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2024-11-21

环境影响评价

环评

一、名词解析

1、环境影响评价: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2、改扩建项目的三本帐:

现有工程(改扩建前)排放量+扩建项目最终排放量-“以新带老”消减量=技改工程完成后排放量。其中

“以新带老”消减量:老污染源通过改扩建的削减量。

三本帐:现有污染物实际排放量A;改、扩建或技改项目按计划实施的自身污染物排放量B;实施治理措施

和评价规定措施后能够实现的污染物削减量C;即(A+B-C=D,且D<A)。

3、两本帐与三本帐:

新建项目两本帐; 产生量-治理消减量=最终排放量; 改扩建项目的三本帐;

现有工程(改扩建前)排放量+扩建项目最终排放量-“以新带老”消减量=技改工程完成后排放量

(“以新带老”消减量:老污染源通过改扩建的削减量)

4、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开展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据此制定和选择维护区域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行动或方案,同时也为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5、区域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区域环境功能不朝恶性方向转变的条件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即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适宜程度。

6、环境容量(Environmental Capacity)是指人类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情况下,其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这里是指在保证不超出环境目标值的前提下,区域环境能够容许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

7、水体污染:水的感官性状、物理化学性质、水生物组成、底部沉积物的数量和组分等发生恶化,破坏水体原有功能的现象。

8、风频:吹某一风向的风的次数占总的观测统计次数的百分比。风向指风的来向。

气象台站风向资料通常用16个风向或风向角来表达,即北风N、东北偏北风NNE、

东北风NE、东北偏东风ENE、东风E、东南偏东风ESE、东南风SE、东南偏南风SSE、

南风S、西南偏南风SSW、西南风SW、西南偏西风WSW、西风W、西北偏西风WNW、西北风NW、西北偏北风NNW,静风的风向用C表示。

9、主导风向:风频最大的风向角的范围。风向角范围一般为22.5度到45度之间的夹角。对于以十六方位角表示的风向,主导风向角范围一般是指连续一到二个风向角的范围。某区域的主导风向应有明显的优势,其主导风向角风频之和应≧30%,否则可称该区域没有主导风向或主导风向不明显。

环境影响评价

10、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便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性。清洁生产包括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两方面的内容。

11、简单地形和复杂地形

简单地形

距污染源中心点5 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单地形,见图5-1。在此范

围内地形高度不超过排气筒基底高度时,可认为地形高度为0 m。 起伏地形排气筒高度h

排气筒基底排气筒

图5-1 简单地形

复杂地形

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复杂地形中

各参数见图5-2。 起伏地形

排气筒

h h

dh =排气筒高度h =高地离排气筒基底高d =高地到排气筒的水平距离

图5-2 复杂地形

二、填空

1、生态现状调查的方法 :(1)收集现有资料(2)现场调查(3)收集遥感资料(4)访问专家

2、环境影响预测方法:数学模式法;物理模拟法、对比法与类比法、专业判断法。

3、污染源分类

按污染类型可分为大气污染源、水污染源、固体废物污染源、噪声污染源、辐射污染源等;

按人类活动功能可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交通污染源等;

按分布特性可分为点源和面源等。

按空间位置可分为固定源和移动源等;

按时间特点可分为恒定源、间歇变动源、瞬时污染源等。

4、工程分析的方法:(1)类比分析法 (2)物料平衡计算法 (3)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

环境影响评价

三、选择:

1、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计算点可分三类:环境空气敏感区、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以及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应选择所有的环境空气敏感区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作为计算点。

2、大气环境影响评价预测内容(一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一般包括)

(1) 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

(2) 全年逐日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日平均浓度;

(3) 长期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年平均浓度;

(4) 非正常排放情况,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

(5) 对于施工期超过一年的项目,并且施工期排放的污染物影响较大,还应预测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 二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为一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中的a、b、c、d项内容。

三级评价项目可不进行上述预测。

3、改扩污染低,等级可低一;一路超高害,等级不低二。

例1 对于建成后全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项目,评价等级( )。

A.可低于一级 B.为三级 C.不低于二级 D.不高于二级

例2 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应( )。

A.不高于二级 B.为一级 C.不低于二级 D.不能确定

4、大气影响评价范围的划分:

