疏导方法,把他们从迷惘中唤醒,能够及时发现、正确识别到自己的行为、情绪及人格的异常。引导他们乐意参与各类集体活动,鼓励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告诉他们把自己和周围联系起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学会以正常的心态来面对现在并接受自己目前的环境,遵守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以饱满情绪投入学习,健康的成长。同时,转变教师对离异家庭问题学生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教育实
践力及研究能力,达到转变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促进学校及家庭对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
三、研究对象
初中七至九年级父母离异或再婚随父母生活的学生,并在心理上、行为上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
四、研究目的
1.转变教师对离异家庭问题学生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教育实践力及研究能力。
2.整合学校及家庭的教育资源,探索教育离异家庭学生有效途径与方式方法,达到转变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促进学校及家庭对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
五、研究措施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巴尔肯博士曾说过:“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 问题学生的转化,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充满信心、爱心,满怀耐心,讲究策略与技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一定能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让一颗颗“顽石”变成闪闪发光的“金子”。
1. 抓班级活动渗透教育,以集体力量和人格魅力感化学生。 狠抓班风建设,营造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学习生活环境,利用集体力量感化离异家庭学生,利用自己的爱心教育暖化,让他们鼓起勇气,正确认识“家庭”,热爱生活,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1) 用班集体的真情友爱弥补亲情。
“问题学生”所处的环境,特别是他们每日每时所生活的班集体的班风和同学之间的良好关系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在班风良好的班级中,同学与同学的关系反映在既能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同时也反映在能处理好个体的竞争与合作上。这样,“问题学生”就会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里,他们自然会感到生活充满阳光,感到自己在不幸之中,又特别幸运。
(2)以集体的力量引导人,以集体的力量感化人。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积极鼓励离异家庭学生参加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充分发挥了小组集体、班集体的作用。在活动中,教师要慎用“心理疾病”、“心理障碍”,避免刺激性语言,减少敏感性词句出现的频率。
让表现好的同学,引导、带动一帮学生。班级里,每位同学的成长,虽好多
来之于周围人群的态度、做法等,但大多数学生都是天真无邪,品行端正,乐于助人的。班级气氛和谐,作为同龄人,他们有很多的共同语言,同学们都会敞开心扉,用积极的态度,关心的举动来对待别人。孔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对能力弱的单亲家庭学生,有意识地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当他们取得成就时,别的同学自然都会抱以欣赏的目光,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受到了别人的尊重。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开展参与面比较广的活动,尽可能的使“心理问题学生”都参与其中,无形之中培养其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和其他同学的友谊。
【案例1】让他负责班级里事务的管理
初一(1)班,有一离异家庭学生李刚个性很强,别人不能挨他,稍不顺心就可以与别人打起架来。我经常与他聊天,发现他体育很好,让他当了代理体委,他的恶习有所收敛,但他经常与同学大吵,理由是“他们不听我的”,我没有批评他,只是让他想一想,同学们为什么不听他的话。班队干部竞选时,他落选了,情绪很不好,而且一下课就对我说:“现在的班委不起带头作用”我马上接过来说:“你原来是什么样?”他低下头不说话了。我抓住时机经常在班里表扬他。为了帮助教育他,特意设计了“谁变了”主题班会。通过进校前后的对比,许多同学都说李刚变了,变得听话了,懂事了,能与同学和睦相处了……看着李刚脸上的笑容,我很高兴,教师真挚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受伤的心得到安慰.现在他是一名小队干部,对工作人真负责.
(2) 心理开导,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
离异家庭初中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而有一些父母离异后无人管教 导致性格内向,又不擅交流。需要班主任要从点滴小事做起,教育要细心、关心、充满爱心,让他们像健全家庭的学生一样,在校能开心学习,享受属于他们的快乐时光。
【案例2】一班主任作爱心管理的描述
我平时主动地接近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多注意离异家庭学生的言行,发现有异常的苗头,及时跟学生谈心,了解情况之后,及时疏导。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学生有了心理、行为方面的点滴进步,及时地给予表扬,增强其自信性。在学生生日时,我会购买小礼物赠送给他,和他们一起唱歌、游戏,进行祝福。使他们感到大家的关心和爱护。有意识地让单亲家庭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加到集体活动中来,在全班同学的面前,展示自己的特长,树立自信心。有的老师介绍,由于部分离异家庭学生性格孤僻、思想成熟,个别学生在开始阶段并不为老师的“关心”所打动,班主任往往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逐渐消除他们的戒备心理,对他们的特别关心还要掌握“度”,不要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弱者,否则会适得其反。
