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汇总(1)
发布时间:2024-11-21
发布时间:2024-11-21
地球与地图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
一、地球的形状、大小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且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2)站得高,看得远(登高望远)。
(3)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月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4)北极星的高度因纬度而异;(5)麦哲伦环球航行;(6)卫星照片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1)比较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纬线(纬度)经线(经度)
形状圆(除极点外) 半圆(两条相对应经线组成一个圆)长度 1.赤道最长,极点最短为0,度数越大,
纬线越短;2.同纬度的纬线等长
等长(约为2万千米)
指示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
起始线赤道(0°纬线)(距南、北两极相等
的纬线圈)
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
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度数范围0°~90°(南北纬)0°~180°(东西经)
度数分布
规律
北纬(N):向北越来越大
南纬(S):向南越来越大
判定:纬度向北变大的是北纬N,向南
变大的是南纬S
东经(E):向东越来越大
西经(W):向西越来越大
判定:经度往东变大的是东经E,向
西变大的是西经W
特殊线
(点)
赤道(0°)、南北回归线(23.5°)、南北
极圈(66.5°)、30°和60°、两极(90°)
本初子午线0°、西经20°经线、
东经160°经线、180°经线
划分界线赤道以北为北半球N、赤道以南为南半球S
0°——30°N(S)为低纬度
30°——60° N(S)为中纬度
60°——-90°N(S)为高纬度
回归线和极圈是五带的分界线
20°W以东到160°E为东半球,
20°W以西到160°E为西半球(大大为
西,小小为东——经度大于160的都在
西半球,小于20的都在东半球,其余东
经E在东半球,西经W在西半球)
4.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
(1)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的运动: A自转与公转的比较
4、经纬网:准确描述一个地点的地理位置,例如北京:40°N,116°E
注意: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其他地点位置的描述都由一经一纬组成,且要注明东西经南北纬(0°纬线、0°经线、180°经线不需要方向)
二、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围绕中心运动方
向运动周
期
地理现象
自转地轴自西向
东1天昼夜交替,地方时
差
公转太阳1年四季更替,形成五
带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北极上空看:逆时针
方向;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自西向东(俯视逆时针方向)
周期 一天(约24小时)
一年
旋转特点
绕地轴不停地自转
地轴始终倾斜66.5°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引起现象
昼夜交替(周期24小
时) 时间差异(东边比西边早)
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时间长短不同;春:3、4、5月;夏:6、7、8月;秋:9、10、11月;冬:12、1、2月。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
五带形成(各地一年中获得太阳热量不同,自北向南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1、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B 五带的划分:
(a)地球五带的划分依据:主要是根据有无太阳直射现象,或者是有无极昼、极夜现象来划分的。(b)根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把地球划分为五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2、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 --90°N)、北温带(23.5°N --66.5°N)、热带(23.5°N --23.5°S)、南温带(23.5°S --66.5°S)、南寒带(66.5°S --90°S)
3、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终年寒冷;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气候终年炎
热;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2、地球仪
(1)经线、纬线和经线圈
在地球仪表面,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从赤道向两极,
纬线逐渐缩短,到两极缩为一点。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经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各条经线长度相等。
经线圈是由两条相对的经线构成,并且这两天经线度数之和等于180°。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半球。 (2)经度与纬度
经度的划分:以0°经线(本初子午线)为界,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最大为180°(180°以东为西经,以西为西经)。向东度数越来越大为东经,向西度数越来越大为西经。 符号:东E 西W 。
纬度的划分以0°纬线(赤道)为界,以南为南纬,以北为北纬,最大到两极为90°。
向北度数越来越大为北纬,向北越来越大为南纬。符号:南S 北N 。
(3)高中低纬的划分: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高纬。
(4)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向东到东经160°为东半球,西经20°向西到东经160°为西半球
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5)经纬网
A 确定地球上一点的地理位置
热带 有太阳光直射现象,终年炎热
南、北温带 既没有太阳直射现象,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南、北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
(a)确定度数。根据横纬纵经的原则,按照题目要求写出经纬度。
(b)确定东西经和南北纬。首先回忆符号:东E西W;南S北N。然后根据度数变化规律确定符号。(向东度数越来越大为东经E,向西度数越来越大为西经W,向北度数越来越大为北纬N,向南度数越来越大为南纬S)
