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建筑大木作技术特征_之三_柱_础_梁枋_平坐腰檐

发布时间:2024-11-25

建筑学,古代建筑,汉代建筑大木作研究,是南京大学教授周学鹰所写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E0803-50108017)

汉代建筑大木作技术特征(之三)

——柱(础)、梁枋、平坐腰檐

Research of Architecture Technology of Da-mu-zuo in China Han-Dynasty (Part Three)

----------------- Columniation, Girder, Ping-zuo and Yao-yan

周   学   鹰

中图分类号     TU-098

Zhou Xueyin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2006)10-0166-04

摘 要 该文对汉代建筑大木作之柱前面两篇文章,笔者着重研究了汉代大木作之斗栱组成及其分类,本文拟探讨汉代建筑之柱(础)、梁枋、平坐腰檐等其他大木作技术,以求对汉代建筑大木作技术有一完整之认识。因之,为下面研究汉代建筑大木架构体系,聊作铺垫。

建筑历史

制 制度:e构部件

(础)、梁枋、平坐腰檐等技术进行研究,联系考古发掘实物资料,现代研究论著等,进行系统的分析、论证。关键词    汉代    建筑    柱(础)   梁枋平坐腰檐

Abstract This paper try to researchon the architecture technology ofcolumniation, girder, Ping-zuo andYao-yan in Chinese Han-dynasty. Itcontacts archeological data, modernresearch works to analyze anddemonstrate these thoughts.Key Words Chinese Han-dynasty,Architecture, Columniation, Girder,Ping-zuo and Yao-yan

2梁枋

梁,早期意义众多(如桥、堤坝等),一般可认为是《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前面斗栱部分,说明汉代的用材已应有一定的规制,这是针对汉阙而言的。在现存的地面汉阙实物中,确实出现了较多的仿木构特征,表现了梁枋的使用情况,陈中,有时把墓室过梁雕刻成龙首的形象(图2),有学者认为这是汉人用来象征吉祥遗憾的是,汉代地面木构架实物资料极少(秦汉骊山,而汉画像砖石中出现梁枋的画面较少,又很概括,实难探讨。仅有关汉阙、住宅、桥梁的画像砖石中,有较为清晰的形象。四川出土的一幅画像砖,可了解到此时的梁似乎架于柱上(后世的斗口跳,或许与此有关),柱与柱之间使用了加强结构整体性的枋材(图3)。二层柱落于梁枋之上,楼面结构是在梁枋上、垂直于梁均匀布置方形密肋(我们认为,这与西南地区穿斗式建筑常用的欠子的作用17,可能其上再铺木板,加以进一步联系的梁枋。窗户开于两道梁枋之间,并使用了木质的窗框。现云贵等地的建筑,仍用此法(图4),沂南汉墓画像石上的桥柱上利用横梁来承托主梁。山东武氏祠前石室西壁下画像石,卧棂木栏杆间以蜀柱,桥为梁柱式,应为木构,类似这20汉代画像砖石中大量出现梁桥题材,足见多跨木桥技术已被当时人所普遍掌握,也是当普拍枋的出现较晚,应在隋唐以后。阑额的使用应该很早就有,且早期阑额多位于柱头之上(实际具有普拍枋的功能),汉画像砖石、建筑明器中有清楚的表现,故阑额下采用替木作为辅助当不会太晚。汉画像砖石与建筑明器中发现少量类似后世使用阑额、替木的情况。江苏徐州九里山汉墓出土陶仓楼,外墙四周彩绘斗栱,上四川内江尖子山崖墓也有类似例汉画像石中曾出现在柱子两边使用“L”形斗栱,也

许与后世的替木有些关系(图1 柱(础)