(3) 多积极暗示鼓励要自强。
离异家庭初中生产生自卑心理,主要是因为他们过分看中自己的缺点矛盾和不足,并以此进行消极的自我暗示,进而全而的否定自身。因此,班主任应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指导教育学生,要让学生知道,任何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关键是如何正确的对待自己的的短处。班主任要注意发挥他们的优势,通过教育来引导,使学生学会正确对待自身不足,鼓起“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勇气。
【案例3】一个不经意的赞扬,找到了自我
我班有个家庭离异的男生,学习成绩是一塌糊涂,上课时总是一脸朦胧的样子,整日提不起精神。有一次在上体育课的时候才发现,他的弹跳力特别好,跟他一起打篮球,就不用担心篮板球没保证。于是便和他聊些有关NBA的话题,还经常特意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一起看篮球比赛,还对他的弹跳大加赞扬,使他的自信心得到大大的提高。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暗示他的头脑足够的聪明,让他知道自己还有很大能力,在学习上只要自己努力,他一定也可以做的很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在课堂上的精神比以前饱满多了,对学习也有了跟大的兴趣。有时候老师的一个不经意间的有针对性赞扬,会改变学生的许多。他们也会觉得自己没有被班级遗弃,自己还有希望。
(4) 树立学生正确的“家庭”意识。
离异家庭学生的思想负担重,耻于老师知道自己家中的真实情况,更怕同学知道,而产生心理问题。教师要及时通过日常活动的接触,正面和侧面的摸清这类学生对父母离婚的看法。根据他们的心理理解程度,以恰当的方式加以劝导,让他们明白父母离婚的理由,又组合一个家庭的理由,让学生逐渐地从思想上接受这个事实,早日适应已有的生活。只有心理安定了,他们才会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学习上。
【案例4】:在活动中学会感恩家长、理解家长
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状况,通过聊天等方式,增加学生对父母离异的认识,让学生坦然面对现状。初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逆反心理严重,有一些学生因持有“父母离婚是件很羞耻的事”、“爸爸又娶了个老婆,已经不再爱我了”等看法,对家长再婚有的反应强烈,有的很反对,和家长闹矛盾。如现在我们班的孙某某上学期由于把对妈妈再婚,在校不好好学习,晚上夜不归宿。学习成绩不断下降。气得家长打电话对我说:“这学生我是不要了,有时真想把她……”对这样的学生,我会把家长和学生一起找来,让学生回忆家长从小关心她成长的艰辛过程。但要想让学生一下子理解妈妈的做法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只要有时间就和她谈心,教会学生换位思考,学会感恩家长,理解家长再婚,教会学生正确处理与继父母的关系,同时也引导家长学会与学生交流,不但关心他们的学习,更要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
2. 带进班校团队活动,让学生接受心理引导和转化教育。
聚集体智慧,把心理问题与“品德”问题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挖掘思想根源,找到“病因”,并给予切实可行的帮助,以“助人自助”为原则,通过改变学生的内因以达到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为最终目的,使得学生在德育教育与心理
健康教育过程中,身心得到发展,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1) 组织调查建立档案,共同研究指导教育。
学校教导处组织学校咨询师、团队、班主任,建立离异家庭学生的档案,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并详加记载,做到时时关注,处处留心。把每个单亲家庭学生分配到班主任、科任老师,由他们负责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的关照,行为的矫正。全校开展离异家庭调查,建立学生档案通过调查,摸清其家庭情况(家庭成员、单亲原因、家庭经济生活状况、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休闲活动、教育方式、对子女学习态度及是否家庭成员满意度等情况)。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兴趣爱好、有心事向谁说、最知心的朋友、在班级里心情愉快程度、喜欢什么、反感什么);家长教育行为(在家里你是常受到表扬、偶尔表扬、还是批评、较少批评);家长对你的态度(是关心爱护、一般、很凶还是说不清);家长是否陪同学习(经常、较少、还是没有);犯错误后家长的态度(耐心讲道理、训斥、打骂)等。开展对离异家庭学生情况调查,准确地弄清离异家庭学生的基本情况,并开展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摸清其家庭情况以及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并建立离异家庭初中学生档案。
(2)对离异家庭初中生教育的步骤与方略
及时洞察学生的心理问题,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灵活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则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个体教育。
了解离异家庭初中生所在班级的基本情况,了解他们校园生活的环境。同时,通过对家长、老师和同学的访谈,了解离异家庭初中生在他们心中的印象。
针对个别离异家庭初中生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主、客观原因分析。与此同时,对问题进行诊断。
对该离异家庭初中生进行具体的辅导和帮助。
对该离异家庭初中生辅导、帮助的结果,做跟踪记录,并进行反思,留下文字材料。
(2) 依靠班队主题会,促进自我教育。