1.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4条)。

(1) 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

(2) 2³ D10% 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2.当最远距离超过25 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 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 km矩形区域。

3.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 km。

4.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 m的范围。

例1某建设项目经计算确定D10%为26km,则该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范围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B )。

A.26km为半径的圆 B.25km为半径的圆 C.周长50 km矩形区域 D.边长52 km矩形区域

解析:当最远距离超过25 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 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 km矩形区域。

环境影响评价

5、对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环境影响分析,应考虑其预测值和同点位处的现状背景值的最大值的叠加影响;

对最大地面浓度点的环境影响分析可考虑预测值和所有现状背景值的平均值的叠加影响

例:某拟建项目,经预测对附近的环境空气敏感区的SO2的贡献值是0.1 mg/m3 ,最大地面浓度点的贡献

值是0.2 mg/m3 。该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现状监测值的平均值为0.2 mg/m3 ,最大值为0.25 mg/m3 ,最小值为0.18 mg/m3 ,则该项目建成后,环境空气敏感区和最大地面浓度点的浓度分别是( ) mg/m3 。

A.0.30, 0.40 B.0.35, 0.45 C.0.35, 0.40 D.0.28, 0.38

【解析】 环境空气敏感区:预测值+同点位处的现状背景值的最大值,0.1+0.25=0.35

最大地面浓度点:预测值+现状背景值的平均值, 既 0.2+0.20=0.40。

6、贡献值 由建设项目自身声源在预测点产生的声级。

背景值 不含建设项目自身声源影响的环境声级。

预测值 预测点的贡献值和背景值按能量叠加方法计算得到的声级。

7、防护距离:计算出的距离是以污染源中心点为起点的控制距离,并结合厂区平面布置图,确定控制距离范围,超出厂界以外的范围,即为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一般不超过2000m

8、水的采样:在拟建排污口上游 500m处应设置一个取样断面。

取样断面上取样点的布设,取样垂线的确定:

当河流断面形状为矩形或相近于矩形时,可按下列原则布设:

小河:在取样断面的主流线上设一条取样垂线。

大、中河:河宽小于 50m 者,在取样断面上各距岸边三分之一水面宽处,设一条取样垂线(垂线应设在有

较明显水流处),共设两条取样垂线;河宽大于 50m者,在取样断面的主流线上及距两岸不少于 0.5m,并有明显水流的地方,各设一条取样垂线,即共设三条取样垂线。

垂线上取样水深的确定:

在一条垂线上,水深大于 5m时,在水面下 0.5m水深处及在距河底 0.5m处,各取样一个;水深为 1~5m 时,只在水面下 0.5m 处取一个样;在水深不足 1m 时,取样点距水面不应小于 0.3m,距河底也不应小于 0.3m。对于三级评价的小河不论河水深浅,只在一条垂线上一个点取一个样,一般情况下取样点应在水面下 0.5m处,距河底不应小于 0.3m

环境影响评价

1、水的评价等级的划分的原则:

(1)反映建设项目向地面水排放污染物及相关地面水问题的主要特点;

(2)参数的形式简单,其数据在评价大纲编写阶段能够得到。

2、噪声一级评价工作内容:

1.环境噪声现状应实测。

2.噪声预测要覆盖全部敏感目标,绘出等声级图并给出预测噪声级的误差范围。

3.给出项目建成后各噪声级范围内受影响的人口分布、噪声超标的范围和程度。

4.对噪声级变化可能出现几个阶段的情况(如建设期、投产后的近期、中期、远期)应分别给出其噪声级。

5.项目可能引起的非项目本身的环境噪声增高(如城市通往机场的道路噪声可能因机场的建设而增高)也应给予分析。

6.对评价中提出的不同选址方案、建设方案等对策所引起的声环境变化应进行定量分析。

7.必须针对建设项目工程特点提出噪声防治对策,并进行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给出最终降噪效果。

3、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一般分为三级,一级为详细评价,二级为一般性评价,三级为简要评价。

