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幼儿园数学说课稿教案(5篇)
发布时间:2024-11-23
发布时间:2024-11-23
新课程改革中非常注重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当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结合问题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经历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概括能力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自主探究意识,使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材解读:
数学实验教材第58页的“用数学”是学生学习了6、7加减法“用数学”以及8、9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学生喜欢的事物设计了“用数学”的情景。教材用同一幅情景反映几个不同的数学问题,并巧妙的构成了一幅生机昂然的自然风景画,这更加有利于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美丽的大自然、可爱的小动物一直是孩子们的最爱,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等人文教育。
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解决过这样的数学问题,他们对这样的内容已不陌生,也有了一定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这就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设计:
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材、学生的具体情况,本节课的教学力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动画展示、激发兴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将第58页的内容制成动画,把静态的画面动态化,这样既直观形象,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上课一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使学生处于兴奋中。并能根据学生所选的研究对象随时放大课件内容,以有利于学生观察。
(二)、改变呈现方式,激活学生思维
用数学这部分内容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要在生活中运用,这是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为了能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知识素材,我改变了教材的呈现方式,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尊重教材的完整性。教材中的两个例题与做一做的两个题目浑然成为一体,构成一幅秀丽的风景画,因此,我不忍心打破教材的完整,就把整幅画全交给了学生,为学生创设了一幅美的学习的情景,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思维素材,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另外,鉴于书中题目的表现形式学生已不再陌生,因此我把课本中的大括号和问号去掉,这样设计主要是想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供他们探究交流。如果和课本上的呈现方式一样,学生无需合作探究和交流,而是一眼就看出怎样列式解答,这样就缩短了学生的思维进程,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就是一句空话。当然,整个过程,放得出去,也应该收的回来。为此,我在后面又出示课本提供的素材,主要是想让学生再次明确大括号和问号所表示的意义,明确怎样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去选择有用信息解决问题。
(三)、尊重学生、合作探究
在教学时充分尊重学生,根据他们所喜欢的动物选择研究对象,放手让学生观察,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合作探究,让他们学会合作,并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分享,在合作中成长。引导学生依据具体情景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相互解决数学问题。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使他们经历了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我把练习、评价溶入其中,尊重学生的感受,倾听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质疑,以平等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对于学生的每次发言,我都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联系生活、培养应用意识
在第二个大环节中,我充分利用周围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去发现并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联系自己的生活,来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
当然,我也没有忽视教师导的作用。因为学生年龄小,在语言表达上会有一些不合适的地方,我都及时的征求学生意见,提出我自己的想法,进行引导,补充。总之,这节课,我想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积极参与的活动情景,让学生从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努力让学习过程变成学生的活动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以上这些,是我自己对这节课的一些认识和体会。我想努力的把新课标的理念体现在教学中,但实际中亦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我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您的想法和建议,不吝赐教,我热切的等待着,这将是对我教学的最大帮助。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班数学活动《图形宝宝》这个活动来自山东省编教材中班上册《我的好朋友》这一主题。
数学活动的内容具有启蒙性,探索性,和生活性。幼儿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较为具体的感知,对图形有了一个较规律系统的认识。并且和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既培养了幼儿对图形的感受力和认识力又培养了幼儿初步的探索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班级情况
中班幼儿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对于新的事物非常感兴趣,特别喜欢游戏这种活动类型。数学《图形宝宝》这次教育活动,采用的教学方法就是游戏形式的猜想活动。打破了传统的数学教法的单一、枯燥,是幼儿在游戏中掌握了对各种图形分类,充分发展了幼儿的积极参与性和思维的敏捷性。
2、说教材
《我的图形宝宝》是让幼儿通过测量的方法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建立对形状的基本认识,并且可以让幼儿从生活中拓展,找出生活中常见的长方形以及正方形,让他们了各种各样的形状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让幼儿掌握初步的测量技能和认识以及辨别生活中各种各样形状的知识。
3、说教育目标
实施这个活动的目标在于:
认知方面:通过观察了解形状的构造特点,使幼儿对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能力方面: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形状特征的学习和了解,找出生活中常见的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圆形等形状的物品,并且可以说一说它们是做什么用的。
情感目标:通过对图形的学习,可以拓展知识,用结构玩具搭建基本的图形,并且介绍他们的功能。
4、重点难点重点:能从一堆的图形中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难点:学习用测量的方法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活动准备老师使用的正方形,长方形娃娃及图形各一个,贴绒数字卡片若干。
幼儿每人两张纸:一张红色的长方形纸(长边为六个回形针长,短边为四个回形针长1张绿颜色的正方形纸(每边为4个回形针长)回形针若干。
幼儿用书第一册第10—11页。
二、说教法
《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因此本活动教师将充当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根据中班幼儿的思维的具体形象的特点始终贯穿的原则,结合多种教法进行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重点难点我将采用:模拟法游戏法操作练习法等方法进行教学模拟法:我准备正方形,长方形娃娃各一个,先让幼儿找出两个娃娃的不同之处。之后我在用回形针教给幼儿测量的方法,带领幼儿一步一步的测量,直到幼儿可以自己完成为止。
操作练习法:比较一下测量的结果,看看两个娃娃是一样长的吗?