针对单亲家庭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学校教导处与团书记不定期召开班才队主题会,抓班级这个主阵地,来促进学生自我教育。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自我约束、控制能力,从他律过度到自律。让别的学生给单亲学生找优点,激发他们的进取心,树立信心。
【案例5】:班校团队自我教育四活动
同类互动、群体关爱活动。把各年级班中离异家庭初中生,组织起来,定期汇报交流,因为他们都是“天涯沦落人”,引导让他们说一说、比一比、看谁进步大,学习好、生活好。群体关爱,就是老师有意识地组织引导同班或同级的同伴,对离异家庭子女关爱。当离异家
庭初中生遇到自己或离异家庭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困难的时候,学校就会组织发动全班、全校同学、家长一起帮忙,让他们感受到同伴、家长、学校、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增强自信和力量。
理解、沟通为主题活动。针对离异家庭学生和父亲或母亲的沟通缺乏,在班级开展了有关促进沟通和理解的团队活动。如:父母眼中的我,我眼中的父母。为增加同学问的相互信任和理解,开展了如:猜猜我是谁的活动。让学生从理想、道德、习惯、容貌、心理等方面了解现实自我,设计理想自我。
开展社会法纪专题活动。在做离异家庭初中生的耐心细致工作同时,一定要严格地教育和要求,对原则问题不能迁就。要开设讲座或开展活动,对单亲家庭学生进行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使之不做出出格的事情。有了违纪行为决不能迁就,耐心的思想教育与严肃的纪律处理是不矛盾的,只要工作做得细,有时可能会得到满意的效果。
每期给离异家庭一封信。多数离异家庭的经济不宽裕,家长为生计奔波,与家长的过细交流时间少。借用信件的形式,将教育、辅导成果及时反馈给他们家长,同时,送达学校对家长的慰问,促进了解,增强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感情。
(3) 对“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育的“五策略”。
遵循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里,增添离异家庭初中生的专题内容,把离异家庭初中生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针对离异家庭初中生思想、行为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教育、辅导。同时,把教教育辅导工作,做到各学科课外活动中去,做到离异家庭教育的转化中去。
①铺设渠道,宣泄情绪。在教育活动中,可创造能够让离异家庭学生宣泄的渠道,并且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合理的宣泄。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提出了心理宣泄理论,即:人的需要、动机、本能、行为等受到挫折后都会产生消极情绪,给人造成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及时排解,心理压力就会转化为行为的反向动力,出现反常行为,如侵犯与攻击他人。可参照蒙尼格提出的游戏宣泄理论组织离异家庭学生通过运动来宣泄情绪、降低焦虑。
②夸奖鼓励,驱除自卑。当人在得到夸奖和鼓励时,就能得到一种愉快舒畅的情绪体验,从而使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鼓励,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满足,产生成就感,并能激发进取心。离异家庭学生的自尊心就像幼芽那样稚嫩,他们的内心比一般的学生更为复杂和敏感。他人的某种疏远、冷落或嫌弃,都会损害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自暴自弃;相反,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抑或一句美言都能够拯救他们的自信,打消他们的自卑感,昂扬他们低落的情绪。
③献出爱心,抚慰创伤。爱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爱。离异家庭学生在家庭中难以得到完整的爱,因此,在对他们的教育中,若要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重要的一点就是热爱学生,让他们明白自己没有被抛弃、遗忘。此时,老师的关爱
无异于一剂良药,让他们冰冷的世界感受到初春的温暖,有人在关心自己,心灵的创痛就会减轻许多。
④心理教育,健全人格。在教育活动中,指导离异家庭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首先引导他们能与人相处,并能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通过他人的评价,逐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健全人格。其次,教育他们积极接纳自我,不能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消极对待。要学会寻找自己的长处,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从而不断进步。同时,也要坦诚地接受自己的短处,努力克服缺点,不断完善自己。
⑤架设桥梁,重拾温暖。在教育活动后,还必须经常与离异家庭学生的抚养者取得联系,能使教师、家长及时发现学生在学校、家庭的各方面表现,以便双方能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还应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要求家长在各方面关心子女,时时处处给学生以热情、慈爱,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上、学习上的种种困难,弥补离异给他们精神上带来的创伤,使他们重新回到温暖、健康的家庭生活中来。
(4) 利用学校现有教育资源,个别心理咨询、辅导。
为解决离异家庭初中生的心理问题,送培骨干教师,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咨询工作的领导机构,开办心理咨询室,成立离异家庭学生专题组。不厌其烦同他们谈心,耐心疏导,不辞劳苦的家访,做他们家长的工作,帮助班主任做好各类大型的个别辅导,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帮助他们提高思想与学习成绩。
(6)设立“知心姐姐”信箱