一级评价:评价范围内有适用于GB3096规定的0类声环境功能区域,以及对噪声有特别限制要求的保护区等敏感目标,或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达5dB(A)以上(不含5dB(A)),或受影响人口数量显著增多时,按一级评价。

二级评价:建设项目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区为GB3096规定的1类、2类地区,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达3dB(A)~5dB(A)(含5dB(A) 受噪声影响人口数量增加较多时

三级评价:建设项目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区为GB3096规定的3类、4类地区,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在3dB(A)以下(不含3dB(A)),且受影响人口数量变化不大时。

在确定评价工作等级时,如建设项目符合两个以上级别的划分原则,按较高级别的评价等级评价

4、大气的综合排放标准包括什么体系?(指标体系)

本标准规定了33种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并设置了下列三项指标:

1.通过排气筒排放废气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2.通过排气筒排放的废气,按排气筒高度规定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任何一个排气筒必须同时遵守上述两项

指标,超过其中任何一项均为超标排放。

3.以无组织方式排放的废气,规定无组织排放的监控点及相应的监控浓度限值。

5、水的综合排放标准包括什么体系?

环境影响评价

1、排气筒高度及排放速率

●排气筒高度应高出周围200米半径范围的建筑5米以上,不能达到该要求的排气筒,应按其高度对应的表

列排放速率标准值严格50%执行。

●两个排放相同污染物(不论其是否由同一生产工艺过程产生)的排气筒,若其距离小于其几何高度之和,应

合并视为一根等效排气筒(具体计算方法见“等效排气筒有关参数计算”)。

●若某排气筒的高度处于本标准列出的两个值之间,其执行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以内插法计算;当某排气筒

的高度大于或小于本标准列出的最大或最小值时,以外推法计算其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新污染源的排气筒一般不应低于15米。若新污染源的排气筒必须低于15米时,其排放速率标准值按外推

计算结果再严格50%执行。

1)等效排气筒有关参数计算

a)等效排气筒污染物排放速率的计算:

Q=Q1+Q2

式中: Q-等效排气筒某污染物排放速率: Q1、Q2-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某污染物排放速率。

b)等效排气筒高度的计算 h 122(h1 h2) 2 式中:h-等效排气筒高度; h1、h2-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高度。

c)等效排气筒的位置

等效排气筒的位置,应于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连线上,若以排气筒1为原点,则等效排气筒的位置应距原点为: x=a(Q-Q1)/Q=aQ2/Q

式中:x-等效排气筒距排气筒1距离; a-排气筒1至排气筒2的距离;

2)确定某排气筒最高允许排放速率的内插法和外推法

B1 某排气筒高度处于表列两高度之间,用内插法计算其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按下式计算:

Q=Qa+(Qa+1-Qa)(h-ha)/(ha+1-ha) (4-4)

式中,Q——某排气筒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Qa——比某气筒低的表列限值中的最大值;

Qa+1——比某排气筒高的表列限值中的最小值; H——某排气筒的几何高度;

ha——比某排气筒低的表列高度中的最大值; ha+1——比某排气筒高的表列高度中的最小值。

B2 某排气筒高度高于本标准表列排气筒高度的最高值,用外推法计算其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按下式计算: Q=Qb(h/hb)2 (4-5)

式中,Q——某排气筒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Qb——表列排气筒最高高度对应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环境影响评价

H——某排气筒的高度; hb——表列排气筒的最高高度。

B3 某排气筒高度低于本标准表列排气筒高度的最低值,用外推法计算其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按下式计算:

Q=Qc(h/hc)2 (4-6)

式中,Q——某排气筒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Qc——表列排气筒最低高度对应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H——某排气筒的高度; hc——表列排气筒的最低高度。

例:某两个烟囱都排放二氧化硫,两个烟囱之间的距离是30米,一根烟囱高25米,排放速率为4kg/h,另一根烟囱高为40米,排放速率为15kg/h,则两根烟囱的等效排放速率为( B )。

