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八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发布时间:2024-11-25
发布时间:2024-11-25
大连八中2016届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年级语文科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做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
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要有敬畏之心。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就是我们自古沿用下来的书法。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回顾历史,作为文字的书法,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家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述思想的实际手段,更用书法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所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钢笔进入中国以来近半个世纪,硬笔代替了毛笔,使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文字、音韵、书法,成为不同专业;文字归于中文,吟诵归于表演,而书法归于美术。识字作为必修课,书法却成为选修课。而今研究中文的,往往不了解书法;美术学院学书法的,并未开设文字、音韵的课程。
可见,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书法之“法”对于使用毛笔的人来说,越来越隔膜,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尤其是经历了上个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书法传统的脉被人为地割裂了,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
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
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从小培养,必
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点滴积累,
耳濡目染、薪火相传,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
汉字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母体,是源头,是根本。书法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
弘扬传统书法事业,正是弘扬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文化安全”的保障所在。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中
青年书法家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同时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用生命凝
结的书法艺术,呼唤出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
使命。
1.下列关于“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为艺术,书法同绘画、音乐等纯艺术不同,它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
的标志之一。
B.中国文字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史,它是中国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
文化遗产。
C.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也是中国文
化的魅力所在。
D.书法不仅是写字,还有更深层的蕴含,它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
要想薪火相传,必须从小培养、不断坚持。
2.下列对“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
体。
B.现代教育将文字、音韵、书法分割成不同的专业,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C.二十世纪战乱与运动人为地割裂了书法传统的脉搏,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艺术
标准的泛化甚至是丧失。
D.现代人对于书法不能从小培养、不能坚持,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书法艺术。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传承书法艺术,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全体公民都要肩负起应该承担的文
化责任和历史使命,特别是中青年书法家。
B.古代入私塾读书,往往将识字、吟诵、书写合而为一,而现代教育却将其分割开
来,造成了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
C.书法艺术不仅体现了文人的才情和学养,而且也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达思想的
重要手段。
D.书法作为自古以来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我们应该对其有敬
畏之心。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4-7小题。
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登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辽抚李秋免,大学士高拱欲用学...
颜,或疑之,拱日:“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侍郎魏学曾
后至,拱迎问日:“辽抚谁可者?”学曾思良久,曰:“张学颜可。”拱喜曰:“得之矣。”
遂以其名上,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辽镇边长二千余里,城寨一百二十所,三面邻敌。官军七万二千,月给米一石,折
银二钱五分,马则冬春给料,月折银一钱八分,即岁稔不足支数日。自嘉靖戊午大饥,
士马逃故者三分之二。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未复全盛之半。继以荒旱,饿莩
枕籍。学颜首请振恤,实军伍,招流移,治甲仗,市战马,信赏罚。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建州都督王杲①以索降人
不得,入掠抚顺,守将贾汝翼诘责之。
杲益憾,约诸部为寇,副总兵赵完责汝翼启衅,学颜奏曰:“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赵完惧,馈金貂,学颜发之,诏逮完,而宣谕王杲如学颜策。诸部闻大兵且.
出,悉窜匿山谷。杲惧,十二月约海西王台送俘获就款,学颜因而抚之。
时张居正当国,以学颜精心计,深倚任之。学颜撰会计录以勾稽出纳。又奏列清丈
条例,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清溢额、脱漏、诡借诸弊。又通行天下,得官民
屯牧湖陂八十余万顷。民困赔累②者,以其赋抵之。自正、嘉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
最称富庶,学颜有力焉。学颜八疏乞休,许致仕去。卒于家。 ..
选自《明史·张学颜传》,有删改)
【注】①王杲:明朝末期建州女真头领。②赔累:赔钱亏累。
4.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 ( )
A.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
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B.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
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C.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
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D.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
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
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本文中“致仕”指获得官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学颜深得有关官员赏识。大学士高拱推荐张学颜任辽地巡抚,有人质疑.高拱
力争,侍郎魏学曾的看法与高拱一致,张学颜最终获得任命。
B.张学颜敢于治理,恪尽职守。辽地边境线长,兵马耗费粮草很大,无法支撑,大
饥荒使兵马损失惨重,张学颜采取多个措施,巩固边防。
C.张学颜正直敢言,忠于国家。女真首领王杲想聚众作乱,张学颜上奏请朝廷不要
姑息王呆,并下令逮捕袒护王杲的赵完,维护了国家利益。
D.张学颜精于心计,体恤百姓。他写了关于会计的书,治理庄田,清理各种弊端;
对陷入困境的百姓给予关照。明朝被认为最富裕的时期,他出过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
守具悉就经面。(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
杜 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 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 忽漫相逢是别筵!