单亲学生首先需要解决的不是学习问题,而是心理问题。我们虽然研究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但在学生面前,特别是离异家庭初中生面前,要求老师绝不提“单亲”、“离婚”等字眼,应该换种方式与他们交流。针对离异家庭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学校派专人参加市、区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研究活动。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设立“知心姐姐”信箱,用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7)各种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辅导及对策
①自卑抑郁型个别辅导
【案例6】自卑抑郁型个别辅导
七年级(1)班王萌八岁的时候父母离异,父亲再婚,随母亲生活,母亲在餐厅做服务员,一个月一千左右的收入维系母女生活。该生在在学校从来不和别人谈论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母。上课就发呆,老师提问她从来不举手,起来回答总是“不会”,下课就离开教室,有时候一个人逛操场,或者坐在走廊的某个角落,听到铃声才会回来上课。从来不主动和老师同学说话,学习成绩总是倒数。老师只要一提到她哪里做的不好,她就掉眼泪。也从来不参与学校的集体活动。
成因分析——三失。
情感的缺陷。单亲家庭中不管是没有父爱,还是没有母爱,都是青少年不可或缺的家庭
情感体验。当听到别的同学谈论自己的父母如何关心和疼爱自己时,她心里充满痛苦和沮丧。自己是另一类人,无法同他人相比,很自卑。所以她从来不和同学谈论家里的事情。
家庭引导的缺失。有些父(母)一直觉得家庭带给孩子很大的伤害,于是过分关心,不让干这不让干那,而进入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他们的成人感和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希望自己独立自主,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自尊心受挫,或是长期有人“照顾”,养成了任性的毛病,自理能力较差,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造成性格上孤僻、胆小和过分的自我封闭,与同龄人交往中感到“什么都做不好”,会感到自卑。
学校教育的失误。在学校教育中,部分教师的教育方法严重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单亲子女感情大多敏感叉脆弱.把老师的批评当作数落自己。认为老师瞧不起自己.有排斥心理。如果老师处理问题不能一视同仁,甚至一点点“偏向”就能使他们自尊心受挫。公开的点名批评、斥责、挖苦更易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产生自卑感。
对策—— 两法
情境感染法。自卑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内隐性”和“文饰性”,认为老师和同学瞧不起自己,不能主动与人交流,诉说心中的苦闷,所以我们应为其提供良好的情感氛围.以弥补家庭环境所带来的缺陷。创设一个没有歧视、怨恨.充满和谐的环境。
班主任应拿出充分的爱心。用真挚、持久的爱去扶植那颗看似冷漠而实际上强烈、极敏感的自尊心,以情动人,让他愿意说出心里想的,宣泄心中的苦闷,减轻心理压力。再以理晓之,变压力为动力,达到新的心理平衡。
发挥学生群体力量。“只要人人都现出一点爱”,正确对待和帮助有不良心理的同学,使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同学的信任,消除排斥心理。
优化家庭环境。老师加强同家长联系,争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步,家庭中,希望家长应防止因为觉得家庭的不幸,使孩子失去的太多,而过分的呵护和溺爱的倾向,在关心、爱护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培养孩子自强、自立、吃苦耐劳的品质。
委以重任法。心理自卑的学生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是渴望受到尊重的心理反映。班主任可以“委以重任”创造条件发挥他们的才能,如安排值勤、担任科代表、主持文体活动或班内其他事务等等.尽最大可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过程与效果——尝试了先是开了一次“关心身边每一个同学”的主题班会,为了避免触及她敏感的心灵,特意选了她请假那天,号召全班同学一起来帮助关心她,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渐渐的,看到她愿意和一些孩子成为朋友,开始不再是一个人逛操场了。其次,和她的妈妈提议,让孩子适量分担家里的家务,比如洗碗扫地这些。一个月后,有同学来反映她在值日工作中会积极帮助有事来不及打扫卫生的同学做值日了。于是,我就趁机委任她为班级的卫生部长助理。应该说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实施后还是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她在自信树立方面有了很大的转变。
②自我攻击型个别辅导
【案例7】自我攻击型个别辅导
九年级(2)班张江是我新初三刚接班时的一个孩子,当时就感觉各方面行为特殊,后经了解。原来父母在他小学时候离异,随后各自建立家庭,他先是随着父亲生活,但是父亲无暇顾及他,他在小学里经常被同学欺负经常哭,后来甚至离家出走。于是母亲接来抚养,因为内心始终觉得对不起孩子,所以对他百依百顺,他逐渐变得脾气暴躁,自我中心,欺负同学,并且与校外青年接触,开始会讲脏话,不服学校的管教,只要一有不顺就朝同学甚至老师发脾气,经常和同学打架,并且无法控制情绪。
成因分析——三失。
亲情缺失。部分孩子因为家庭中父母的关注不够,因亲情的缺失,造成安全感的缺失,
从小有被抛弃的心理障碍存在,往往希望能引起老师同学的关注,因此故意违反学校记录,或者故意欺负同学,惹是生非,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
家庭教育的失位。道德观念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小学阶段,因为学生年龄、教育、心智等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大多数人还没有建立起一定的道德观念,还没有较强的自控能力。所以家长的任由其发展,不及时指出孩子的一些错误,会造成孩子的道德误区。
客观心理需要的不足。具有自我、攻击型心理特征的部分“ 单亲家庭中的问题学生”, 实际上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 是人的心理过程正反两方面的活动, 当人的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和情感, 它的反应就是消极、孤僻等, 并导致不合群、粗暴、产生攻击性行为。这些“ 单亲学生” 因家庭突然变故, 不能对客观事物获得满足, 而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和情感留下心理创伤, 这种心理创伤完全可以用活动来调节抚平。