B确定地球上两点的相对位置
(a)依据: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确定四个方位。
(b)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判断两点位置。
3、地图三要素
(1)方向
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有指向标的地图,
指向标所指示的方向为北方。
(2)比例尺
定义: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用公式表示为:
比例尺=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分子相同情况下,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方式:a、数字式如1:100 000或1/100 000
b、文字式如“图上1厘米等于实地距离1千米”
c、线段式0 1 2 3 4千米
(在地图上量算距离时,比例尺较大的地图比比例尺较小的要精确些)
(3):图例和注记:
图例: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注记:地图上的文字解释如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的名称,以及山高、海深的数字等,叫做注记。(记住地图上常见的图例)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②比较比例尺的大小与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
同样大小的地图:比例尺小→表示范围大→内容简单
比例尺大→表示范围小→内容详细
读比例尺技巧:记住:1千米=10万厘米=100000厘米
(2)运用地图辨别方向
辨别方向:①一般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指向标法: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③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图例和注记
图例=符号注记=文字和数字识记图1.24 一些常用图例
2、地形图
(1)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海拔相等的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
①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等高线向高处凸出弯曲是山谷,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弯曲是山脊,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位是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陡崖)(坡陡之处等高线密集,坡缓之处等高线稀疏)
4、学看地形图
(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等高线上所标示的数字就是这些地方的海拔高度。
(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计算公式:相对高度=高处的高度—低处的高度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越密集,代表坡越陡;等高线越稀疏,代表坡越缓。
比例尺范围、内容
分子相同情况下,分母越大,比
例尺越小同一图幅,所表示的范围越大,内
容越简单
分子相同情况下,分母越小,比
例尺越大同一图幅,所表示的范围越小,内
容越详细
(4)地形类型:山顶(山体的最高处)、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出)、鞍部(两个山顶中间的部分)、陡崖(等高线出现重合现象的部分)。
世界的海陆分布和世界的地形
一、海洋与陆地
1、世界海陆比例:海洋占71%,陆地占29%(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全世界共有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四大洋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亚洲:跨纬度最广大洲 南极洲:跨经度最广大洲 太平洋:面积最大,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第二大洋,呈“S ”型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最大,全部位于南半球
北冰洋:最小大洋,纬度最高,水温最低,跨经度最多大洋 3、各大洲的分界线
①亚洲和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和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 ②亚洲和非洲: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③南美洲和北美洲: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④亚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峡(沟通太平洋和北冰洋) (其他几个海峡或运河也要注意)
世界之最:最大大陆:亚欧大陆; 最大岛屿:格陵兰岛; 最大群岛:马来群岛; 最大半岛:阿拉伯半岛; 最大大洲:亚洲; 最大海洋:太平洋。
二、世界地形
1、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
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类型。 海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
五种地形的比较
地形类
型
大致海拔 地表形态共
同点 地表形态不同点
世界地形之最 平原 200米以下 地面起伏小
海拔较低 亚马孙平原(最大平
原)
高原 500米以上 海拔较高边缘较陡峻
青藏高原(最高高原) 巴西高原(最大高原) 山地
500米以上
地面崎岖不
平
海拔高坡陡谷深
科迪勒拉山系(最长
山系)
安第斯山脉(最长山脉)
丘陵 500米以
下 海拔低相对高度小于
200米
————————— 盆地 海拔不定 四周高中间低
刚果盆地(最大盆地)
(世界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陆地最低点是死海。)
世界两大山系:
(1)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东岸科迪勒拉山系(落基山和安第斯山)西岸为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组成的岛弧
(2)横穿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大陆北部的山脉带: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和阿特拉斯山
三、海陆变迁
1、地表形态变化:处于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
海洋——陆地: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海洋生物化石;地中海不断缩小
