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文人画家杨文骢考略(4)
时间:2025-01-18
时间:2025-01-18
晚明文人画家杨文骢考略,杨文骢,字龙友,复社文人。
时,满清的铁蹄已经纵横江南,所向披靡了。南明残余的抵抗除了少数将领还在做无济于事的努力以外,大多数都只能称之为象征性的了。整个弘光王朝,保有半壁江山,据东南之财,领数十万之兵,竟在半年不到的时间内如摧枯拉朽一般地倾颓,实在并非仅仅是军事与政治的问题,而确乎是人心的离散了。此后,所建立的几个朱姓政权之间的相互斗争与倾轧,以及灭亡的下场都证明了这一点。
有趣的是,杨文骢在江山易手的最后关头却异乎寻常地表现出了凛然的民族气节。公元1646年(清顺治三年)五月初九,清军过江,镇江失守。二十八日杨文骢退守苏州,铲除了降清做了安抚使的原鸿胪卿黄家鼐。闰六月二十七日,唐王登极,建元隆武,七月杨文骢上《庆贺登极表》,杨文骢与友人孙临入朝,共同抗清。八月,由于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投敌,仙霞关失守,杨文骢的部队只能继续南撤。八月二十五日,与清兵相遇,终因寡不敌众被俘。在清军多次劝降不果之后,于福建浦城东三百里的地方被杀。同时,被杀的还有杨文骢的妻妾、子女、仆从等三十六人,以及副帅孙临。中国人历来有不记前嫌的美德,尤其是在一个人死后,更何况是为国捐躯、英勇就义。杨文骢死后得享忠名,后人将他与孙临合葬,并称双忠墓。相比之下,那些降了清的文人9却没有那么幸运,千古之下仍难得一个清白。历史的逻辑有时就是这样混乱而又不乏幽默。
杨文骢画名早著,传世作品不少。其中最富传奇色彩的莫过于那柄桃花扇了。按孔尚任的说法,此扇原为侯方域送给李香君的定情之物,后来,由于李香君将阮大铖为杨文骢准备的聘礼退回而使阮大铖怀恨在心,并趁侯方域到史可法军中做幕僚的时候,教唆漕抚田仰强娶李香君,并送聘礼三百金。李香君誓死不从,乃携扇撞墙企图自尽(一说自坠妆楼)。所幸不死,而田仰亦只得作罢。然而,此扇乃为血污。第二天,杨文骢探病,见到血扇,灵机一动,就着血迹,草草点染,竟画成一折枝桃花。此事虽为传奇,但却似真有其事,稍后的文士姜实节在为杨龙友提画时曾有:“记否桃花留扇底,一回首处一消魂”的句子。可惜此扇现已不存,否则,这倒是这段历史的一个有力见证。
杨文骢的山水画宗法元人,上探源董巨,实为明末一大家。现存无锡市博物馆的《仿倪瓒山水图轴》(见图2)是杨文骢在崇祯九年(公元1636
值不惑,春秋鼎盛是他风格成熟稳健、功力深湛的作品。图中水泊疏林,峰峦平皋,一派江南景色,作者有意取法倪瓒,山石皆运以折带皴,用笔中锋与侧锋兼顾,于中锋的温
厚中透出侧锋的灵动,落墨简淡秀润而变化丰富自然,远山
以水墨横扫,淋漓酣畅,飘渺变幻中似含雨色,近处以疏林
映带坡岸,一处草亭,几丛幽簧,颇得淡泊萧条的野逸情怀。
元以后的文人画家学摹倪云林的不在少数,多数作品都空得
其形似,往往将倪瓒的萧疏简淡一变为枯索简单。原因大体
上不外乎缺乏元人对宋画的胎息,使其绘画中自然流露出严
谨的造型与结构,即便是如倪瓒这样自称为“逸笔草草,不
求形似”的画家也是如此。而明代以后的画家则在元人放逸
的基础上又向前走了一步。事实上,这一步固然极大地解放了文人画家们在绘画这一具体实践领域中所受的制约,但是,另一方面,随着固有程式的积淀使其逐渐失去了与现实
生活的关联。明代,尤其是晚明以后,文人画所创造的一系列图式逐渐成为一种陈陈相因的程式化了的内容,而逐渐失去了当初创造这种图式的绘画上的内在要求。于是古人的样式一再被进行简单的描摹和肤浅而孤立的剥离与拼凑。杨文骢的作品并不能完全避免这种时弊,但是他在学习元人绘画的同时,较为注意地吸收了元以前的绘画传统,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时9 其中不乏东林、复社骨干,包括《桃花扇》里那个慷慨激昂的侯方域。
下一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一课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