对策——一处理一活动一要求。
遇事冷处理。这样的孩子,往往班主任多次批评教育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依然我行我素。有时候班主任不要以老师的高姿态和学生谈话,在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会十分反感。有时候这种惹是生非的故意其实并无恶意,如果得不到老师的正确对待,反而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所以老师要关注孩子的心里需求,通过真诚、公平的沟通,使其早日走出心里的阴影。“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了。假如老师能够多及早地去关心他、帮助他,梳理他的心结,改变他孤僻无友的处境、顾影自怜的心境,培养他的自信,而不是冷落、歧视他,“丑小鸭”也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有了健康的心理就不会有偏差的行为产生。
组织适宜情感交流的活动。提供这些孩子情感宣泄的一个合适的途径,无论是校外还是校内。校外可以鼓励家长带着孩子参加一些亲子活动,通过共同的努力家长和孩子共同亲历成功。校内组织一些主题班会,或者一对一互帮互助活动,使得孩子的情感可以得到合适宣泄。
原则性的严格要求。对单亲家庭学生,一定要奉献爱心,但并不是因为这些学生的特殊性,就一味盲目地投入爱心,尤其是针对自我在做耐心细致工作的同时,也一定要严格地教育与要求,对原则问题决不能迁就,不然就有可能出现他侍宠而骄的情形,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严格要求,使他们明白严要求的目的是让他们进步、成长得更好;要有针对性,要因人而异,因为他们在性格、习惯、经历、环境、气质上各不相同,做到对他们的要求不能过高,也不能偏低,要适合他们努力的程度;要因时而异,发现闪光点,选好切入点,形成最佳的教育方法;要特别有耐心,不怕反复,多些亲近,多些宽容,多些理解,多些信任。
③茫然消极型个别辅导
【案例8】茫然消极型个别辅导
八级(1)班王成,小学父母离异,母亲独自抚养,平时很少有时间照顾他,也从来不关心孩子的成绩,只要孩子有吃有穿就好了,很少和孩子沟通交流。后来父母都各自建立家庭,尽管母亲还是和孩子住在一起,但是工作的原因使得母亲仍然没有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久而久之,孩子对学习、生活不感兴趣,整天思考生活是为了什么,学习是为了什么,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家庭作业经常不完成。后来迷上网络,甚至会在网吧里玩游戏几天不回家。面对家长与老师他一脸不屑只说“我不想读书”,“我对学习没有兴趣”。
成因分析——一不会一迷茫。
不会安排时间。单亲家庭的孩子在闲暇独处时常常感到无聊,家里没有人可以聊天说话,没有人指导他怎么和同学沟通。回家后有大把的时间不知道该干什么,于是打游戏机,看武侠小说,忘记了教师留的作业,也忘记了上学的时间。
对未来的迷茫。生活在这样的单亲家庭中,只有物质基础却没有精神寄托,没有生活、学习目标。因为家长对孩子没有要求,他们不知道读书是为了什么,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能设计美好的生活蓝图,对自己的未来满是迷茫。
对策——两帮一配合。
帮助孩子交朋友。既然孩子课余时间会觉得无聊,教师可就近安排其要好的同学与他同来同往,每天督促。鼓励孩子多与同学交往,让班里的班干部经常性和他交流,还可以和他共同交流打游戏机的危害,看武侠小说的弊病,使他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且一事一教育,转变就表扬,达不到要求就批评。常提醒,多鼓励,多方启迪其作为学生、子女、祖国接班人的责任感。
多与家长联系,争取家长配合。单亲家庭孩子的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我们要积极向离婚家庭父母宣传有关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知识,使家长继续承担起监护、抚养、教育孩子的社会责任。
帮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于这样的学生,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关心、学会自我教育,另外要引导他们多看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书籍以及影视片,以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因素。要引导他们正确评价客观事物,讨论文学作品,认识自我形象。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通过外部因素和自我调节使他们尽快走出迷茫消极的境地。
过程与效果——采取了逐步渗透,慢慢干预的方式。先是指定了几个班干部下课啊放学啊在他周围逐步引导他对学习的兴趣,进而在班级的主题班会课中播放一些励志宣传片,用成功人士的经历刺激他对未来的憧憬。因为父母在家监督孩子作业方面不能给予很好的配合,所以我单独让他留下来做完作业才回家,经过半个多月,慢慢他开始会完成最基本的作业,渐渐会自觉完成,在一片日记中,他描绘了自己的未来,描述了自己的理想,我给了评语,只要有了目标,一切皆有可能。
3. 在学科课堂的关爱学习、个别辅导中凸显发展学生与提高成绩。
要求学科老师承担起教育离异家庭学生的任务,发挥学科优势,激发离异家庭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把他们放在组织教学相对重要的位置,多提问,鼓励他们发言并参与到群体活动中去,对他们要个别心理、学习辅导。
(1) 严爱相融,因势利导增强自信心。
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人生的领路人。面对离异家庭初中生,要采用多种技巧,对他们进行教育、转化。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自觉增强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还要充分信任,给他们展现、树立威信的机会,但加强监督,严格要求,争创优异成绩,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不断积极进取的信心。
【案例9】一位老师的经验交流
两年来,无论是作业批改,还是课上提问,我会有意识地多给他们些机会,让他们尝到成