陆地——海洋:台湾海峡森林林遗迹;东非大裂谷将形成海洋
2、大陆漂移假说: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他认为地球上原本只有一块大陆“泛大陆”,一块大洋“泛大洋”,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开始分裂,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的海陆轮廓。
3、板块构造学说:
(1)内容:A、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共有六大板块
B、在六大板块中,太平洋几乎全部位于海洋,其余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C、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比较活跃
(2)六大板块名称与分布4、火山和地震: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喜马拉雅—地中海火山地震带
世界的气候
1、天气与气候
(1)比较
项目定义
不同点
常
用词
天气
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的
大气层在短时段内的具体状态
短时间、时刻变化着
特点:多变
晴、雨、气温高、风
力大
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长时间,一般变化不大
特点:相对的稳定性
西北地区气候干燥、
昼夜气温变化剧烈(注意:区分天气和气候的不同描述,比如:
风和日丽、狂风暴雨等是描述天气,四季如春、冬暖夏凉是描述气候)
常用天气符号的记忆:
雷雨北风六级阴雪台风及其中心霜雾2、气温和降水
(1)、气温和降水是两大气候要素。
(2)、气温:指空气的温度,常用摄氏度(℃)表示。(测量仪器:温度计)
①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年当中,在北半球,最热月出现在7月,最冷月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②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a、从低纬(赤道)地区向高纬度(两极)地区,气温逐渐降低
b、同纬度地区,海陆气温不一,陆地温差大,海洋温差小。(纬度相同地区,夏季:陆地上空气温相对较高,海洋上空气温相对较低;冬季相反)
c、同纬度,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一般而言,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
非洲是最炎热的大陆,南极洲是最寒冷的大陆。(除南极洲以外,亚洲是最冷的大陆) ③等温线:同一水平面内气温相等的点的连线。等温线越密集,代表气温变化越大。
(3)降水
①降水的条件:足够的水汽;气温下降至水汽凝结;有凝结核
②降水的类型及区别:地形雨;对流雨;锋面雨
③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A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B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C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南美洲是最湿润的大洲,非洲是最干旱的大洲。
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纬度位置、洋流因素等
(1)纬度位置:不同纬度地带,接受太阳热量的多少不同,不同纬度的气温和降水产生异。
①气温情况: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②降水情况:赤道地区多,两极地区少。
(2)海陆因素:海陆热力性质有差异,陆地吸
热快,放热也快;海洋吸热慢,放热也慢。
①同纬度地带(气温情况):夏季陆地气温高,
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②同纬度地带(降水情况):近海地带受海洋
湿润影响,降水多,远离海洋的陆地,降水少。
③近海受不到海风吹拂的地区,降水也少。
(3)地形因素: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是每升高100米,降低0.6℃。
①同纬度地带(气温情况):高山、高原的气温较低,平原的气温较高。
②同纬度地带(降水情况):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洋流因素
①在寒流经过的沿岸地区,气温较低,降水较少。(降温减湿)
②在暖流经过的沿岸地区,气温较高,降水较多。(增温增湿)(5)人类活动
①影响局部气候:缓和或恶化
②导致气候反常:产生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旱涝灾害
③城市热岛效应:城区和郊区气温和降水不同
④地球变暖的结果:海平面上升,热带风暴加剧,干旱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6)地球的运动:
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
从B—D(3月21日到9月23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这半年中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从D到B(9月23日到第二年3月21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在C达到最北,过了这一天开始向南移,到A达到最南点,过了A又开始向北移。
二分二
至日期太阳直射纬
度
季
节
地理现象
春分(B) 3月21日前
后赤道春
季
昼夜等长
夏至(C) 6月22日前
后北回归线夏
季
昼长夜短、北极极昼南极极夜
秋分(D) 9月23日前
后赤道秋
季
昼夜等长
冬至(A) 12月22日前
后南回归线冬
季
昼短夜长、北极极夜南极极昼
热带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赤道附近(亚马孙平原、刚
果盆地、马来群岛)
热带草原气候
终年高温、一年中有明显
的干、湿两季
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
(非洲和南美洲,其中非洲
最典型)
热带季风气候
终年高温、一年中有明显
的旱、雨两季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热带荒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
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内陆及大
陆的西岸,以撒哈拉沙漠最
典型
亚热带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
气候)
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在
0℃以上,夏季高温多雨,
四季分明
中国东南部、美国、巴西东
南部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
多雨
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地中海地区最典型
温带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
少雨,雨热同期