让他们总结一下经验。
游戏练习法:把幼儿分成若干小组,带领幼儿从活动室里找出和长方形,正方形相似的物品,找的最多而且又正确的幼儿给予奖励。
三、说学情学法
中班的小朋友经过小班的学习,对图形有一个较基本的认识,但是在脑海中还没有形成关于图形的具体印象。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根据中班幼儿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发展的年龄特点,幼儿所学习的知识与法则应该尽量的避免老师直接交给他们,而是应该在幼儿操作体验中去探索,去发现为幼儿设置游戏化的情景,通过有趣化的游戏使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尽量让抽象的逻辑概念在具体的事物中理解,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知识。
为此我将采用小组讨论,探究实践,自主学习,观察法,归纳分析法来引导幼儿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先准备了一个正方形娃娃,一个长方形娃娃,引起幼儿的关注。然后提问"两个娃娃长得一样吗?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相同?发展幼儿的动脑能力。
2、讲授新课
我引导幼儿用回形针测量,通过动手确定答案,提出测量的要求,步骤如下:
测量时先要将回形针的一头与图形的边对齐图形与回形针要贴紧回形针与回形针之间不能有空隙用相应的数字在每条边上都记录所有回形针的数量。
比较操作结果,感知长方形的基本特征。
3、交流测量结果,引发幼儿的思考:
红色的图形和绿色的图形边长测量的结果是一样的吗?哪里不一样?引导幼儿归纳出两者的不同,由此得出结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
在运用折叠的办法,比一比,验证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
4、引导幼儿总结:
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一样长,有四个角,四个角一样大。
而正方形有四条边,四条边都一样长我指导幼儿进行游戏练习引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找一找类似长方形的物品有哪些?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提供多种材料供幼儿操作如小棒毛线尺子等等。
五、教学反思
1、鼓励幼儿回家找找哪些物品像长方形?
2、用折叠的物品进行户外游戏活动。
六、布置作业
让幼儿回到家以后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像长方形正方形的物品,把看到的这些在家长的帮助下都拍下来,拿到班里的展览区展览。
一、说教材
大班下学期的幼儿已有了较好的活动常规,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可以跟着老师的思路学习新的内容,接受新的知识,活动中大部分幼儿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都能积极踊跃的回答,也愿意独立动手操作。因此我设计活动时尽量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教学时我以幼儿认识事物具体到抽象为依据,通过运用教具演示直观的让幼儿理解,再提供游戏加以引导,使幼儿能将加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本次活动是在幼儿已经掌握10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引导幼儿探究10的加法的计算过程,并能准确的进行运算,知道交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最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二、说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将科学领域的目标之一定位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根据《钢要》精神和本班幼儿的能力水平,我将本活的目标定位为:
1、学习10的加法,能准确迅速地进行运算。
2、理解交换规律,懂得运用互换规律列出另一道算式。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说教法
在教学上,我采用了游戏法引导幼儿复习10的组成,然后,我选用了直观演示法和幼儿动手操作法,让幼儿学习10的加法。在思维活动组织上。我还通过讲解、比较的方法,引导幼儿观察分析,从而突出教材的重点,突破难点,符合幼儿认识规律和年龄特点,最后再让幼儿自己尝试,进一步巩固知识。
四、说学法
1、语言表达法
语言表达是最为直接的一种学习方法,针对本班幼儿的情况,语言表达是幼儿比较喜欢的形式,他们也会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偶尔还会向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所以,语言表达是幼儿进行活动最乐于接受的。
2、观察法
通过观察算式,利用交换规律列出另外两组算式。请幼儿观看学具,让幼儿先点数模块,最后得出结论。
3、尝试活动法
要让幼儿能够充分地活动起来,尝试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幼儿极为感兴趣的形式。幼儿在活动中,利用所提供的材料进行探索。
五、说活动重点和难点
本次活动的目标重点是让幼儿学买10的加法运算,为此我利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圆形卡片比较直观的学习运算。本次活动的难点是理解交换规律,懂得运用互换规律列出另一道算式,让幼儿通过观察两道算式的异同,再请幼儿点数图卡,懂得两位加数的位置不同,得数相同。
六、说活动过程
我根据预定目标,进行了以下系列活动:
(一)导入部分,复习10的组成。通过口答,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习10的加法作好准备,既避免了数学学习的单调和枯燥,又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10的组成,现在来做一个小游戏吧,请小朋友把手伸出来。”
师:举起你的小小手,我出“1”(打1的手势),你出几?