①② 不分桃花红似锦, 生憎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 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分”,一作“忿”。
②生憎:犹言偏憎、最憎。
③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路六侍御是杜甫
儿时旧友。
8.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5分)
9.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但又不单单抒发离别之情,结合诗歌一,二联,分析这首诗都抒
发了哪些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离骚》中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遭人妒忌和诽谤的诗句是:
“ , 。”
(2)《赤壁赋》用比喻的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
的句子是:“ , 。”
(3)陶渊明《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
:“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请把选做题的答题纸相应位置进行涂点。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鉴 赏 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
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
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
的香白杏,白得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
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
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
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儿”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
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
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橼。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
“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
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
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季
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
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
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
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
谀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
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
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
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
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
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
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
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
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
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
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
“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客人非
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
一边不停地赞叹:
“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
“不卖。”
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1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塑造的叶三,为人勤快、诚实守信、阅历丰富,对绘画艺术有热情。如果不
卖果子,而当一个画家,也一定会很出色。
B.“紫藤有风”,“花是乱的”一段,汪曾祺借助白描语言的神力,让一个果贩与
一个鉴赏家的形象精致地叠合在一起,可谓神来之笔。
C. 从情节和结构来看,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突,
波澜起伏的情节,甚至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颇有“散文”的特征。 D. 小说语言独具特色:准确、干净、不失华丽,大量使用短句,使语言凝练又明
快活泼,形成汪曾祺独到的文风。
E.季陶民“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半斤水果”,这看似闲笔,实则表现出季陶
民旷达超脱且率性脾气。
(2)小说题目是“鉴赏家”,但却用了很大篇幅写叶三卖果子。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
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3)小说是通过哪些情节来塑造“叶三”的鉴赏家形象的?请结合文本作概括。(6分)
(4)小说以叶三把画带到棺材里作为结尾,有人认为他的做法值得称赞,有人认为他的
做法欠妥 请联系文本与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女人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句诗出自《诗经》,其中的“苹”
指的是蒿类植物。这就是科学家屠呦呦的名字的由来。或许是巧合,在《诗经》产生近
三千年后,这位叫“呦呦”的女科学家和她的研究团队,从青蒿中发现了专门治疗疟疾
的药物“青蒿素”,这种药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的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
用结下不解之缘,她1955年进入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时,正值中医
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的通风设施都没有,屠呦呦经常和
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
“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
为防治血吸虫病作出了贡献。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
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
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要
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
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
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 000多种中草药中整
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
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
