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写作实用教程--檀作文
发布时间:2024-11-21
发布时间:2024-11-21
引言
从文体的角度讲,中国古典诗词最本质性的特征是声律之美。这和中文自身的特性有关。声调和方块字形,是中文区别于其他语言文字的两个显著特性。从语音的角度来看,西方语言一般有重音,但没有声调;但汉语正好相反,没有重音,却有声调。从文字的角度来看,西方一般是字母文字;但中文不是字母文字,而是方块字。可以说,正是中文的方块字形和声调这两个显著特征,成就了文体学意义上的中国古典美文。
律诗也好,骈文也好,对联也好,其文体学上的本质特征都是声律之美。中国美文的声律之美,主要通过平仄、押韵、对仗三个途径达成。学习旧体诗词写作,须从认知诗词的形式特征入手。因此,我这本《诗词写作实用教程》,就从四声、韵部、对仗这三个基本概念讲起。
第一讲 四声
中古音
我们都知道普通话有四个声调: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这四个声调,又各有一个相应的称呼: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和阳平,属于平声类。上声和去声,属于仄声类
旧体诗词写作的传统,字音是以《诗韵》为根据的,《诗韵》又是沿袭唐代官方韵书而来。因此旧体诗词正音,是以中古音为依据的。所谓中古音,是指隋唐两宋时期的汉语语音。中古音也是四个声调:平、上、去、入。这四个声调,习惯性地被称为“四声”。“四声”有平仄之分:平声属平;上声、去声、入声三个声调,属仄。
诗韵的平声,相当于普通话的第一声和第二声;诗韵的上声,相当于普通话的第三声;诗韵的去声,相当于普通话的第四声。诗韵的入声,普通话里,完全消失了。
王力先生说:“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诗词格律》)研究中古音四声的调值及高低升降,是音韵学的专门课题。对于旧体诗词创作来说,只要知道有四声的区别即可。古人对四声有大致性的描述,见于《康熙字典》所附《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对于入声的描述,颇值参考。我们在读唐宋诗词时,遇到中古音的平、上、去三个声调的字,参照相对应的普通话的第一二声、第三声、第四声,直接念出来,即可。遇到中古音的入声字,来自保留入声字的方言区的人,可以参照方言来念;北方官话区的,尤其是津京地区的人,不妨将该字当去声来念,但要处理得短促一些。
中国语言文学对四声的重视
四川省成都市有两条巷子,一条叫宽巷子,一条叫窄巷子,并称“宽窄巷”,是成都市著名的商业景区。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这两条巷子并称“宽窄巷”,而非“窄宽巷”?我说这是中文的表达习惯,凡是并称,一般要遵循平上去入四声依次排列的原则。“宽”是平声字,“窄”字今音是上声字,古音是入声字,因此,我们说“宽窄”,不说“窄宽”。这样的例子,举不甚举。尤其是人物并称。提到唐朝的大诗人李白和杜甫,我们习惯说“李杜”,而不说“杜李”,这不是因为李白比杜甫的诗歌成就更高,也并不是因为李白比杜甫年长。李白与杜甫,谁的诗歌成就更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李白固然比杜甫年长,是前辈诗人。有生之年,李白的诗歌名望也高于杜甫。但这些都不是他们并称“李杜”而非“杜李”的原因。原因只有一个: “李”字上声,“杜”字去声,汉语的表达习惯,“李”要放在“杜”前头。中晚唐的李商隐和杜牧,并称“小李杜”,杜牧虽然比李商隐年长,属于前辈诗人,但后人将他们两位并称,只能称“小李杜”,而非“小杜李”。中唐的诗人白居易和元稹是好朋友,当代人撰写的文学史习惯将他们两位并列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虽然白居易比元稹年长,诗歌成就似乎也更高一些。但人们还是习惯称“元白”,而非“白元”。曾经有文学研究者为白居易打抱不平,质疑凭什么白居易和元稹并称“元白”而非“白元”。也有另一派意见的学者出来说元稹在当时的影响就是比白居易大,理当排在白居易前头。其实,白居易和元稹并称“元白”,只是因为“元”字平声,“白”字入声,汉语的表达习惯,“元”字要放在“白”字前头。“李杜”也好,“元白”也好,这样的排列,只是汉语的表达习惯而已,无关其他。“李杜”“元白”的并称,是后人所加,他们自身并不关心这个。中国历史上,望族名流对并称排列有意见的,倒还真有几位。《世说新语·排调》里记载一则轶事:“诸葛令、王丞相共争姓族先后。王曰:‘何不言葛、王,而云王、葛?’令曰:‘譬言驴马,不言马驴,驴宁胜马邪?’”诸葛家跟王家争排名先后,王家的人说,人们习惯说“王葛”而不说“葛王”啊,诸葛家的人说,人们习惯说“驴马”,而不说“马驴”,难道驴子还比马强不成?人们往往在意排名先后,其实汉语的表达习惯,说“王葛”而不说“葛王”,正如说“驴马”而不说“马驴”一样,并不意味着谁高谁低,只是依据字音的平上去入依次排名而已。提到东晋门阀,人们习惯说“王谢”世家,而不说“谢王”世家,也是这个道理。唐代文学史有“初唐四杰”之说,杜甫诗云“王杨卢骆当时体”,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并称初唐四杰。杨炯对“王杨卢骆”的排序,就很不服气,说我“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其实最亏的是骆宾王,无论年齿,还是才华,未必比其他几位差,但就他的姓氏字音去声,另外几位是平声,他只能在最后。
第二讲 韵部
1、什么是韵?