A .11 B.19 C. 17.4 D.21.4

例:两个排气筒高度分别为24m及30m,距离为50m,排气筒的污染物排放速率分别为0.44kg/h及2.56kg/h,则等效排气筒的高度是( C )。

A.28.7 B.30 C.27.2 D.24

2、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

a、计算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的占标率

b、求各自的D10%,为i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

c、取P值中最大者(Pmax),和其对应的D10%

d、查表确定评价等级

例:某建设项目排放2种大气污染物,经计算A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15%,D10%为1.2km,B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10%, D10%为1.1km,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为1.2km,则该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等级为( )。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一级或二级

解析:本题中的D10%等于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且Pmax为15%,不满足三级评价的条件。二级。注意“<”、“≥”符号。

环境影响评价

例:某项目环评中使用SCREEN3模式计算某一污染源排放SO2和NO2的落地浓度见下表。

SO2的1小时平均浓度一级标准为0.15mg/m3,二级标准为0.50

mg/m3, 三级标准为0.70 mg/m3, NO2的1小时平均浓度一级标

准为0.12mg/m3,二级标准、三级标准为0.24 mg/m3。请计算

并确定该项目大气评价等级。

解答:

(1)对于SO2: Ci=0.36mg/m3,C0=0.5mg/ m3

D10% > 5km

(2)对于NO2: Ci=0.21mg/ m3,C0=0.24mg/ m3

D10% < 5km 取P值中最大者(Pmax),和其对应的D10%,即:Pi=87.5%,D10%<5km。

一级评的价的条件是Pmax≥80%,且 D10%≥5 km,不符合一级。

因此,本项目大气评价工作等级确定为:二级

例2:某拟建项目的污染源排放NO2, 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为2200m,使用估算模式计算落地浓度的结果见下表:

解答:

(1) Ci=0.045mg/m3,C0=0.50mg/ m3

(2) D10%=2.0~2.2km

(3) 本项目的Pmax=18.8%,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2.2km), 因此,本项目评价等级为:三级。

(4)评价范围为边长为5 km的正方形或者半径为2.5km的圆。

环境影响评价

3、噪声的叠加与衰减

统计噪声级是指某点噪声级有较大波动时,用于描述该点噪声变化状况的统计量。一般用L10、L50、L90表示。 L10表示在取样时间内1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平均峰值;

L50表示在取样时间内5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的平均值;

L90表示在取样时间内9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的背景值。

噪声衰减预测——仅考虑距离影响情况下,利用下式:

L1=20lg(r1/r2)

噪声级的相加 L1L2

L1 2 10lg[1010 1010]

若噪声本底值为100dB,影响值为98dB,则预测值是否为198dB呢?

则两个80dB之和为83dB;100dB加上98dB为102.1dB。

环境影响评价

4、河流中污染物的混合和衰减模型

1.完全混合模型(零维)

CpQp CEQEC Qp QE

式中: C -废水与河水完全混合后污染物的浓度,mg/L Qp -排污口上游来水流量,m3/s

Cp -上游来水的水质浓度,mg/L Q E -污水设计流量,m3/s CE -污水设计排放浓度, mg/L 模型的适用对象:(1)废水与河水迅速完全混合后的污染物浓度计算;(2)污染物是持久性污染物,废水与河水经一定的时间(距离)完全混合后的污染物浓度预测。

2.污染物与河水完全混合所需的距离--混合过程段距离

充分混合:当断面上任意一点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小于平均浓度的5%时,可以认为达到充分混合。 混合过程段距离 xn 的计算:

xn 0.4B 0.6a BuxEy

a - 排放口到岸边的距离,m B - 河流宽度,m

Ey - 废水与河水的横向混合系数,m2/s u x- 河流的平均流速,

m/s

3.一维模型

稳态条件下的一维混合衰减模型: 2 Ex2 ux K 0 x x

uxx x 1 4KE

0exp 2 ux 2Ex Ex - 废水与河水的纵向混合系数,m2/sK -污染物的衰减系数, 1/s 若x=0时, = 0 ,上式的解为:

忽略扩散作用时,模型的解为:

预测断面水质浓度mg/L

P0- 起始断面水质浓度mg/L; K-衰减系数1/d; x-断面间河段长m; u-河段平均流速 m/s 模型的适用对象:污染物浓度在断面上分布均匀的中小型河流的水质预测

