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建立知识经济基础,促进中国社会转型
时间:2025-07-14
时间:2025-07-14
论文关键词:中国;知识经济;经济转型;现代化
一、21世纪中国现代化的任务是迅速知识化
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和人口不断现代性的长期的 历史 过程。对于 发展 中国家而言,20世纪全球现代化的主题是 工业 化、城市化和服务业化。进入21世纪,现代化的主题则是知识化,即发展知识经济,建立知识社会,创造更高的生产率,实现人类更大的福利。对中国而言,现代化可能有两种选择:一是延续先行国家之路,先工业化再服务业化,进而知识化;另一种是并行促进三种社会转型,即同步推进向工业社会、服务业社会和知识社会的转型。
中国究竟应当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由卡尔·达尔曼博士负责的世界银行工作小组提出了中国发展知识经济,在全社会实现知识化,从而直l接完成中国现代化的战略构想。这一研究是世界银行应中国政府之邀而做出的,其较早版本曾作为中国制定“十五计划”的 参考 资料提交中国政府。回头来看,报告中的很多思想在国家“十五计划”,和科技、 教育 以及高技术产业“十五发展专项规划”中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
世界银行报告的价值关键在于:它立足于中国实际发展阶段,较为全面地分析了中国社会转型所面临的重大发展挑战;它运用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从全球视角提出中国发展知识经济,建立知识社会的重大发展方向。正是因为世界银行的专家能够从全球和国际比较的视角,在充分分析和研究中国的基础上提出战略框架,使得这份报告独具翘楚。
二、中国发展面临的四大挑战
在此特别就本报告的上述两个方面的特点作一些介绍和评论。报告首先分析了中国现阶段面临的四个挑战,这些挑战决定了中国必须是几个转型并行、相互交织,且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些重大挑战包括:
随着中国加入p;D的高投入。尽管发达国家R&D占GDP比重比较高,但还是呈上升趋势。同时,国防研发资金比重在下降,民用经费上升;其次,研发合作增加,既可以交流知识也可以创新知识。获取全球知识的重要来源是外国投资和国际贸易的迅速增加,国际贸易中的技术转让和技术许可费支出迅速增加。第三,R&D、品牌、营销等无形资本投资比重在上升,设备、机器等有形资本投资比重在下降。一些发达国家无形投资已经占总投资的一半以上,超过有形投资。第四,教育和培训等人类资本投资越来越重要。OECD国家接受中等教育的成人比例由22%提高到4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显著提高。
当代的世界知识革命使中国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有条件和机会加速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但这是有条件的追赶过程。这个追赶过程既包括经济的追赶也包括知识的追赶和制度的追赶。而且,中国实现追赶不仅具有中国历史意义,同时也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即加速人类的知识化,并将为其他国家提供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正是基于上述分析,该报告提出了 中国 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知识化的定位: 发展 知识 经济 不是简单地发展高科技,所有的部门都可以利用知识促进自身的发展;有效地运用知识是提高国际竞争力,创造国民财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键。因此,中国应当优先获取利用全球知识,强化本国吸收知识的能力,提高本国创新知识的能力,扩大知识的扩散、应用范围。
四、建立知识经济与社会的四大支柱
第一个支柱是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制度。知识和技术在中国是稀缺资源,必须建立一种激励制度,促进知识的有效创造、传播和利用。政府应当成为适当制度的构建者和激励提供者。政府应当从统治、控制到治理再到良治,这需要制定公平、透明和稳定的规则,确保执行,形成正式的法治;构建维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竞争的制度支持市场运行;建立国际公认的定性标准和管理指导方针;构筑独立监督的管理权威,从而强化管理框架;强化对私人部门的支持,尤其要消除服务业中私人发展和外商参与的障碍;改革制造业和重 工业 中低效的国有 企业 ,放开能源、运输、电信和 金融 等部门的竞争;完善的社会安全 网络 ;提高劳务市场的灵活性;确保所有的社会成员均获得平等的经济机会,尤其是那些甚至在发达经济中也经常受到歧视的群体,如妇女、少数民族和未受良好 教育 者及未充分就业者。
第二个支柱是建立学习的社会。中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投资于十几亿人口,从而形成巨大的人力资本,这是人口包袱变为经济财富的根本途径。最大的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最大的人力资本收益是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
报告还详细讨论了中国电信市场结构,建议中国电信市场必须进一步自由化和放松管制,实现普遍接人原则,降低市场进入门槛和壁垒。如果从各类电信服务的绝对价格来看,中国处于较低的水平,但是如果从相对购买价格看,中国仍属于费用昂贵的国家。最近, …… 此处隐藏:744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下一篇:浅论循环经济理念下的城市水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