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利益机制重构_李东升_杜恒波_唐文龙
时间:2025-04-29
时间:2025-04-29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
改革中的利益机制重构
(山东工商学院管理学院,山东烟台264005)□李东升□杜恒波□唐文龙
一、问题的提出
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源于现阶段实行适合中国国情的基本经济制度。整体而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已经取得很大成就,中国上市公司报表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底全国混合所有制上市公司已经占全部境内上市公司的80%以上,资产已经达到90%以上,但国有大型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母公司及二级以上公司层面混合所有制改革大多进展缓慢,进行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大型国有企业尽管治理形式合规,但不同程度存在权力配置边界不清晰,利益分享运行机制尚未建立起来,治理有效性差的现实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深化国有资本收益分配制度、推进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实行员工持股计划”等重大决定的落实,均涉及到国有企业不同主体利益关系的调整与重构。研究中国大型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不同主体的利益关系演化与重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文献梳理
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实现我国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相融合、公有制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形式和途径。在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渐进完善进程中,中国国有企业正经历从行政型到经济型的公司治理转型,公司治理已进入从被动合规到主动创造有效性的建设阶段(李维安、邱艾超,2010)
[1]。有效的治理不仅是最小化交易成本,更要具有激励参与方进行价值创造的功能。而国有企业存在多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大型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造中的利益机制重构及其有效治理模式研究”(14BGL051)
--33DOI:10.16158/http://ki.51-1312/f.2015.09.004
层次委托代理关系网,拥有代理权利益主体的自利行为,导致初始出资人利益受损的治理失灵现象出现(Hope&Thomas,2008)[2]。LLSV(2000)[3]的研究发现,控股股东“隧道行为”在法律保护缺失的国家相当普遍且严重。Jiang等(2010)[4]通过对中国大股东占款现象分析,为大股东掏空理论提供了中国例证。伊志宏等(2011)[5]认为,在国有企业中董事会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均无法发挥作用,张宗益等(2006)[6]证实也显示,制度创新的“内卷化”是中国独立董事制度没有效果的深层次也是最根本的原因。Faure-Grimaud等(2003)[7]利用等价原理,论证了委托人可以通过分权(或授权)将监督者变成一个独立剩余索取者或者部分剩余索取者以防范横向合谋的出现。
从深层次看,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不愿积极推进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的原因是其双重角色的冲突,国有企业泛行政化,已成为国有企业发展的深层障碍之一(戚聿东,2013)[8]。国有资本运营制度创新的动力在于利益集团的驱动,更深层次原因在于政府与各层次行动集团的成本收益比较基础上所产生的激励效应。由于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没有解决代理人寻租激励过大的问题,形成了事实上的逆向生存选择行为。杨记军等(2010)[9]实证研究显示,政府转让国有企业控制权的政治动机强于经济动机,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我国当前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困境。市场竞争是推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治理优化的有效方式,但市场竞争只是为国有企业产权问题解决提供了必要条件。张维迎(2000)[10]认为,国有企业内部的权力斗争是产权安排的结果,实现产权约束从行政约束向契约约束的变革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性环节。
在经营业绩的有效性评价方面,经济增加值(EVA)考核被认为是符合我国企业当前的目标导向,是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理论与实务的现实选择,而杨瑞龙等(2013)[11]的研究发现,央企的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与职位经济报酬并没有对央企领导的升迁产生显著正影响,央企领导更像是政府官员而非职业经理人。沈艺峰等(2010)[12]实证检验得到的结论认为,较非国有企业而言,国有企业高管运气薪酬的现象更为严重。针对国有企业性质的特殊性,其绩效不仅体现在自身经济效益上,而且还必须体现在其所在整个产业甚至整个国家各个产业的总体市场绩效上,大型国有企业改革要符合效率、民生、技术进步等标准。黄群慧等(2013)[13]提出,由于国有企业存在“使命冲突”和国有企业领导人“角色冲突”的“双重冲突”问题,需引入分类改革与治理的思路。高明华(2013)[14]按照目标维度、经营维度将国有企业划分为目标、功能存在显著差异的三类企业,但其调研显示各类企业之间治理结构并无相应的差异性。刘灿等(2014)认为,“新一阶段的国有企业改革陷入了新的理论和现实困境,提出从动态关系治理的视角来分析国企改革的问题,国企动态关系治理的实质就是对秩序和利益关系的再调整”[15]39。
尽管国内外学者从治理主体、治理对象、治理动力、治理绩效等方面对国有企业改革与治理进行了相关研究。但国有企业的全面深化改革意味着企业内外各参与主体不断进行着利益分化与重新整合的动态调整,需要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在国有企业改革、治理过程中的边界,并通过利益机制重构达到激励相容 …… 此处隐藏:8754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下一篇:杨柳煤矿机电设备配件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