环境影响评价

例:向一条河流稳定排放污水,污水排放量Qp=0.2m3/s,BOD5浓度为30mg/L,河流流量Qh=5.8m3/s,河水平均流速v=0.3m/s,BOD5本底浓度为0.5mg/L,BOD5降解的速率常数k1=0.2d-1,纵向弥散系数D=10m2/s,假定下游无支流汇入,也无其他排污口,试求排放点下游5km处的BOD5浓度。

污水排入河流后排放口所在河流断面初始浓度可用完全混合模型计算;

chch Qpcp

0 Q 5.8 0.5 0.2 30

Qh Qp5.8 0.2 1.483

计算考虑纵向弥散条件下的下游5km处的浓度;

c cv(1 m)x] cv4k1D

0exp[

2D0exp[2D(1 v2)x]

0.3

1.483exp[2 10(1 4 0.2/86400 10

0.32) 5000] 1.4273(mg/L)

计算忽略纵向弥散条件下的下游5km处的浓度;

c c0exp( k1x/v) 1.483exp( 0.2/86400 5000/0.3) 1.4269

由本例,在稳态情况下,忽略弥散的结果与考虑弥散的结果十分接近。

环境影响评价

六、案例分析

一、交通运输类——公路

工程组成和工程分析关注点:

(1)线路和沿线城镇规划的关系。

(2)与沿线环境敏感区的关系(有无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文物等)。

(3)占地。临时和永久占地。分类、数量,特别是占用基本农田、基本草原等敏感保护区的数量。

(4)取(弃)土场分布、占地类型、恢复类型。

(5)桥梁、隧道工程的施工方式。

(6)临时工程的影响,包括施工场地、施工便道、拌合场等。

(7)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及状况。

(8)改扩建项目,要阐明原有工程环境影响及存在的环境问题,明确“以新带老”措施。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方法: (1)资料收集法 (2)现状调查法 (3)收集遥感资料

按影响要素:(1)生态影响、(2)噪声影响

按工程阶段:(1)施工期环境影响(生态、水、气、声)

(2)营运期交通噪声影响(还有危险品运输风险、桥面径流、阻隔与社会影响)

根据评价因子识别及筛选结果,结合环境敏感对象及环境保护目标,确定重点评价内容,并在时间上按施工期、营运期分别进行评价。公路(包括铁路)注意功能分区。按分区分段进行评价,并分期分段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公路类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一般要求)

分期分段描述生态现状,分期分段进行影响评价,并分期分段提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现状评价要突出沿线环境特征。影响评价要关注生态敏感目标和重点保护对象。

生态保护措施要按不同环境区段特征及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方式与程度,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保护措施。 关注生物阻隔影响与通道设置。

注意土石方平衡与调运。

若项目处于“三区”,还需关注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营运期主要影响(考点)

1、噪声影响居民、学校、医院等的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尾气污染环境空气。

2、管理、养护和服务等设施排放的污水,路桥面径流可能会污染水体,甚至危害公众健康。

3、突发性交通事故使有毒、有害危险品泄漏入水,将会危害水体,降低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

4、水土流失在工程营运初期仍然存在。

5、线型廊道对两侧生态或通行的阻隔(阻断)。

环境影响评价

施工期主要影响(考点)

措施:

1 社会环境

(1) 完善路网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2) 设置的通道与现有交叉的乡村道路布局相吻合,不会对公路两侧居民往来带来不利影响。

(3) 沿线与多条河渠相交叉。部分河道有通航能力,本项目桥涵设置考虑了公路与水利、河道、灌溉的协调问题,不会产生不利影响。

(4) 永久性征用沿线耕地等将改变原有土地利用类型,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2 生态环境

(1)评价范围内无国家或省级保护野生植物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布。

(2)工程占用耕地较多。通过占补平衡减少植被生物量损失。

(3)沿线设置取土场,遵循集中取土、控制取土场数量、减少占地的原则。

(5)水土流失: 施工期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要关注。给出建设过程中新增水土流失量。

