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地域差异趋势分析

时间:2025-07-04

中国经济地域差异趋势分析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地域的差异已经成为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对中国地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为此,将中国分为了四个经济区域,以2000-2009年的各省市区人均GDP数据为基础,并使用了加权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分析结果显示,2000-2009年中国地域差异大体上在减少,但是除东部地区的东北三省、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尽管进行了大量投资,但是地区差异并没有呈现出较大改善,反而呈现扩大的趋势。即中国政府为缩小地域差异出台的政策取得了部分成果,但不能因此断定地域差异就得到了消除。中国政府仍需为缩小地域差异而进行持续性努力。

关键词:地区差异 收入不均衡 加权变异系数 基尼系数

许多通过快速工业化达成经济发展的发展中国家都共同面临着经济发展带来的收入不均衡问题。即在经济发展和收入均衡两者相冲突时该如何选择,或如何在两个目标中进行协调问题不仅是政治社会的问题,它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观点上来看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中国政府也将这种包括地域差异在内的收入不均衡问题作为阻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也可能激化日后政治和社会矛盾的重要问题来看待。近年来中国政府为了弥补改革开放初期实行的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政策带来地域差异加大的问题,发布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中部发展战略等。本研究基于2000-2009年的数据,分别按不同地区就经济差异现状和趋势分析中国地域差异。

分析方法

(一)分析资料

一般由生产活动所带来的最终被归属为“分配所得”的人均居民消费额被视为总体反映民生水平的指标。作为类似的概念,在中国可获得的资料是可支配收入指标。尽管这种关系居民消费的统计资料最能反映地区民生状况(LYONS T P,1991),但由于部分省市区存在数据的遗漏,无法当作时间序列资料来使用。此外,中国统计局区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的依据并非实际居住,而是按照户籍划分,因此这一数据也不能被看作是能正确反映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与之相反,“生产所得”相关数据中被使用得最多的就是地区人均GDP,被认为是最能代表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因此在本研究中就将地区人均GDP作为分析资料使用。本研究设定的目标时间正选用了中国政府正式推进均衡发展政策的2000-2009年作为分析的时段。

(二)分析指标

作为研究地域差异时常使用的指标有:一是可计量人口分布和收入分配差异的指标—基尼系数(Gini Index);二是推测地区间差异的扩大/缩小的代表性尺度—变异系数;三是在变异系数上加权该地区人口数量进行计算指标—加权变异系数(Weighte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等。

在本研究中主要使用的是Williamson(1965)实证分析依赖广泛使用的加权变异系数,作为补充,运用基尼系数详细分析地区间差异。

考虑人口构成比例加权值的加权变异系数的推算方法如式(1)所示。此处的yi指i地区的人均收入,μ为该地区整体平均收入,此外n表示目标地区数。

中国经济地域差异趋势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