幼儿:你出“1”,我出“9”(打9的手势),1和9合起来是10。
(二)基本部分:
1、利用点数圆形卡片学习10的加法,活动中我注重幼儿与我的互动,鼓励幼儿参与,以本环节直观演示法,让幼儿获得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教师演示的过程中用明确的语言来启发幼儿,让幼儿思考。
出示圆形卡片,玩游戏《找朋友》。
师:“今天张老师想请很多好朋友跟我一起玩,现在就让我把它们请出来吧,‘我有许多好朋友,站在一起手拉手,只是人还没到齐,才到9个好朋友’,咦,原来有1个好朋友迟到了,大家告诉我,我一共有几个好朋友呢?”教师出示笑脸卡片,引导幼儿回答,并用算式9+1=10表示。
用同样方法学习:8+2=10、7+3=10、6+4=10、5+5=10。
2、观察算式,发现加法的交换规律,为了突破难点,我让幼儿按相反的数序点数图片,引导幼儿发现,数字位置不同,但得数相同。
理解交换规律。
师:“刚才我们是从上到下的顺序数了一遍,如果我们倒过来数,那好朋友的数量会一样多吗?我们一起试一试。”幼儿数图片,引导幼儿发现,把数字调换,得数相同。请幼儿观察算式:“张老师发现了一件事,8+2=10和2+8=10这两道题很像,小朋友们发现它们有什么不一样了吗?这两道算式数字相同,位置不同,但得数不变,所以看到8+2=10马上就想到2+8=10,这样的两道算式我们叫它们朋友题,请小朋友们再找找还有哪些是朋友题。”
(三)操作部分
创设“超市”的情境,让幼儿扮演顾客,到超市购物付钱,进一步巩固10以内数的加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使得数学与生活连接在一起。
1、师:“小朋友们,今天张老师要带着你们一起上超市买东西去,大家可以拿着10元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是有一个小要求,每个小朋友都要买两样东西,这两样东西的价格加起来是10元。”
2、幼儿自由选购商品,提醒幼儿做文明顾客,轻拿轻放。教师引导幼儿说说自己买了哪两样东西,加起来是不是10元钱。
3、小结:记录幼儿“购买”的物品价格,列出算式。
七、活动效果预想
本次活动我通过让幼儿点数两部分的卡片学习得数是10的加法,让幼儿跟着老师的演示进行学习,再引导幼儿发现互换规律,最后联系生活经验,让幼儿以通过上超市购物的活动进一步巩固知识。活动中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浓,较快的掌握所学的知识,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育理念,由浅入深的引导幼儿学习,所以说这是一节生动、活跃,幼儿很感兴趣的教学活动。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数学活动课《分类统计》。
一、说教材:
本册教材选自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新编幼儿多元智能整合领域课程。《分类统计》是选自大班数学上册主题三《我们会分类》中最后一篇活动,因为分类这一主题的内容前面都接触过,尤其分类统计对于本班幼儿学起来也都比较容易。所以我按复习课来完成的本节内容,特设计了几个游戏来进一步加深孩子们对《按特征分类》的认识,贴近幼儿生活,易于理解。选用平时孩子们都能看到的物体给他们操作既培养了兴趣也熟悉了分类的方法和培养了观察能力,而且也符合当前幼儿的年龄特点。
选取《分类统计》这一教材是因为:
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社会的发展也强烈需要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要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来设计数学活动。
2、在“分类统计”这个数学活动中,我希望提供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导,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归纳“分类”的特征。因为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必须通过幼儿自己主动活动的过程。
3、这样的活动放成复习课,更适合孩子们完成。
二、幼儿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所传授的,常常会提出“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因此,他们对操作比较感兴趣。目前,本班幼儿已经基本能单独进行颜色、大小的简单分类,但是不能按事物特征进行再次分类。而且由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他们对某一事物也许明白,却无法从具体转化为自己内在抽象的概念,所以通过游戏活动我希望他们能把自己对事物的外部特征的认识转为内在的、有规律的思考。
三、说活动目标:
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趋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大班的孩子喜欢探索,喜欢尝试,对于动动,做做,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启发他们在操作后进行交流和讨论,积累经验,引导他们发现“按特征分类”的规律。因此,根据《纲要》中数学领域的目标以及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通过活动使幼儿能从生活、游戏中感受事物的关系,并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2、学习按事物不同特征进行分类,鼓励幼儿初步学习记录分类结果,独立完成统计表。