文献中有关柱子(柱础)的记载较多,或“雕楹玉础”、

或“雕石以居楹”、或“铜柱承露仙人之属”等,柱与柱

础已有相当的装饰(表1 ̄2)。

考古资料确实如此。汉画像砖石墓葬建筑中的柱,存在着大量的雕刻。如柱与础石上或有浮雕画像、塑成立兽形、高浮雕人像、奇禽瑞兽、龟座的蟠龙柱等。汉画像石墓中,出现裸体形象的石雕,多为石柱或龛柱。束竹柱形象见于四川汉墓之中(图1),已有一定的卷杀。或认为此为后世瓜楞柱的渊源所在②。柱础也雕刻成卧羊的形象、浮雕人像、石狮、龟座等,结构与装饰巧妙地合为一体。此外,汉壁画墓葬中,还有将建筑楹柱绘以朱红色的情况,与文献吻合,且风流后世。如和林格尔汉壁画墓从墓壁到墓顶,描绘有朱红色的柱、桁、斗栱,表现了墓室内壁的装饰③。

汉画像砖石中尚未见柱子裹以锦绣的画像(迟至宋代画像石椁中,还有这样的画面④),但相关汉代文献较多⑤。汉代墓葬建筑中的柱子,有四角、八角、十六棱柱、圆形等。建筑明器中,还有丁字形柱,甚或四角空心柱。洛阳偃师县新莽壁画墓,前室与中室之间有勾栏门式建筑,上立八角空心棱柱。1957年洛阳郊区发现一座六角形壁画墓,转角处用泥和石灰糊成半圆柱等(表3)。

洛阳汉魏故城凌阴建筑遗址,柱洞形状较多,如圆形、椭圆形、半圆形、方形圆角、方形、长方形、八角形等数种⑥。可证其时木柱种类之丰富。西安西郊发现的汉代居住建筑遗址,石柱础有正方形、长方形及圆形⑦,或圆与长方组合形⑧。江苏邳县白山故子东汉画像石一号墓后室条形石柱,高60 cm,上端雕出方形栌斗,每边宽21 cm,下端雕出方形柱础,每边亦为21 cm,柱身刻出八道瓜棱纹⑨,颇类西方石柱,前室倚柱与之略同。此外,湖南长沙马王堆二、三号墓出土的兵器架,下部是带方柱的八方形木柱⑩。汉画像砖石中的柱子,因系二维形象,难判方圆,故不能对其中的柱子平面形式作一探讨。

山东地区武氏祠画像石,有画面“柱下之础石,似有向上凸起而将柱底凹入,使相卯合者。汉代若果有此法,虽可使柱稳定,然若上面重量过大或重心偏倚,则系枋材,可认为是后来发展成熟的阑额的前身。

3平坐腰檐

宋《营造法式 平坐》载:“张衡《西京赋》:阁道穹隆。阁道,飞陛也。又,……《义训》:阁道谓之飞陛,飞陛谓之墱。”《营造法式》曰:“今俗谓之平坐,亦曰鼓坐。”

作         者邮         编

收稿日期

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210093

2005    09    06

能存疑。

166华中建

筑第24卷

10 /2006

建筑学,古代建筑,汉代建筑大木作研究,是南京大学教授周学鹰所写

据此,平坐又名阁道、墱道、飞陛、鼓坐等。

陈明达先生认为:“自地面立柱网,柱网上安铺

作,即是‘平坐’平坐形式多样,

表1   柱及础文献举例

序号1234

籍出版社1998年2月版

何宁:《淮南子集释》第1220页,中华书局1998年10月版张衡《西京赋》,见路秉杰《中国古代建筑文献》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年11月版

王延寿《鲁灵光殿赋》,见路秉杰《中国古代建筑文献》第160页,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年11月版

表2   柱、础雕刻资料举例

柱、础

                               资料出处

南京博物院等:《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图版42、43,文化部文物管理局1956年3月版

河南省文物工作队第一队:《洛阳30、14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10期第42页岳风霞、刘兴珍:《浙江海宁长安镇画像石》《,文物》1984

