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瓷器制作名家一览表
发布时间:2024-11-21
发布时间:2024-11-21
一、瓷雕派
1.陈国治:道光--同治间瓷雕艺师,长山水人物,用刻款“陈国治作”(楷书阴文)
2.王炳荣:同治--光绪间瓷雕艺师,长山水,花鸟,人物,用方形刻款“王炳荣作”(篆书阳文)
3.李裕成:同治--光绪间瓷雕艺师,长花鸟,用方形刻款“李裕成作”(篆书阳文)
4.李裕元:同治--光绪间瓷雕艺师,长雕反瓷.
5.蔡寿生:民国--建国初.
6.蔡金台:民国--建国初.
7.李山东:民国.
8.游泽长:蔡金台之师.
9.曾龙昇:民国雕塑大师.(1900--1964)
10.曾山东:曾龙日升之子.
11.李盛春:建国初.
12.李永兴:建国初.
13.杨海生:建国初.
二、清末浅绛派
1.程门:又名增培.字松生,号雪笠道人,道光至同治间作品较多.(?--1908)长山水.
2.程言:程门长子,号次笠,长花鸟人物.
3.程荣:又名程盈,程门次子,字小松,长仕女.
4.程声和:长花鸟.
5.程士芬:长山水.
6.汪友棠:名汪棣,字柳村,山水、花鸟、人物俱佳.
7.汪藩:字介眉,长山水花鸟,字佳.
8.张云:字子英,长山水.
9.金品卿:名诰,号寒峰山人,长山水,人物,清末供职御厂.
10.王凤池:字丹臣,常与金品卿合作.
11.王少维:名廷佐.长山水,动物,清末供职御厂.
12.任焕章:长人物,山水.
13.周子善:长人物.
14.周小松:名周鼎,长人物.
三、刻瓷派
黎勉亭:民国,多有名家画稿为本.
四、民国新粉彩派
一、珠山八友及其师承传人
1.王琦:号碧珍,又号陶迷散人,擅草书,写意人物,号称“西法头子”,斋名:陶陶斋,用印:西昌王琦.(1884--1937)
2.王大凡:名堃,号希平居士,又号黟山樵子,长工笔人物,创落地粉彩,斋名希平草庐.(1888--1961)
3.汪野亭:名平,号元鉴,又号传芳居士,创青绿山水,斋名平山草堂,(1884--1942)
4.程意亭:又名程甫,字体孚,号“翥山樵子”又号“洎山山民”,长花鸟,斋名“佩古”(1895--1948)
5.田鹤仙:又名田青,号荒园老梅,长梅花山水,斋名:古石.(1894--1952)
6.徐仲南:名徐陔,号竹里老人,长松竹山水,斋名:棲碧山馆.(1872--1952)
7.邓碧珊:字辟宇,号铁肩子,长鱼藻,斋名:晴窗读书楼.(1874--1930)
8.刘雨岑:名玉成,雨城,号澹湖鱼,又号巧翁,长花鸟,创水点桃花,斋名:饮冰斋,觉庵.(1904--1969)
9.毕伯涛:名达,号黄山樵子,长花鸟.(1885--1961)
10.何许人:又名何处,字德建,长雪景山水,用印:许人出品.(1882--1940)
11.汪晓棠:又名汪棣,王琦之师,长人物,斋名:彤云山房.(1885--1924)
12.潘陶宇:字鼎钧,号淡湖外史,王大凡之师,斋名:古欢.(1887--1926)
13.张晓根:王琦,程意亭之师.
14.张浩:字犀侯,汪野亭之师.
15.邓必诏:王琦之徒,长花鸟人物.
16.王晓帆:王大凡之子.
17.王锡良:王大凡之侄,号桃源山人.(1922--)
18.王筱兰:王大凡之女.
19.汪小亭:又名汪松,汪野亭长子,长山水,号平山草堂主人.(?--1970)
20.汪少平:又名汪少亭,汪野亭次子,长山水,号传芳居士.
21.汪桂英:汪野亭之女,长山水.
22.章鉴:汪野亭之徒,长画像.
23.邹国钧:汪野亭之徒,长山水.
24.李子祥:汪野亭之徒.
25.张景寿:程意亭之徒,号称“花鸟大王”.
26.陈耕生:田鹤仙之徒.
27.徐天梅:又名徐年,徐仲南之子.
28.邓锡龄:邓碧珊之子,长人物.
29.邓碧孙:邓碧珊之子,长鱼藻.
30.邓肖禹:邓碧珊之孙,名云耕,长花鸟.
31.刘平:刘雨岑之子.
32.张德生:刘雨岑之徒.
33.张松涛:张德生之子,长花鸟.号“芝山友竹”.
34.张松茂:张德生次子,长人物、花鸟.号“芝山松茂”.
35.毕渊明:毕伯涛之子,长动物,善画虎.
36.余文襄:又名恂松,号华舜,何许人之徒,“雪景大王”.
37.潘庸秉:潘陶宇之侄.
民国瓷器鉴定应注意:
一、把握时代风格。如民国时期瓷器胎骨较粗。
二、掌握共性。如光绪、民国仿康熙青花较成功,只是胎质相对而言显得松软,青花呈色缺乏层次。
三、纵横比较。如粉彩百鹿尊始见于乾隆年间,但光绪、民国仿品较多,只有对各时期特征熟知后,方可对具体生产年代判断准确。又如粉彩冬瓜罐上限为道光,民国一直生产不断。 另外,鉴定还要从六个方面着手:
一、看造型。因为器物的造型最具时代特征。
二、看装饰。民国时期的装饰图案多为绘画与书法相结合。光绪末期直至民国出现水彩不含粉质。
三、看胎质。民国的胎质多数欠坚致,少数则较细腻。
四、看釉色。民国瓷器釉质洁白稀薄,胎釉结合欠佳。
五、看款识。民国青花款识呈色浅淡,似浮于釉面。
六、看工艺。清早期器物内壁有旋坯痕及接胎痕,到民国则几乎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