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其处理
时间:2025-02-23
时间:2025-02-23
体育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其处理
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为独苗苗,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娇生惯养、宠爱有加,而作为学校,不能不开设体育课,不开展体育活动,不管学校、教师考虑再周到、措施再落实,学生上体育课,参加体育活动,仍难免磕磕碰碰,发生意外的伤害事故。一旦发生,对学校、家庭、教师、伤者来说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不可能会有一种十全十美的解决方案和补偿办法。对此,部分学校因噎废食,取消开展危险系数较大的项目,例如铁饼、标枪、足球、游泳、跳马、跳箱等项目被束之高阁,这样,校园体育氛围日益淡薄,体育教学变得单调、苦燥无味,学生对体育厌恶之情与日俱增,严重地影响了学校体育教育的正常有序的开展,也不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但是,实际上,不论运动技术水平如何,只要进行体育锻炼时进行必要的防护,避免损伤不是不可能的。因此,对运动损伤来说,防重于治。只要我们思想上防伤观念常备不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工作,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一、运动损伤的分类:
1、 按受伤的组织结构分类:
皮肤损伤、肌肉、肌腱损伤,关节软骨损伤,骨及骨骺损伤,滑囊损伤,神经损伤,血管损伤,内脏损伤等
2、运动损伤按时间分类:
新伤和旧伤;
3、按损伤的病程分类:
急性损伤:直接或间接外力一次作用而致伤者,伤后症状迅速出现,病程一般较短
慢性损伤:陈旧伤,急性损伤后因处理不当而致反复发作者;劳损伤,由于局部运动负荷量安排不当,长期负担过重超出了组织所能承受的能力,局部过劳致伤。症状出现缓慢,病程迁延较长。
4、按性质分类:
开放性损伤:伤后皮肤和黏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受伤组织有裂口与体表相通。如擦伤、刺伤、切伤、撕裂伤及开放性骨折等。
闭合性损伤;伤后皮肤或黏膜仍保持完整,无裂口与体表相通。例如:挫伤、关节韧带扭伤、肌肉拉伤、闭合性骨折等。
5、按程度分类:
轻度损伤:伤后锻炼者仍能按计划参加体育锻炼
中度损伤:伤后不能按计划进行训练,需停止患部活动。
重伤:受伤后不能训练。
6、按运动技术与训练的关系分类:
运动技术伤:与运动项目、技战术动作密切相关的损伤,例如:网球肘、投掷肘等,多为局部组织过劳。
非运动技术伤:多为运动中的意外伤。
二、运动损伤发生的直接原因:
造成运动损伤的两个潜在因素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也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仅能说明运动中具有发生损伤的可能,并不一定直接导致损伤的发生,在进行体育运动及身体锻炼中没有适当的保护措施则使受伤的危险性增高。但是身体的不协调性也非常容易引起损伤。下面介绍促使运动损伤发生的直接原因:
(一)认识不足,措施不当。
(二)准备运动不足:
(三)运动量安排不合理
(四)教学、训练和比赛活动组织安排不当。
(五)缺乏医务监督及安全保护措施。
(六)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不良:
(七)场地设备,气候条件不良。
三、运动损伤的预防
(一)、加强思想教育
加强思想教育:首先要加强体育运动的目的性教育。在教学训练中,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安全教育作为上课的一项内容。
多渠道开展学校安全教育宣传也是势在必行,因为伤害事故的发生,其一是个别教师责任心
不强,措施不落实人为造成;其二是部分学生组织观念淡薄,纪律性、自我压缩能力差而生产;其三是一些主、客观因素(如器材隐患、气候条件、技术掌握不全面等)而导致的事故发生实属意外、突发、偶发事件,是无法预料和人为所能避免而造成。所以学校体育教育要充分利用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正确、认真地搞好安全教育宣传这块阵地,消除伤害事故隐患的出现,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文章上,必须加大措施,落实到实处,才能行之有效地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更好地推进实施素质教育,贯彻落实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健康、合格的有用之材。
(一) 认真做好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准备活动的内容与负荷;个人的身体机能状况;当时的气象三个方面。准备活动分为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项准备活动,一般性准备活动要充分,专项准备活动要有针对性。易伤部位的准备活动要加强;有伤部位要谨慎;注意时间间隔;同时要加入一些力量练习和一些伸展性练习对于提高肌肉温度,预防肌肉拉伤有积极的效果。
(二)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安排不足,不能达到促进人体运动能力提高的目的,运动负荷安排过大,不仅使运动系统的局部负荷过重,还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疲劳,致使全身机能下降,协调能力降低,注意力、警觉反应都减弱,从而容易发生损 …… 此处隐藏:2731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下一篇:篮球运球绕杆上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