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为何古人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呢?,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
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改变原来的提取方法。1971年,屠呦
呦课题组终于在第19l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以低沸点溶剂乙醚来提取有效成分,明显
提高了青蒿防治疟疾的效果,也大大降低了其毒性。这种编号为19l的青蒿萃取液,在
治疗被P.berghei疟原虫感染的小鼠和被P.cynomolgi疟原虫感染的猴子时,有效率
达到了100%。
青蒿萃取液作用于人类身上是否安全有效呢?为了尽快确定这一点,屠呦呦和她的同
事们勇敢地充当了首批志愿者——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在当时没有关于药物安全性和
临床效果评估程序的情况下,这是他们获得信心的唯一办法。在自己身上实验获得成功
之后,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深入到海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在2l位感染了Plasmodium
vivax和P.falciparum这两种疟原虫的患者身上试用之后,发现青蒿萃取液治疗疟疾的
临床效果出奇之好,使用青蒿萃取液治疗的病人很快退烧,血液中的疟原虫也很快消失。
屠呦呦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分,确定这种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一
种熔点为156℃一157℃的活性成分,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抗疟疾的有效药物。屠呦呦说:“青蒿素能够在疟原虫生命周
期中任何一个阶段将其杀灭。”屠呦呦研究小组最初进行临床测试的药物形式是片剂,
但结果并不太理想,后来改成一种新的形式——青蒿素提纯物的胶囊,由此开辟了发明
一种抗疟疾新药的道路。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但当时她却不知道自己
合成出来的这种化学物质以后被证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要好得多。
生物学家和医学家、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约瑟夫·戈尔斯坦曾说,生物医学的发展主
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发现,二是发明创造。而屠呦呦作为一位植物化学家,特别是在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期间,却有幸同时通过这两种途径发现了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
开创了人类抗疟之路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得被看做诺贝尔奖“风向标”、有“美国的诺贝尔
奖”之称的大奖——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的世
界级大奖。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
治病救人的魔力。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
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为获奖感到自豪。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
蒿素药物显著。
B.文章以《诗经》开篇,以描写青蒿作结,不仅增强了传记的文学色彩和可读性,而且
也暗示了屠呦呦的思想品质。
C.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为了得到用青蒿萃取液治疗疟疾的信心,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
不仅表现了他们献身医学事业的决心,也反映出当时我国医学研究的条件之差。
D.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将在青蒿中提取的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
蒿素,后经进一步提纯研制出一种强抗疟药物“双氢青蒿素”。
E.《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给了屠呦呦启发,使她意识到可能是煮沸提
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
(2)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分点概括。(6分)
(3)约瑟夫·戈尔斯坦曾说,生物医学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发现,二是发明创
造。屠呦呦在抗疟药物研究中的发现和发明创造分别指什么?试简要说明。(6分)
(4)从屠呦呦的“抗疟”之路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一位伟人说:“喜欢聆听的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________的民族不喜欢聆听,
只喜欢征服,他们狂妄自大,这遮挡了他们的视线;________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喜欢
吹嘘,他们坐井观天,这妨碍了他们的拓展;________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喜欢盲动,
他们浅尝辄止,这影响了他们的深度。因此,我们要学会聆听。这将使我们虚怀若谷,博采
众长,锐意进取;这将使我们胸怀远大,视野宽广,开拓创新;这将使我们高瞻远瞩,潜心
探索,内涵深厚。
A.急功近利 不可一世 闭关自守 B.不可一世 急功近利 闭关自守
C.闭关自守 不可一世 急功近利 D.不可一世 闭关自守 急功近利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今日A股再次暴跌,截至收盘,沪指跌近6%,险守3500点。高速、铁路、机场、
券商、船舶、保险等板块均受重挫,两市近千余股跌停。
B.我国将建立以公民身份证号码和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以后,
每个公民一生都将有一个也是唯一的信用账号。
C.业内人士表示,澳门博彩业收入下滑是受澳门博彩业支柱——贵宾厅业务遇瓶颈
原因造成的,而这与内地反腐力度加强等因素不无关系。
D.国家倡导诚实守信、健康文明的网络行为,采取措施提高全社会的网络安全意识
和水平,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促进网络安全的良好环境。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近年来出现了所谓国学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重要的不是意见之争,而是学理或技术性争论。
①就像自然生态需要多样性,不能随便说哪个物种是“坏的”,更不能随便认为哪
种文化不应该存在。
②关于国学到底“好不好”这样的问题几乎没有意义。
③但居然演变成一种“轻浮”的文化争论,这就让人失望了。
④何况国学存在数千年,自有其伟大力量和深刻道理。
⑤过于随便地进行批判,没有任何建设性。
⑥国人对国学有兴趣,本是理所当然的事。
A.⑥④②③①⑤ B.②①④⑤③⑥ C.②①⑤③④⑥ D.⑥③⑤①④②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
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
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今年国庆节期间,各旅游景点游客爆满,各种不文明现象触目惊心。提升中国公民
旅游文明素质又一次提到议事日程,下面是“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的
主题标志,请对其创意进行诠释。(不少于两条)(6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活着就要创造,如果没有梦想、事业、财富,人生的价值又如何体现。 —
—励志流行语
人生本修行,万般皆身外,何必苦苦相争。 ——星云
物质时代,“皈依田园”似乎成了一种时尚。河南夏邑、湖北钟祥等中国长寿之乡
每年都会迎来数以万计、五湖四海的都市人定居,他们尊奉着当地人的“生活情调”
——摒弃杂念,融入自然,生活规律。