功的喜悦,激励他们不断进步。每带一届学生,我就要把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单亲家庭的学生让班上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去主动帮助他们,促进他们把精力全部放在学习上,事实表明,当他们学习很好时,对其他方面的工作也有促进作用。
李白有句名言叫:天生我材必有用!正像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一样,人的智力不仅包括语言智力,自然观察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还包括身体运动智力、视觉、空间智力。其实每位学生都有自己优势的一面,只有当你发现并加以引导时,他的亮点才会光芒四射,才会重拾失去已久的自信。
(2) 以闪光点切入,在教育的爱中迈上新起点。
学科老师在课堂纪律或进行教学渗透教育时,要善于发现、肯定离异家庭初中生的闪光点,他们知道老师发现了自己的优点并肯定了自己时,他会觉得自己得到了尊重,受到了鼓舞,会很积极地配合老师解决问题。因此,在学习上,要偏爱这些学生,经常询问他们学习中的困难,并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们补缺补差。
【案例10】教育的奥秘在于热爱学生
离异家庭的问题学生由于经常违纪,成绩低下,常常遭受老师的冷眼,同学瞧不起,他们内心也很寂寞、孤独,很多也渴望友情、渴望理解、渴望沟通,因此,老师对待他们的态度是他们最敏感的。如果老师吝啬微笑,常常一副威严架子,冷若冰霜,动辄训斥,讽刺挖苦,流露出厌恶感,他们对你只会对你望而生畏,敬而远之,师生间缺少沟通与交流,教育、转化便无法实现。如果你真正地爱他们,表现出对他们的关心、爱护,主动地亲近他们,与他们交谈,与他们交朋友,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和蔼可亲,他们便会感到亲近,找到自信,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他会对你敞开心扉,让你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你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思想,你对他们的教育和建议他们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对他们的要求不能过高,也不能偏低,要适合他们努力的程度,多些理解,多些信任,多些宽容,多些亲近。以平等、信任、尊重的心态,同他们谈心,在思想和情感上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温暖、信任、愉快、有信心,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让离异家庭初中生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心理和道德都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 学会宽容,抓好反复鼓励进步。
由于离异家庭初中生的情感、意志相对薄弱,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差,他们的问题容易出现反复,适当的宽容,不仅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慈爱与大度,更让他们觉得再次违纪会对不起老师,自觉增强自律意识。因此,既要严格要求,更要学会宽容。允许他们有一个转化过程,而且要充满信心、怀着耐心、全程跟踪,及时给予肯定和勉励。
【案例11】:平等与尊重、宽容与真爱是教育中最美丽的语言
离婚对学生造成了较大影响,单亲家庭子女缺少完整家庭的爱,心灵受到了创伤带来精神压力大。他们有的在学习上精力分散,没有进取心,学习较差,破罐子破摔;有的往往性格孤僻,心境忧郁,意志薄弱,自由散漫,非常自私,事事必须顺从自己的心意,甚至为了发泄某种情绪“纠集同伙”去欺侮他人……但是,他们的自尊心都很强,教育不当会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他们既自卑,又很自尊,切不可用“笨”、“坏”等字眼去刺伤他们,更不能用他们不幸的家庭来损伤他们的自尊。为了帮助离异家庭初中生克服心理障碍,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灵活运用尊重平等的原则和这些学生交朋友,多聆听他们
的心声,多照顾他们的生活,多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多鼓励他们的进步。
离异家庭初中生做事不妥或犯了错误,常常与他的生活经验不足有关。学生在犯错误之后,往往有后悔自责之意,是接受教育的黄金时刻。此时,以宽容之心与和颜悦色,同其剖析事情是非曲直,学生可能字字入心,声声入耳,成为进步的一个推动力。相反,如果不问青红皂白,猛批猛打,学生也可能因恐惧而抗拒、而出走,使问题复杂化。宽容高于惩罚。
(4) 用心设计、引导,关注学习与成长。
不难发现问题学生中,有一些离异家庭初中生的智商不低,但因他们的家庭离异,而学习兴趣不高,成绩较差,对学习信心不足。因此,各学科教师要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上来,在培养和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案例12】不放过课内外育人的细小环节及其内容
对他们要更多的付出和给予,努力做“四个优先”,即“课堂发言优先、面批作业优先、课外辅导优先、个别谈心优先”。在学习上,对有困难的学生适当降低要求,实行分层教学、分层训练、分层要求、要分层考核。在备课时要考虑到为问题学生设计几个问题,让他们上课时能够参与;上课时要及时找准他们的兴奋点,选择适当问题让他们基本上能够回答;布臵作业时,精心配臵必做题和选做题,鼓励他们尽量全部完成;测试时,设计分层次试题,区别对待,让问题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享受“高分”的喜悦,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鼓励他们不断踏上新的起点,不断进步。
定期阅读学生日记或周记,写上寄语或建议,实现师生间心灵的沟通。离异家庭初中生有自己心灵的窗户,也都有自己的隐私和想法。但并不是每位离异家庭初中生都有外向的性格,当他们心中有想法时,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发泄出来。写周记,恰好是情绪发泄的一种有效途径---它可以一种无声的方式来表达心中的情感,既保全了自己的隐私,又释放了自己的心情。
4. 提高离异家长的教育认识,积极科学引导学生。
通过开家长会,搞家长辅导讲座,定期为家长发放学习资料等形式,转变离异家长意识,承担起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学生提供和睦的温馨的健康的生活环境,从自已的一言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引导、鼓励他们坚定、自信、乐观的生活。
