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案(安远三中 唐素萍)
时间:2025-04-02
时间:2025-04-02
《乡愁教案》
《乡愁》教案
安远三中 唐素萍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及内容:
《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2.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并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能够通过赏析诗歌中的字词来体会诗歌的意蕴。
(3).能够展开联想想象,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乡愁的画面。
3.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以诵读为基础,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2)教学难点; 通过诗中的意象和精巧构思理解诗中的情感、把握主旨。
二、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学习方法:“听”、“读”、“品” 、“练”、“创”
3.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4.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创设情境
1、导入: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马致远的曲《天净沙. 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李煜的词《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见欢》: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
《乡愁教案》
从何处来? ”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2作者介绍: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从而有人评论他为“乡愁诗人”。
(二)读诗歌,整体感知
1让学生浏览全诗,使他们加深对本诗的感知
2让学生试读全诗,让学生亲自接触文本,与作者第一次对话。教师在这里指导朗读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3让学生听范读录音,注意划出节奏和重音,并感受朗读时的语速与语调。
4请学生自由配乐仿读,注意读出节奏和重音,调整朗读的语速和语调。
5分组竞赛仿读,让学生们能积极地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并让学生自主评价,教师再作点评。(课后)
6全班跟读录音,进一步体会各节诗的语调。
(三)品意象,深入理解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们找出本诗的四个意象,主要通过“一切景(物)语皆情语”来引导学生们找出本诗中表达乡愁的物,然后分别边读边体会这四个意象都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给予适当地点拨引导。
(四)创意象,学以致用
1.教师精选两首有梯度的学生作品:《母爱》和《生日》,让学生进行填词练习。由于这两首诗都是与学生同龄的同学创作的作品,可以较快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设置由易到难的填词,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
四.比较赏析《春望》。
介绍比较赏析的基本方法:从思想内容、结构形式、写作手法等方面,找其共同点,辨其不同点,品其表达效果。
《春望》和《乡愁》抒发的都是台湾孤岛上的游子对大陆的思念之情。但写法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乡愁》是以时间为序构思全篇,同时前面三节,层层铺垫,及至最后再把感情推向高潮,集中抒发作者思念大陆的强烈感情。《春望》则是用现实世界与梦幻世界交织的抒情手段, …… 此处隐藏:592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