要求:①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③不得套作,
不得抄袭。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作文的开头和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连八中2016届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年级语文科试卷答 案
1.B(偷换概念 把“书法”换成“文字”,文不对题)
2. A(所答非所问)
3. D(A“全体公民”扩大范围,应是“中青年书法家”;B“造成了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属于无中生有;C递进关系颠倒)
4.B(原文标点为“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呆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5.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
6.C(“并下令逮捕袒护王杲的赵完”错,应是皇帝下令逮捕赵完)
7.(1)张先生卓越出众,人们还没有了解他,把他放到复杂环境中,(他的)杰出的才能就会显露出来。(得分点:“卓荦倜傥”“识”“器”“见”各1分,句意1分)
(2)罢免几个懦弱的将领,创建平阳堡来沟通两河,把游击巡逻之军迁移到正安堡来保卫镇城,进攻守卫的器械全部加以经营谋划。(得分点:“黜”“具”“经画”各1分,句意2分)
8. 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描绘桃花盛开红似锦,柳絮纷飞白于棉的春天美丽景象,而面对乐景,诗人却表现出“不分”“生憎”等反感态度,可见诗人是用乐景来反衬与路六侍御离别的悲哀。
9. 首句表现童年伙伴之间特有的亲切的感情和重逢的喜悦。第二句写出了在兵戈满地,流离转徙的动乱年代里,朋友间失去联系的茫然之感和感伤离乱的情怀。第三四句写出了当故交叙旧之日,即离筵饯别之时,使相见的欢娱立即转化为别离的愁思和人生苦短的迟暮飘零之感。
10.(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25分)
(1)(5分)选B给3分,选C给2分;选E给1分。
(A项中的假设有过于肯定之嫌,会评画不见得可以当画家;D项中“不失华丽”有误。E此小题的细节,能体现出画家的率性,“旷达超脱”语意略重。另,此细节还有为叶三送果的情节做铺垫的作用。)
(2)(6分)①体现叶三有一种脱俗的生活情趣(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去体验生活、 感悟生活中的美,有生活见闻积累和高超的审美能力);
②叶三赏画的见识和鉴赏力,正是在卖果子生活中逐渐获得和养成的,为下文品评季陶民之画,能一语中的做铺垫(为他是个懂艺术的鉴赏家做出铺垫);
③新鲜的果子是他和季陶民交往的纽带,借此也可传达出他对季陶民的知己之情。
④他作为“鉴赏家”的对美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的品质,正是卖果子生活中乐观的、
热情的、智慧的、诚实的人生态度的反映。(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满分。)
(3)(6分) ①叶三看画时,惊呼吸气的地方正是画家的得意之笔。
②叶三能看出季陶民紫藤画里有风。
③叶三能指出荷花画中的错误。
④叶三与画共存亡。(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满分。)
(4)(8分)答案要点一:他的做法值得称赞。这是他重友谊、重知己的表现,是全文的
升华。是他们懂得对方,珍惜对方的表现。正如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里的精神是和先
人一脉相承的,体现的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8分)。
答案要点二:他的做法欠妥。这是叶三自私的做法,会让季陶民作品永远不见天
日,不再有被欣赏、认可的机会。这不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痼疾之一,相传唐太宗李世
民就是这样,将《兰亭序》带进坟墓,却让作品永远不见天日。(8分)
(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即可。)(提出观点1分。联系文本分析3分,举出恰当拓展事
例2分,联系拓展事例的分析2分。)
12、(1)C 2分 B 3分 E 1分
( A. 说“氯喹”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于文中无依据。
E. 文中说的是“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
D. “双氢青蒿素”不是从天然青蒿素中提纯而来,而是人工合成药物。)
(2)①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②勤勉尽责、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
③朴实无华、吃苦耐劳的务实态度。
(3)①屠呦呦从中国传统医学文献中得到启发,得到青蒿萃取液,提取出青蒿素,这是发现;
(3分)
②屠呦呦合成出双氢青蒿素,为人类研制出了一种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要好得多的抗
疟药物,这是发明创造。(3分)
(4)示例:成功需要坚持不懈、团结合作、继承发展。①在“抗疟”这漫长的攻关岁月中,屠呦呦 和她的同事们无怨无悔,锲而不舍。经过190多次失败,才提取出青蒿素,这表明要想成功,需要 经得住挫折和失败,要不惧艰难,坚持不懈,刻苦努力。②在“抗疟”之路上,屠呦呦并不是孤军 奋战,这漫长浩大的工程是“523”团队以及无数科研人员团结合作完成的。这表明现代科学研究 需要团队精神、合作意识。③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并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证明了中医中药是个 巨大的医药宝库,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中医研究,可以取得成功,造福于人类。(观点2分, 每一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
【评分标准】1点2分,其中1分为观点,1分为材料分析。4点共8分
13.(3分)D(不可一世:不认可同时代的人,自认为在当代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形容
自命不凡,狂妄到极点。与下文的“狂妄自大”“虚怀若谷”相照应。
闭关自守:比喻与外界隔绝,不接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与下文的“吹嘘”“坐井观天”“视
野宽广”相照应。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与下文的“盲动”“高瞻远瞩”相照应)
14.(3分)D(A.自相矛盾,“近千余股跌停”改为“近千股跌停”或“千余股跌停”;B. 成分残缺,“建立”缺少宾语,应在“代码”后面补充“制度”;C. 句式杂糅,“受 原因造成的”应改为“由 原因造成的”或“受 的影响”)
15. 答案: D
【解析】第一步,确定首句。比较⑥②两句,其中第⑥句中的“有兴趣”跟“国学热”在内容上紧密相联,故选⑥。排除B、C。第二步,根据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序。第⑥句中的“本是”与第③句的“但”构成转折关系;第③句中的“‘轻浮’的文化争论”与第⑤句中的“随便地进行批判”的内容紧密相联;而第①句是通过打比方的方法对第⑤句的解说;第①句与第④句构成递进关系。排除A。
16.答案 ①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 ②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 ③可以转变风气
17、①标志由汉字“文”和图标“龙”“长城”等元素构成。
②标志整体为草书的“文”字,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体现了提高公民文明素质的涵义;龙的形象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动态的龙,表明动员全民参与,积极投入到提升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中;长城的造型代表了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表示通过“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的实施,达到保护旅游资源,增强公民文明意识,树立礼仪之邦文明形象的目的。(大意对即可)
18.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