我们知道中国的传统诗词是要押韵的。那什么是押韵呢?我们先得搞明白什么是韵。
学过拼音的人,都知道汉字的读音是由声母和韵母拼出来的。其实,古人所说的韵,相当于汉语拼音的韵母。如果两个以上(含两个)的字,韵母及声调相同,它们就是一个韵部的。
同一个韵部的字,称作同韵字。比如旁、忙、狼三个字,虽然声母不同,但韵母都是ang ,而且都读第二声,因此在现代汉语里,它们是同韵字。
在汉语拚音中,a 、e 、o 的前面可能还有i ,u 、ü,如ia,ua,uai ,iao ,ian ,uan ,üan,iang,uang,ie,üe ,iong,ueng等,这种i ,u ,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比如乡、光,它们的韵母分别是iang、uang,比旁忙狼多了i 、u这样的韵头,但在现代汉语里,它们和旁忙狼都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用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两个以上(含两个)同韵的字放在同一首诗的不同句的句尾位置上。因为古诗押韵,总是在句尾位置,所以又叫“韵脚”。
我们来看一些古诗押韵的例子: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在这首诗里,光、霜、乡三个字,它们的韵母分别是uang、uang、iang,而且都是第一声,除了有无i、u这样的韵头的差别外,没有任何不同。光、霜、乡,这三个字,便是这首诗的韵脚。它们的现代汉语读音,韵母和声调相同。
【曲江花】
(唐)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
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
飘零君不知。
在这首诗里,押韵的是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池”、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知”,它们的韵母都是 I,用普通话来读,“池”是第二声,阳平;“知”是第一声,阴平。但唐代语音,平声不分阴阳,平分阴阳是后起的语音现象。
我们再看另一首唐人的诗
【江南曲】
(唐)李益
嫁与瞿塘贾,
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
嫁与弄潮儿。
用普通话来念,韵脚字期qi和儿er的韵母,一个是i,一个是er,不是同韵字。但在唐代,这两个字却在同一个韵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汉字读音,存在古今音的不同。同一个字,普通话的读音,未必就是古人的读音。这首诗,若由广东人来念,还是押韵的。
我们再看另一首唐人的诗
【萍池】
(唐)王维
春池深且广,
会待轻舟回。
靡靡绿萍合,
垂杨扫复开。
在这首诗里,押韵的是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回”、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开”。在普通话里,“回”字的韵母是“uei”,“开”字的韵母“uai”,并不相同。但在诗韵里,他们是押韵的。
我们要牢牢记住汉字读音有古今音的区别。切不可因用普通话来读不押韵,而怀疑唐人的一些诗不押韵。殊知,唐人写诗是根据当时的书面音来押韵的。
2、平水韵
我们现在有各种汉语字典,用拼音对汉字注音。古代则有韵书,按照韵部收字。古代常用韵书有《广韵》《集韵》等。
我们知道,普通话之外还有方言。现代有方言,古代也有方言。但古代中国科举考试,诗赋取士,是需要用官话读音来作诗的。为了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写诗用韵标准,唐朝以后出现了一系列官方刊定的以“审音”为主要任务的韵书,即所谓“官韵”。唐宋以来,科举的事由礼部管理,所以后来经皇帝批准而由礼部颁行的官韵就叫《礼部韵略》。《礼部韵略》在唐宋两朝经过了几次修订,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修订本是公元1252年(宋淳祐壬子年)刊行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由于编者刘渊是平水人,所以这部书也称《平水韵》,后人说的“诗韵”,就是《平水韵》。