年第3期第48页

山东省博物馆:《山东安丘汉画像石墓发掘简报》,《文物》1964年第4期第30页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第二队16工区发掘小组:《洛阳涧西16工区82号墓清理记略》,《文物》1956年第3期第45页

南京博物院:《昌梨水库汉墓群发掘简报》,《文物》1958年第12期第30 ̄31页

杨泓:《中国古文物中所见人体造型艺术》,《文物》1987年第1期第55页图7

1981年第2期第137页

陈明达:《关于汉代建筑得几个重要发现》,《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9期第93页

石狮

后室立柱上部雕刻了栌斗和狗熊。该墓侧室壁龛上层中间的蜀柱上,雕刻栌斗和一裸人抱小孩

淮阳出土的汉代陶楼,其角部有裸体人像立柱

砖雕壁龛四角有砖柱,柱顶雕有兽头高浮雕人像与奇禽瑞兽,有裸体人像立柱塑成立兽形,上部用二块三角砖合成门额,砖面镂刻龙虎云纹,后加彩绘,极为生动

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盘龙柱形象         雕刻成卧羊的形象柱与础石上都有浮雕画像

荷栋桴而高骧,雕玉瑱以居楹、皓壁皜耀以月照,丹柱歙赤色而电烻山云蒸,柱础润雕楹玉磶,绣栭云楣

资料出处

[汉]许慎著、[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第253页,浙江古

柱,楹也

内   容

除用于楼阁外,唐宋绘画中多见,“平坐也可以直接‘坐’在城墙之上,如《清明上河圆》所见;还可‘坐’在平地上,如《水殿招凉圆》所见;还可作为平台,如《焚香祝圣圆》所见;还可立在水中作为水上平台和水

上建筑的基座,如《金明池图》所见。早期的平坐,应理解为自地面立柱(也可能自下层立柱,笔者加注),柱上架梁栿或较为简单的铺作,其上架设面层,构成架空的平台,围以栏杆,形成架空的

,或许我们可

以理解“为一水平的基座”。值得注意的是,《营造法式》中有关平坐的论述仅出现在楼阁,故法式中的平坐似仅针对楼阁而言。

梁思成认为,画像石与明器中之楼阁,多有栏杆,一般多设于平坐之上。而平坐之下,或用斗栱承托,或直接与腰檐承接。后世所通用之平坐,在汉代已形成腰檐,《营造法式》无具体解释。据梁先生论述可以推知,腰檐应在平坐之下。但《营造法式 小木作》佛道帐云:“下层为副阶;中层为平坐;上层为腰檐;

腰檐又在平坐之上。故我

们认为,腰檐应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腰檐,可为楼阁的层檐,即楼阁建筑屋顶以下、位于置中间腰部的一层层屋檐,均可谓腰檐。有趣的是,汉代陶楼明器中有的层檐置于平坐层中间,确似平坐层腰间狭义的腰檐,为平坐下附加的短檐,如梁思成所言。例如,福州鼓山涌泉寺二北宋陶塔勾栏下无斗栱,直接出极短的腰檐一层,加上塔身上的屋檐(广义的腰檐),每层屋檐皆为重檐。由此,这种重檐不是宋代楼阁中逐层副阶式重檐形式。平坐斗栱外出腰檐,唐宋建筑实物未见。山西太原资福寺保存的元代藏经楼,“两层,其平坐铺作之上即施椽作腰檐,是少见的例子。晚期所见,有山西万荣县明代飞云楼、太原藏经阁,及北京颐和园后山清代多宝琉璃塔三例。颐和园多宝琉璃塔,每层腰檐作两重,但此琉璃佛塔每层栏杆滴珠板之下又施极短的‘腰檐’一层,其下亦未施斗拱,南京博物院:《徐州青山泉白集东汉画像石墓》,《考古》雕刻成卧羊的形象