3 水环境

(1) 明确跨越水体主要功能(工业和农业用水,等),是否为饮用水源。

环境影响评价

(2) 桥梁施工对水体影响主要污染物是钻渣。将钻渣运出河区临时存放并采取防护措施。

(3) 给出施工营地生活污水日产生量约。提出处理措施(各施工区设置临时性污水处理设施(如化粪池等)。

(4) 营运期主要是桥面径流和沿线交通工程设施污水。

4 危险品运输风险

给现营运期主要路段发生重、特大事故的概率,给出跨越河渠路段的发生概率。

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出现交通事故而严重污染环境,如有毒气体的扩散或有害液体流入到水系等可能性仍存在。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应急措施,防范重点路段为跨河大桥路段。(指出公路营运期的水环境风险) 5 声环境:敏感点实施降噪措施(设置声屏障、实心护栏和环保搬迁)。

6 环境空气

(1) 施工期主要污染物为粉尘、扬尘和沥青烟。对沿线环境空气产生一定不利影响。

(经常洒水、合理确定拌和场站的位置等防护措施。)

(2) 计算表明,尾气对周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较小。正常气象条件下,NO2不超标。

(路域绿化采取乔灌草结合的方式,并适当选择树草种。)

1,现状调查方法采用了收集资料、现场调查、类比分析法、遥感等“3S”技术、专家咨询、定位或半定位观测等。判断对动物的影响以为其预留动物通道等。

2,工程位于平原地区,取土困难,占地成为一个相当敏感的问题。沿线取土可与地区的粉煤灰及煤矸石等废物利用、地区农田水利建设、城市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水利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土方填筑公路路基,减少从基本农田取土。采取低路基方案(以桥隧代路基)。尽可能少占农田,尤其是基本农田,依法履行相关法律手续。结合环保要求和工程实际减少取土场数量。

3,材料堆放场、拌和场及预制场等设置在征地范围内,并设置在居民下风向200m以外;施工营地应租用当地民房或设于公路征地范围内。

4,对超标敏感点采取声屏障、隔声窗、环保搬迁、绿化等减噪措施。由于公路建设不同阶段常有调整,在初设完成后,应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噪声防治措施。对需设置声屏障的分散村屯结合新农村建设,搬迁。

噪声防治对策主要考虑从声源上降低噪声和从噪声传播途径上降低噪声两个环节,应优先考虑从工程技术本身降低声源噪声(如线位调整),其次考虑设置声屏障措施。

5,施工期严格控制车辆、机械及施工人员的活动范围,尽可能缩小施工作业带宽度,以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碾压。施工便道尽量少占用耕地。材料堆放场、拌和场及预制场等尽量设置在公路征地范围内,并设置在居民下风向200m以外,施工营地租用当地民房或设于公路征地范围内。(施工期环保措施?)

环境影响评价

二、垃圾填埋场项目 施工期及营运期对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1.施工扬尘、施工噪声、施工废水及固体废物:本项目在采取合理的控制措施、加强环境管理的前提下,施工期不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2.垃圾渗滤液等污水:经采取各项雨污分流措施,可以避免雨水带出垃圾中的有害物质污染地表水,填埋区的雨水不会对周围地表水环境造成污染。新建生活垃圾填埋场水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的要求后,排入污水处理厂,对地表水环境影响不大。同时,在实施水平防渗措施、地下水导排措施、减少渗沥液产生措施,及时覆土、绿化并对地下水环境和导出地下水进行定期监测等防治措施后,垃圾渗沥液对地下水环境不会造成不利影响。

3.恶臭和TSP:拟建工程场界NH3、H2S及臭气。TSP场界最大浓度均出现的气象条件为稳定条件下静风情况,厂界最大预测贡献浓度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厂界排放标准限值的要求,均不会对周围环境带来显著影响。

4.各类噪声:填埋场运行后,场界最大噪声值可以达到GB12348—200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中Ⅱ类标准(昼间60dB)要求。由于夜间不工作,不会对场界产生影响,夜间背景值不增加。由本工程建设新增的道路交通噪声贡献值远小于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中昼间4a类标准要求,对道路两侧声环境影响不大。