平水韵的韵部分作平、上、去、入四类,共106个部。写旧体诗,当以平水韵为准。 上平声十五部:
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下平声十五部:
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
上声二十九部
一董,
二肿,
三讲,
四纸,
五尾,
六语,
七麌,
九蟹,
十贿,
十一轸,
十二吻,
十三阮,
十四旱,
十五潸,
十六铣,
十七篠,
十八巧,
十九皓,
二十哿,
二十一马,
二十二养,
二十三梗,
二十四迥,
二十五有,
二十六寝,
二十七感,
二十八琰,
二十九豏。
去声三十部:
一送,
三绛,
四置,
五未,
六御,
七遇,
八霁,
九泰,
十卦,
十一队,
十二震,
十三问,
十四愿,
十五翰,
十六谏,
十七霰,
十八啸,
十九效,
二十号,
二十一个,
二十二祃,
二十三漾,
二十四敬,
二十五径,
二十六宥,
二十七沁,
二十八勘,
二十九艳,
三十陷。
入声十七部:
一屋,
二沃,
三觉,
四质,
五物,
六月,
七曷,
八黠,
九屑,
十药,
十一陌,
十二锡,
十三职,
十四缉,
十五合,
十六葉,
十七洽。
平水韵韵部平上去入四声相配表:
平声30部 上声29部 去声30部 入声17部
上平一东
声15
部 二冬 一董 一送 一屋 二肿 二宋 二沃
三江 三讲 三绛 三觉
四支 四纸 四置
五微 五尾 五未
六鱼 六语 六御
七虞 七麌 七遇
八齐 八荠 八霁
九佳 九蟹 九泰
十卦
十灰 十贿 十一队
十一真 十一轸 十二震 四质
十二文 十二吻 十三问 五物
十三元 十三阮 十四愿 六月
十四寒 十四旱 十五翰 七曷
十五删 十五潸 十六谏 八黠
下平一先 十六铣 十七霰 九屑
声15
部 二萧 十七篠 十八啸
三肴 十八巧 十九效
四豪 十九皓 二十号
五歌 二十哿 二十一个
六麻 二十一马 二十二祃
七阳 二十二养 二十三漾 十药
八庚 二十三梗 二十四敬 十一陌
九青 二十四迥 二十五径 十二锡
十蒸 十三职
十一尤 二十五有 二十六宥
十二侵 二十六寝 二十七沁 十四缉
十三覃 二十七感 二十八勘 十五合
十四盐 二十八琰 二十九艳 十六葉
十五咸 二十九豏 三十陷 十七洽
所谓“一东”“二冬”“三江”的“东”“冬”“江”诸字,通常称为韵目字,表示这个韵部里所收之字的韵目,都和韵母字“东”“冬”“江”相同。但这个相同,指的是唐代书面音相同。用普通话来读,会有偏差,有时候是细微差别,有时候差别很大。
我们不妨以《佩文诗韵》为例,“一东”韵部之下,收了“东同铜桐筒童风空工逢”等字,说明这些字,在唐代书面音里,韵目和声调都是一样的。用普通话来读,声调有阴平,有阳平,韵目有的是“ong”,有的是“eng”。其他韵部,可依例
因为存在古今音不同的差异,用普通话来读,读音有差别的两个字,可能在同一个韵部,譬如前文所举唐诗押韵例中的“期”和“儿”,“回”和“开”;读音完全一致的字,在平水韵里,很有可能属于两个不同的韵部。譬如“一东”和“二冬”,“六虞”和“七鱼”,在普通话语音系统里,韵目完全没有区别,但在唐代却是不同的韵部。
今天的诗词创作界,对写诗用韵有两种不同的主张:一派主张采用普通话读音,编有《中华新韵》等韵书;一派主张采用传统的诗韵。所谓传统诗韵,也就是通常说的“平水韵”。
平水韵和普通话新韵有很大不同。比如东和冬,在以普通话为标准的新韵里,自然是同韵字,但在平水韵里却是两个不同的韵部。我们今天学习旧体诗词写作,应努力记住每个汉字隶属于平水韵的哪一个韵部。当然,这可以查工具书。手头常备一本诗韵即可。
对于初学者来说,不妨背诵《声律启蒙》。《声律启蒙》是诗词写作入门顶有用的一本书,因为它对诗词写作需要的四项基础最有功用:
(1)韵部。背下来了,就能分清楚韵部。不至于一东二冬不分。
(2)对偶。《声律启蒙》是一本对对子的书。
(3)辞藻。没有古文底子的人写旧体诗词,辞藻总是不够用。《声律启蒙》里有很多好辞藻。
(4)典故。没有文史基础的人知道的典故太少,《声律启蒙》里有许多文史典故。
3、韵书的使用
