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集锦
时间:2025-04-26
时间:2025-04-26
一、毕业论文撰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论文选题环节
要完成毕业论文写作,涉及到选题、收集查找文献、阅读分析文献、编写提纲、反复修改等多个环节,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而选题则是这“万事开头难”的第一步,这一步的成败也决定了论文的质量的高低,以及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的大小,因而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从我院近几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指导的实践来看,论文选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文学”与“语言”比例失衡。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选题大致可分为文学与语言两大方向,但事实上,学生在选择的时候,却一边倒的倾向于文学类,选择语言方向的寥寥无几。而在文学内部而言,又出现了内部不平衡现象,即选择文学文本研究的远高于文学理论研究,选择文学理论研究的屈指可数。2.选题陈旧、重复,创新性不足。很多学生为了写作起来较为简单方便,往往不会选择新颖的题目,很多题目也是年复一年地出现在学生的论文中。如《伊丽莎白的婚恋观》《陶渊明的田园诗艺术特征》《<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等。这些题目因老师上课重点讲授、相关资料较多,而受到学生青睐,随便找几篇文章拼凑而成即可。另外,较为容易的题目大家都会选择,因而在论文开题中,会出现选题重复的现象。很多论文的结论已经是通说,没有多少可挖掘的空间。
(二)论文写作环节
1.原创较少,抄袭较多。“观点创新”在毕业论文撰写中可谓是最高要求。即便对重点本科大学学生,也是较难做到。而对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更是望而却步。其实,创新不单纯是观点创新,这样的创新确有强人所难之处。除此之外,可以用新的材料论证原有题目;也可以用新的角度、新的方法论证原有题目。但现实情况却是,学生在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过后,没有对其进行评述,发现其不足之处,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研究;而是就地取材,将手头资料进行拼接,好一点的就是逻辑相同而语言不同,不好一点的则是直接复制粘贴,较少能够看见较新颖的观点,基本都在“炒剩饭”,每每答辩的时候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虽然学校设置了论文查重检查,但个别学生的论文已经逼近最高限定值,自己的表述较少。2.写作基本功较弱。很多学生交的论文初稿,问题成堆。文不对题,中心不突出,观点不明确,层次不清,表述语病较多,标点符号随意使用,一篇论文可多达几十处问题修改建议批注,足见学生写作基本能力缺失,缺乏针对性的写作训练,要实现最终的合格论文,往往要经历五稿以上的修改。
(三)论文答辩环节
答辩作为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最后一环,并没有较好地执行这道关卡的职责。很多学校的毕业论文答辩环节基本都是“走过场”,流于形式,老师所设置问题都相对简单,学生即使问题答不上或质量不高,也不会因此而让学生不予通过或二次答辩,最后都会准予通过。这样相对宽松的体制,必然让很多学生放松对论文及对自己的要求,答辩之前,匆匆看一眼论文,有的由于完成论文时间距答辩时间较长,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只是临时抱佛脚,加之多数学生已经打听到往届答辩情况,所以完全没有重视答辩。而这样势必会反作用于毕业论文的写作,更加加剧了学生的对付心理。
二、毕业论文撰写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知识水平相对薄弱
笔者从教10年,一直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任职。从历年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来看,学生阅读量较少,基本停留于上课所学范畴之内,有的则知之甚少,除了有些备考研究生的学生,基本对本专业学术前沿没有涉猎,故而在论文的选题上自然会避重就轻选择一些较为好写的题目,研究资料较多且研究相对成熟,可以简单拼接即可。而较难的题目学生知识水平有限,难以驾驭。
(二)学生就业压力大、精力有限
以我院为例,毕业论文开题工作一般开始于第六学期期末至第七学期初,写作工作则占据整个第七学期,从写作时间上来看,应该是较为充裕,但事实上学生却是多数未能按照规定时间提交论文,因为受制于现在就业压力较大,学生一离开学校,便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等,基本无暇撰写毕业论文。
(三)学校、教师投入欠缺
很多学校学生不断增加,但是教师数量却没有改变,师资比例严重失衡,致使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工作量也大量增加。教师一方面要承担大量的授课任务,一方面还要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再加上这超额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有限的精力难以承担繁重的工作,分配到毕业论文指导的上的时间自然也会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除此之外,很多老师因是科班出身,往往在指导论文的时候,将自己所经历的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方法应用于本科生的论文指导工作上,严苛的要求与本科生的研究水平之间并不成正比,要求既然难以达到,索性就不再做较高要求,坚持得过且过。
三、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选题环节引导
1.突出“应用性&rd …… 此处隐藏:1021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上一篇:戏剧文学专业论文范文(通用6篇)
下一篇: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