表3   汉代墓葬建筑柱形资料举例

序号12345678910

                               资料出处

梅养天:《四川彭山县崖墓简介》,《文物》1956年第5期第65页南京博物院:《昌梨水库汉墓群发掘简报》,《文物》1958年第12期第29页

殷汝章:《山东安丘牟山水库发现大型石刻汉墓》,《文物》1960年第5期第59页

洪晴玉:《关于冬寿墓的发现与研究》,《考古通讯》1958年第1期第34页

周学鹰:《中国汉代楚(彭城)国墓葬建筑及相关问题研究》第65页,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0年10月

南京博物院:《徐州贾汪古墓清理简报》,《考古》1960年第3期第32页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二里冈的一座汉代小砖墓》,《考古》1964年第4期第177页

贵州省博物馆:《贵州赫章县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66年第1期第27页

洛阳市二文物工作队:《洛阳偃师县新莽壁画墓清理简报》,《文物》1992年第12期第2页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二队:《洛阳发现的带壁画古墓》,《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1期第56页

用泥和石灰糊成半圆柱空心砖柱八角空心棱柱

M1两中室间有带覆盆式柱础及栌斗、高1.4 m的十六棱柱后室与中室间有高93、周长80的十六棱石柱丁字形柱

八角、四角形石柱后室中柱为圆柱             内容八角、四角、圆形前室内柱为八角形

而重檐又与楼阁、披檐等息息相关。

有关汉画像砖石中平坐腰檐的画像,以山东地区的汉画像石表现较为清晰。如沂南汉画像石墓前室南壁上横额祭祀图画像石中的“大庙”(应为祠堂,也可

称为祠庙,二层腰檐平坐部分的表现方法,与

一层檐口部分几乎一致,这应可说明此时的腰檐平坐做法已有一定的规制。山东嘉祥疃里村出土的一幅汉7)等,二

35

层腰檐平坐的卧棂栏杆表示清晰,说明此时的腰檐平坐做法,已较成熟(而与腰檐平坐相关的楼阁构架技术,将在专文探讨)。                                                     ■

注    释

(1)《史记 武帝本纪》,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版百

衲本《二十五史》第48页。

(2)杨新平:《保国寺大殿建筑形制分析与探讨》,

华中建筑第24卷10/2006167

建筑学,古代建筑,汉代建筑大木作研究,是南京大学教授周学鹰所写

图3舂米(作坊)

(资料来源:《巴蜀汉代画像集)图15)

图1汉代柱  (资料来源:《中国古代建筑史》第77页图53-3局部)

图4贵州增冲寨仓房之一

(3)

图2龙首  (资料来源:《中原文物》1997年第4期45页图22)

(4)(5)

(6)(7)(8)

图5舞乐、百戏  (资料来源:《巴蜀汉代画像集)图100)

《古建园林技术》1987年第2期第48页。内蒙古文物工作队等:《和林格尔发现一座重要的东汉壁画墓》,《文物》1974年第1期第8页。笔者2001年8月31日考察山西省永乐宫时,在吕祖庙展出的宋代画像石椁中发现。“柱槛衣以绨锦”,见《汉书 董贤传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百衲本《二十五史》第572页。班固《西都赋》:“屋不呈材,墙不露形。裛以藻绣,络以纶连。”见王明贤等:《中国建筑美学文存》第6页,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9月版。

冯承泽、杨鸿勋:《洛阳汉魏故城圆形建筑遗址初探》,《考古》1990年第3期第268页。唐金裕:《 西安西郊发现汉代居住遗址》,《文物》1956年第11期第73页。王世仁:《西安市西郊工地的汉代建筑遗址》,

168华中建筑第24卷

10 /2006

建筑学,古代建筑,汉代建筑大木作研究,是南京大学教授周学鹰所写

图6庑殿顶庙宇  (资料来源:《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图版104局部)

图7伏羲、女娲  (资料来源:《巴蜀汉代画像集)图356)