(1) 引发离异家长思考,走出教育误区。
在离异家庭里,学生在失衡的“爱的天平”上,本身背负着超重的父爱或母爱,给学生成长造成了不好的教育环境。然而很多离异家庭教育步入误区,得到的却是非常糟糕的效果,往往走向极端,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对难扭转离异家长观念的,学校领导与社区要对离异家长进行一对一的交流,转变观念,走出误区。
【案例13】宣讲离异家庭中四大教育的危害
溺爱教育。在离异家庭里尤为突出,特别是有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家庭。有的家长在离婚之后,为了抹平家庭破裂时给学生造成的创伤,对学生的疼爱和关怀更是无微不至,在吃、穿、玩、花等各方面无一不予以满足,只要学生开口,家长没有不答应的。有一些离异家长
对学生疼爱往往超过一定的限度。不论学生的要求是否合理,一概予以满足,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和坏习惯也不加以纠正,甚至对其出现的错误,违法乱纪或反社会的言行举行加以庇护。家长的这种亲近方式,很不利于学生良好习惯地形成,直接影响了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受到这种离异家庭教育的学生,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很任性,好胜心强,寻求各方面的满足,受不了一点儿批评,更承受不了挫折与打击,表现出极其脆弱的心理状态。
暴力教育。离异家庭学生出现了问题,遭到家长暴力和虐待,之后常产生一种很强的攻击行为,将随着时空的转移与变换,发泄到学校和社会上,对他人进行“报复”,并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和对他人及社会不满的心态,仇视一切。这种单亲家庭教育环境,不可避免也促成学生性格内向、孤僻和抑郁。学生只能把在家里听到的看到的和亲身感受到的一切痛苦,全部积压在心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这种心态和性格将会不断地加重,一旦遇到挫折或不顺之事,最容易走极端。本来父母离婚就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创伤,现在则是雪上加霜。这种教育环境,一般将严重地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对学生成长十分不利。
“圈地”式教育。人需要与外界接触,沟通思想,交流信息,从中增长见识,获得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而有些离异家长就把学生活动的场地严格地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减少或断绝与周围学生的交往、接触。有的离异家长干脆把学生长期关在家里,不允许与附近的邻居学生交往,更不允许与已离异的父(母)亲来往。生活在离异家庭中的学生,本来就缺少父(母)爱,心中积淀着许多痛苦,需要与同伴交往。对学生实行“圈地”式教育,实际上是对学生应有权利的剥夺,是家庭最不仁不义的表现。
“放羊”式的教育。在离异家庭里,学生需要较多的关心和帮助,需要与父(母)亲有更多的接触,而且需要倾心臵腹地交心谈心。但是,由于父(母)亲整天平作繁忙,人际交往繁多,且以前由于父母共同完成的家务事现在全部压在一个人身上,加上有的家长离婚后对学生厌恶,因而对学生的教育无暇顾及,不得不实行“放羊”,对学生的一切不管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以及与人的交往等方面都不闻不问,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放任自流,学生便觉得回家与不回家没有多大关系。这种“放羊”式教育给学生造成的,将是更多的痛苦与创伤。
(2) 转变离异家长教育观,关注学生心理问题。
尽管学校教育对学生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但对学生的品行、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形成与改变,家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在处理问题时,必须给学生留出空间,永远为学生负责。因此,学校和离异家长保持联系,及时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让离异家庭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根本上的解决。
【案例14】离异家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关键因素。在初中学性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父母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终身的。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教师,家庭能以耳濡目染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和人格,家庭教育历来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温暖的缺乏,是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家庭离异使得原本温暖的家不再温暖。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了深深的伤害,并且导致了这些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迷茫。于是他们开始不再黯淡于枯燥无味教室,而是向往着“精彩”的电子游戏世界,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便难以自控,因此学习成绩大多不理想。
社会的诱惑,是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尽管在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已逐渐
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但对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存在背离现象。有些离异家庭初中生由于缺乏父母的管制与引导,一味的模仿明星、偶像,烫发、染发,奇装异服,并以此为时尚;有些学生浓妆艳抹,耳环、项链、手镯一个都不少,攀比心理愈发浓烈;有些学生双休日更是对网吧情有独钟,甚至通宵达旦、流连忘返。社会在进步的同时,也给学生们带来了难以抵制的诱惑。
