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解词译句(3)
发布时间:2021-06-05
发布时间:2021-06-05
六、特殊句式: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
便要还家 问所从来
不复出焉 七、 成语归纳:(本文成语及释义) 【中考链接】 1.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
。 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 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意合即可〕 3.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4分)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 有 战 乱)的向往 ,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意合即可。〔 “和平”与“平等和谐自足 ”两点每点各2 分) 4.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
思是 。(2分)
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5.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
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
分) 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6.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7.“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2分)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8.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 意?(2分) 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
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
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9.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2分)【 B 】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10.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2分)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11.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2);(3)。(3分) 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
12.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
上一篇:团拜会致辞
下一篇:2020年装卸运输合同合集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