《文物》1957年第3期第12页。(9)南京博物院、邳县文化馆:《江苏邳县白山故

子两座东汉画像石墓》,《文物》1986年第5期第18页。

(10)湖南省博物馆等:《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

掘简报》,《文物》1974年第7期第44页。

(11)梁思成:《梁思成文集》第3辑第37页,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3月版。

(12)“梁,水桥也”。见[汉]许慎著、[清]段玉裁注:《说

文解字注》第267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2月版。“除道梁溠”,见陈戍国:《四书五经 左传 庄公四年传》第724页,岳麓书社1991年7月版。

(13)陈明达:《 汉代的石阙》《,文物》 1961年第12期

第9页。

(14)南阳市文物研究所:《南阳中建七局机械厂汉画像石墓》,《中原文物》1997年第4期第46页。该

文引班固《西都赋》:“树中无之华阙,丰冠山之朱堂,用环材而究奇,抗应龙之虹梁。”南阳市博物馆:《南阳县王寨汉画像石墓》,《中原文物》1982年第1期第15页。该墓葬建筑前室过梁“依石材长短雕刻成立体应龙”。

(15)周学鹰:《外围承重墙、内部木梁柱的土木混合

结构——从秦汉骊山汤建筑遗址看汉代单层建筑结构技术之一》,纪念宋《营造法式》刊行900周年暨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建成9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年8月。

(16)《河南内黄县发现汉代建筑遗迹》,中国考古网

转引中新社郑州七月二十六日电 (朱晓娟)。

(17)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第56页,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年7月版。

(18)龚廷万等:《巴蜀汉代画像集》第33页图,文物

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19)王维军:《莫氏庄园大门位置辨析》,《古建园林

技术》1999年第3期第45页。

(20)例如江苏徐州濉宁出土的汉画像石,见陈剑彤

等:《濉宁汉画像石》第36页,山东美术出版社1998年12月版。山东孝堂山画像石,见罗哲文:《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文物》1961年第4—5期第44页;夏超雄:《 孝堂山石祠画像、年代及墓主试探》,《文物》1984年第8期第34页。山东嘉祥武氏祠,见刘兴珍、乐凤霞:《中国汉代画像石——山东武梁祠》第116—117页,外文出版社1991版。四川成都羊子山汉画像砖,见龚廷万等:《巴蜀汉代画像集》图184,文物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21)茅以升:《中国古桥技术史》第22页,北京出版

社1986年5月版。

(22)徐州博物馆:《江苏徐州九里山汉墓发掘简报》,

《考古》1994年第12期第1066页图4。(23)辜其一:《乐山、彭山和内江东汉崖墓建筑初

探》,《中华古建筑》第182页,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6月版。

(24)龚廷万等:《巴蜀汉代画像集》第100—112页,

文物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25)陈明达:《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战国—

北宋)第50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10月版。

(26)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7卷第116页,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4月版。

(27)马晓:《楼阁及其上层开间划分》,《建筑史论文

集》第19辑第65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28)梁思成:《梁思成文集》第3辑第37页,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3月版。

(29)杨新平:《松阳延庆寺宋塔初步研究》,《古建园

林技术》1991年第4期第39页。

(30)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7卷第230页,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4月版。

(31)周学鹰:《解读汉画像砖石中的建筑》第137页,

东南大学博士后出站报告,2003年7月。

(32)曹春平:《福州鼓山涌泉寺北宋二陶塔》,《建筑

史》第87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版。

(33)南京博物院等:《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图

版29,文化部文物管理局1956年3月版。

(34)山东省博物馆等:《山东汉画像石选集》图193,

齐鲁书社1962年8月版。

(35)龚廷万,龚玉,戴嘉陵:《巴蜀汉代画像集》图

356,文物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华中建筑第24卷10/2006169

汉代建筑大木作技术特征_之三_柱_础_梁枋_平坐腰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