5.蚊蝇等生物:拟建项目距最近的居民区有600m,且垃圾场附近1km内无重要保护区和人文景观。在认真完成加强防止蚊蝇滋生的措施后,项目蚊蝇对周围居民的影响不大。

6.生态环境影响:区域内及附近没有自然保护区及珍稀动植物资源,加之工程绿化等措施的实施,而且占地面积相对较小,工程的实施不会对区域内生态环境产生明显影响。项目运营期对周围的景观有一定影响,封场后景观影响较小。

在严格执行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和措施,加强管理,本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将降低到最低限度。

5.1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与分析

5.1.1大气影响评价与分析

工程开工后,施工机械和施工人员数量增加,施工中以燃油为动力的机械所排放的废气,以及工程施工如开挖、公路运输所产生的粉尘和飘尘等均会污染填埋场附近的大气环境。这些废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NO2、CO、SO2、CmHn和烟尘等。但施工机械数量少且较分散,其污染程度相对较轻。

施工期,场地平整及地基处理等土方工程将产生大量扬尘,建筑材料的运输、堆放及施工过程也有扬尘产生,扬尘随风飞扬后又会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另外往返运输车辆经过道路两侧会产生扬尘及排放汽车尾气,使局部范围的空气污染物(TSP、CO、NO2、SO2等)增加,但拟建垃圾场场址距周围村庄距离较远,产生的扬尘及汽车尾气对周围居民影响不大。

5.1.2污水影响评价与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

施工期产生的废水主要来自施工人员生活活动产生的生活污水及生产废水,排放量很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较小。主要污染物为SS、石油类、CODCr、BOD5等。

对植被的影响:

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建材的堆放、排水管道的敷设,垃圾填埋场的清运等因素,将会破坏周围的植被;施工场地平整过程、建筑垃圾的不合理堆放,当受到雨水冲刷时,均会产生水土流失,造成水体污染物及泥沙含量增加,影响河流水质,给当地自然生态造成一定的破坏。

5.1.3噪声影响评价与分析

施工时使用的挖掘机、推土机、碾压机、载重汽车等,施工时噪音可达90dB,这些噪声和震动主要对作业人员影响较大。交通运输系统的噪声可达80~90dB。

建筑噪声是施工工地比较严重的污染因素,本项目以设备噪声和机械噪声为主,主要污染源有交通运输车辆和打夯机、挖掘机、混凝土搅拌机等设备产生的噪声,污染源强取决于施工方式、施工机械的种类和交通运输量。这些噪声声压级均在90dB(A)左右,参考同类施工机械噪声影响预测结论,昼间施工机械影响范围50m,夜间影响范围为150m,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本工程距周围村庄距离较远,施工机械噪声对周围的居民不会产生明显影响。

5.1.4固废影响评价与分析

施工期产生的固废主要来源于施工中库区开挖、平整出来的弃土、废弃的砂石、混凝土块及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根据当地城建或环保部门的要求运往指定地点对放,或者用于当地乡村道路的填铺。因此,施工期固废对周围影响不大。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是弃土、建筑垃圾和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

5.2运营期环境影响评价与分析

5.2.1地表水影响评价与分析

预测的两个情况中的正常排放时,派关河评价河段水质全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标准。在事故排放中,污水进入评价河段后,河水中化学需氧量仍达到(GB3838-2002)Ⅲ类水标准,在汇入处至下游1600m内出现氨氮超标,之后水质恢复Ⅲ类水质标准。

5.2.2地下水影响评价与分析

根据地质勘探,库区地下水为独立单元,库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位不会发生较大变化,可大幅度降低因为地下水位增高,从而导致的垃圾场防渗层、垃圾堆体顶脱,垃圾渗滤液泄漏。

5.2.3环境空气影响评价与分析

对拟建项目排放的污染物一小时地面浓度、年平均浓度及敏感点浓度预测结果显示,项目在两种排放状态下,项目产生的废气污染物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较小,在拟建项目非正常排放时,产生的污染物对周围大气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对居民敏感点(四林内屯、外屯)影响不大。项目卫生防护距离:氨气的卫生防护距离为364m,硫化氢为564m,建议卫生防护距离取600m。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