《广韵》《集韵》是研究唐宋语音的权威韵书,但我们平常写旧体诗词,并不常使用这两部韵书。遇到疑难问题,查一下这两部韵书即可。《广韵》《集韵》的韵部都比《平水韵》分得更细,写诗用韵,遵《平水韵》即可。清代有大型韵书《佩文韵府》,是按《平水韵》106部编的,收字多,但部头太大。
今人写旧体诗词,可用《佩文诗韵》和《诗韵合璧》。此二书,皆可视为《佩文韵府》简编本。又皆有排印本,流行于坊间,极易得。
《佩文诗韵》编于清初,只收单字,不收词。篇幅小,携带方便。今人亦编有多种平水韵常用字字表。但恐皆不及《佩文诗韵》准确。
《诗韵合璧》为清人汤文璐为编。此书分三栏:上为《诗腋》,中为《词林典腋》,下为诗韵。《诗腋》所收为“诗料”,文体略同《声律启蒙》,为对偶韵文,然皆为五七言。《词林典腋》则专收词藻。此二部分,以类书体例编排。譬如我们要写咏梅之诗,找到“梅”类即可。《诗韵合璧》之诗韵,与《佩文诗韵》的不同,在于广收词条。譬如“一东”韵部的“东”字下面,收了“南~”“侯~”“河~”“御街~”“小楼~”等词数十条。初学诗词者,读书不多,词汇贫乏,颇宜用此书。
·第四讲·对仗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俗称对对子。近体诗中的对偶,又称对仗,是近体诗的基本修辞特征之一。
我们先从普通的对对子,也就是对联讲起。顾名思义,要有两句,才能称为对偶。对偶的上句称为出句,又称上联;下句称为对句,又称下联。
譬如李白的两句诗,常常被后人写作春联的:
寒雪梅中尽;
春风柳上归。
这两句的修辞手法便是对偶,两句构成一幅对联。
对偶、对联,和律诗中的对仗,这三个概念在广义上可以相通,但在狭义上有所区别。
律诗的对仗,上下句字数是固定的,只可能是五个字或七个字,因为近体诗通常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形式。
对联不能太短,一般不少于四个字,上、下联皆应是一个独立的句子或句群(长联不止一句)。 对子可长可短,可以短到一个字对一个字,也可以长到长句对长句。对子可以包括对联和律诗的对仗。
对子、对联、律诗的对仗关系是意图:
对子的概念最宽泛,对子的对句和出句应该符合以下条件:
(1)对句和出句字数应该相同
(2)对句和出句的相同位置,原则上不宜用同一个字
(3)对句和出句的尾字读音平仄不同
对偶可以是句群对句群(长句),可以是句子对句子(短句),可以是词组对词组,可以是词对词。但句子最终可以分解为词。因此,我们可以从词对词的角度来分析对偶。
落实词对词的层面,对偶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词性相同或相类。一般来说,要形容词对形容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即使是同一词性,尚宜以类相从,比如人名对人名。
中国汉字是方块字,句子、词组最后都可以拆成单个的字,中国诗歌和对联的对偶句式无外乎一字对、二字对、三字对、四字对、五字对、六字对、七字对等几种基本句式。更长的句子,无非是用这几种句式组合而成。
专门教人声律和属对的《声律启蒙》一书,所包含的对偶句也只有一字对、二字对、三字对、四字对、五字对、六字对、七字对,这七种形式。
《声律启蒙》对偶举隅:
一字对:
1、名词对名词
(1)天象对天象
云对雨。
雪对风。
(2)河流对河流
河对海。
汉对淮。
(3)建筑对建筑
户对窗。
(4)动物对动物
麟对凤。
鳖对鱼。
(5)植物对植物
瓜对果。
李对桃。
(6)朝代对朝代
尧对舜。
夏对殷。
(7)国名对国名
秦对赵。
越对吴。
吴对楚。
蜀对巴。
(8)人对人
儿对女。
子对孙。
姚对宋。
柳对颜。
荀对孟。
老对庄。
2、量词对量词
铢对两。
3、动词对动词
沿对革。
异对同。
4、形容词对形容词
贫对富。
塞对通。
颜色对颜色
红对紫。
白对青。
二字对:
儿子对涉及到双音节词、叠词和构词法等相关问题
1、双音节词对双音节词:
芍药对芙蓉。
鸲鹆对鹭鸶。
珊瑚对玳瑁
杜鹃对孔雀。
獬豸对麒麟。
2、叠字对叠字:
荡荡对巍巍
3、构词法相同的词相对
(1)偏正结构的词对偏正结构的词:
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
上一篇:房屋转让协议书范本
下一篇:在交际场合常用的礼节及礼貌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