中国东北部、俄东南部等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
中纬地区40-60°大陆西岸
欧洲西部最典型
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
候)
全年少雨,夏季稍多,年
温差日温差大,夏季炎
热,冬季寒冷
亚欧大陆和北美洲
(俄罗斯和加拿大两国面积
最大)
寒带气候类型苔原气候有短暂夏季
亚欧大陆、北美洲北冰洋沿
岸
冰原气候终年严寒,降水稀少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
高山
高原
气候
高山高原气候典型的垂直地带性特征高山高原地区
5、气候类型的判断
第一步:根据气温高低判断某气候所在的半球,如果7、8月份气温最高,为北半球;
如果1、2月份气温最高,为南半球。
第二步:根据气温曲线中最冷月的气温值,判断气候类型的范围。
热带型:最冷月>15℃,终年高温。
亚热带型:最冷月在0℃以上,冬温夏热。
温带型:最冷月0℃以下(温带海洋气候除外,在0℃以上),冬冷夏热。
寒带型:最热月0℃以上——苔原气候,最热月0℃以下——冰原气候;
第三步:在第二步基础上根据降水特点判断具体的气候类型
年雨型——终年降水多且季节分配均匀——热带雨林气候(>2000mm)温带海洋性气
候(700mm左右,冬雨稍多)
夏雨型——夏季多雨,冬季少雨——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最高月降水量
400mm以下);热带季风气候(>1500mm,最高月降水量400mm以上);亚热带季风
气候(>800mm),温带季风气候(>400mm)
冬雨型——夏季干燥、冬季多雨——地中海气候(300-1000mm)
少雨型——终年降水稀少——热带沙漠、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略集中在夏季):亚寒
带与极地气候。
(注意几种气候类型的判别: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
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例:
①两种气候都是在七八月气温最高,所以都位于北半球。
②A为温带季风气候,判断依据:首先根据气温曲线可以看出其最低温小于0℃,判断
其为温带气候,然后根据其夏季降水多判断其为夏雨型,温带气候中的夏雨型气候只
有温带海洋性气候。
B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判断依据,最低温大于0℃小于10℃,判断其为亚热带气候,然后根据其夏季降水多判断其为夏雨型,亚热带气候中的夏雨型气候只有亚热带季风气候。两种气候的区别在于冬季最低温一个高于0℃,一个低于0℃,降水季节差异A 更明显。
世界的居民
一、人口与人种
1、世界人口总数已突破70亿。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在持续增长。
2、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世界人口的分布——不均匀
A、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该区总人口数(人)/ 该区域的面积(平方千米)
B、分布地区: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及沿海地区
四大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
四大稀疏区: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4、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等难以解决的问题;人口增长过慢造成了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5、人口迁移:发展中国家: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发达国家:人口由城市向农村迁移
二、世界的人种
人种共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属于此类人种。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的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
三、语言和宗教
1、语言:(1)、目前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的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2)、汉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2、宗教:(3)、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
中国大多数人不信教,土生土长的宗教是道教。
宗教发源地时间分布教徒建筑物及
经书
基督教巴勒斯
坦
公元1世纪欧美及大洋洲10亿、
多与广
教堂
《圣经》伊斯兰教沙特公元7世纪亚洲西部东南部、非洲北
部和东部、中国西北部
7亿
穆斯林
清真寺
《古兰经》佛教古印度公元前6世
纪
东亚、东南亚及斯里兰卡2亿
善男信女
庙宇
《藏经》四、聚落
(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2)城市问题主要表现在: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噪声干扰、供水不足、
犯罪率上升等。
世界的地区发展差异
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1、划分依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2、分布特点:
A、发达国家大多分布于北美洲、欧洲、大洋洲,主要有美国、加拿大、英国、法
国等,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外,都分布于北半球。
B、发展中国家以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国家为主,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南部和
南半球。包括中国、巴西等国。
3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三、国际组织(1)联合国(UN)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常任理事国:中、美、英、法、俄)(2)世界贸易组织(WTO),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
加入世贸组织。(3)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简称国际奥委会),总部设在瑞士洛桑。旗
帜为“五环标志”奥运精神“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其理想是“和平、友谊、
进步”。(4)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5)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6)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总部设在奥地利的维也纳。
(7)红十字会,旗帜为白底红十字
上一篇:结构改造施工方案(gai)
下一篇:危险化学品仓库安全检查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