学生的自暴自弃,是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核心因素。离异 家庭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固然有其家庭的原因,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其自己的原因。父母的离异,他们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创伤,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加之受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他们的行为开始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以前那些还不太明显的不良生活习惯逐渐地经常化。由于其自身的调控能力还不强,便逐步形成了有残缺的性格。由于在学习上不能全身心地投入,他们大多在学习上也失去了主动性和进取心,逐渐成为老师和同学批评的对象,整天生活在批评和歧视的环境中,逆反心理更是空前的高涨,思想素质的提高更是天方夜谭。做事情也逐步失去了原则,凭借着自己的好恶,自以为是的为所欲为。所以,只有自己想要好,老师的教育才能水到渠成。
(3) 指导离异家长,掌握辅导教育方法。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普天下父母的期盼。这样的情感,在单亲的父亲或母亲的身上,表现得更加强烈,过分的爱和不正当的方法是这些家长的通病。我们首先向家长强调,学生需要的是正常的家庭关爱,对于父亲或母亲所承担的苦楚,他们更多地是由你们的心理变化中感知到,因此,你们在学生的面前表现的自然大方是最主要的,用心去影响改变学生。
【案例15】离异家庭教育三注意
给学生充分的爱抚。离婚后的父母无论内心多么恼怒,都不要把自己的怨恨撒在学生身上,影响学生的心灵。父母离婚后,学生归一方抚养,就拒绝另一方来看望学生,都要用自己的爱温暖学生受伤的心,让学生获得安全感,克服自卑、猜疑心理。要让学生明白,父母离婚并不改变对他的感情和态度,无论父亲和母亲是否和他生活在一起,都不意味着要甩掉他、不爱他,父母应诚挚地告诉学生,离婚只是父母分开,父母依然爱他。
不要学生成为牺牲品。父母离婚后都想要学生,展开了竞争,争着为学生买最贵的东西,以讨学生欢心。有的父母认为学生是负担,用学生来报复对方,整日为谁该为学生做什么而争吵。无论是哪种竞争方式,都不利于学生成长,并且学生很快学会控制父母,利用父亲的力量去反对母亲,利用母亲的力量去反对父亲,而且还学会了暗示母亲,父亲曾给他做的事或买的东西或许下的诺言,以便向母亲也提出某种要求,父母俩竞争的结果,会惊奇地发现,他们的学生并不尊重他们,爱他们,只会颐指气使地指挥他们满足他的种种不合理的需要,学生会变得自私、虚伪、爱撒谎。父母们须知,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能没有纪律的约束,父母在离婚后,仍应注意对学生教育的一致性,一贯性,使学生在严格纪律的约束下,健康成长。
不要学生替代角色。离婚后的父或母,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爱倾注在学生身上,同时,也常常强烈地希望学生能陪伴自己、慰藉自己,使学生养成对父母的过份依赖而无法独立,同时,父母对学生的感情依赖也越来越重,使学生感到精神压力,这种精神压力超越了学生能力所承担的程度,扮演了替代爸爸或妈妈的角色,这时的父爱、母爱不是由于学生所爱需要爱而将爱倾注在学生身上,而是为了获得自身的满足去爱学生,即父母通过爱学生来弥补自己的某些欲求的不满,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有害的,易培养出问题儿童。
(4) 配合学校教育,用心药“医”心病。
根据离异家庭初中生所处的家庭生活环境和他们所形成心理问题的定势,分为“随父生活”、“随母生活”、“寄养亲属、朋友”和“居无定所”等四类,针对他们不同的心理问题,分别采取治疗性格“上火”、巧补行为“肾虚”、主治关爱“贫血”和实施“重症监护”等心育方法,对症下药,全面地教育和呵护。
【案例15】四类问题,四套疏导方略
问题1:随母生活而引发的心理问题。
性格行为表现。缺乏父爱,脆弱易哭,精神不振;多愁善感,胆怯懦弱、自卑依赖、缺乏自信心。
主要教育方法。在班级营造和谐轻松的氛围,教师持鼓励肯定的态度,调整对他们的期望值,减轻其心理压力;注意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特长,提供机会让他们多参加校际活动,增强信心,磨炼意志消除他们自卑胆怯。
问题2:随父生活而引发的心理问题。
格行为表现。缺乏母爱,固执偏激,脾气暴燥;情绪不稳定,好强易怒,自控能力差;纪律散漫,学习不认真,个别学生甚至有自暴自弃现象。
主要教育方法。给其施予母爱,对其言行和情绪表现表示理解和宽容;经常进行个别谈话,让他们有发泄和倾诉的对象;耐心教育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在其体的班级活动中培养他们的爱心和专心。
问题3:寄养亲戚、朋友而引发的心理问题。
性格行为表现。.缺乏父母关爱,自卑孤独、焦虑畏缩;精神恍惚,有很大失落感和被冷落感;有厌学情绪,害怕提及父母,总感觉自己属于另类人物,我们把它称为“关爱贫血”。
主要教育方法。体谅他们的处境,主动接近和翔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多提供帮助;其父母沟通自己的学生自己带;联络和走访他们的亲戚、朋友,给予他们多一点的包容和爱护;教育其他同学关心他们,班集体建立团结友好的伙伴关系。
问题4:因居无定所而引发的心理问题。
性格行为表现。此类学生缺乏父母、亲人照顾,今天东家,明天西家,生活漂泊不定,十分孤独失落,情绪极不稳定,无心向学,甚至有不良行为。
主要教育方法。校领导和班主任重点关爱教育,加强学习和生活照顾;加强与父母联系,承担监护人义务;启动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在他们活动周围,联系派出所、居委会、学校学生和家长,跟踪教育。
六、研究成果
1.总结出了学校对离异家庭背景下“问题学生”四大教育转化策略。 教育转化策略1:抓班级活动渗透教育,以集体力量和人格魅力感化学生。狠抓班风建设,营造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学习生活环境,利用集体力量感化离异家庭学生,利用自己的爱心教育暖化,暗示他们鼓起勇气,正确认识“家庭”,乐于身边的生活,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教育转化策略2:带进班校团队活动,让学生接受心理引导和转化教育。聚集体智慧,把心理问题与“品德”问题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挖掘思想根源,找到
上一篇:与产品定价有关的案例
下一篇:创意广告图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