3、训练幼儿观察动手能力及思考归类能力。
四、说活动重、难点:
在本次活动的目标中提到:学习按事物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初步学习记录分类结果,会用颜色,大小形状分类,因此在整个活动中,我始终围饶这一目标进行游戏教学,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
根据幼儿平时的情况,我确定本次活动的难点是:训练幼儿观察动手能力及思考归类能力。
五、说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颜色、形状、大小不同的雪花片,大小颜色不同的筐子(为指令分类准备的)
2、课件(为观察思考、分类统计准备的)
3、红、黄、蓝三种颜色形状不同的图形宝宝和三种颜色的小房子和音乐。(这是为幼儿玩游戏而准备的)
4、小磁铁各色 图形(为孩子自由操作而准备的)
5、课本分类统计(为活动延伸而准备的)
六、说活动教法:
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观察法、指令操作、游戏法等教学方法。
采用观察法是因为通过观察能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认真的思考,启发幼儿积极思维。我运用指令操作为了提高幼儿的积极性,以及提高对已有知识的学习兴趣巩固按特征分类。
采用游戏法是因为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我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幼儿学习玩中学、学中玩的方法,游戏能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碰一碰》游戏中能充分地表现自我,积极参实现重点,突出难点。
七、说活动学法:
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做做、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幼儿将运用观察法、游戏练习法等学习方法。
观察法是幼儿通过视觉感官积极参与活动,幼儿通过观看课件直接获得印象。
游戏练习法是幼儿在玩《碰一碰》的游戏中,边游戏边练习找一找来分类。充分体现了五大领域各领域的相互渗透。
八、说活动过程:
根据大班幼儿已经学习过的分类知识和本班幼儿的特点,结合幼儿园教学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以下四个环节:
(一)观察与讨论,引起幼儿学习分类的兴趣:
通过课件,让幼儿观察各色大小不一的蝴蝶来思考,引出这么多蝴蝶飞来飞去一点都不整齐,蝴蝶妹妹也想请小朋友们来为他们整整对,就像我们平时站队一样男孩一队女孩一队。
这一环节的设计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幼儿集中注意力,充分运用平时的知识来完成内容,为实现本次活动的重点做好铺垫。
(由于没有电,所以我直接以观察区分颜色引入课。进入指令分类)
(二)通过刚才的内容,出示课题,进行指令分类
我出示准备好的雪花片和筐子:各色大小不一(幼儿边听老师说将大的黄的放在大的黄的筐子里,小的绿的放在小的绿的筐子里,边讨论边分)。
为了进一步确定孩子们是否分对我又将筐子拿起让孩子们再重复一遍黄色大的放在黄色大的筐子里。为此给摆对的孩子们增加信心。
(三)思考多种种类的分类,
出示红黄绿磁铁图,正方形和圆。提问老师这样摆很乱,没有规则,谁愿意帮老师摆的有规则?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并到讲台上面表现自己。
让举手的幼儿到黑板上来摆,并说出自己是按什么来分的?这么分好不好,还可以怎么分,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比如刚才是按颜色分的,那你还怎样分和他们分的不一样,鼓励多个幼儿上来分,以此来实现重点,按颜色,形状等来分。
它是解决活动重点,突破活动难点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同时也完成了第二个活动目标。
在提问时幼儿大胆地说出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你一言、我一语,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游戏活动。
1、引导幼儿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边游戏边思考自己要找的是什么颜色突出重点。
教师说游戏:找个朋友碰一碰?(幼)碰哪里?x色碰x色。训练幼儿的速度和反应能力看谁最快找到朋友碰了,
2、进一步游戏。
这个游戏还可以怎么玩,比如红色衣服的和红色衣服的,扎辫子的和扎辫子的等,这就突出了难点按特征分类。
活动延伸
1、分类统计,图形宝宝玩累了,我们一起送他们回家吧!这里有三座房子,我们应该怎样把图形宝宝送回家呢?引导幼儿将红宝宝贴在红房子里,黄宝宝贴在黄房子里,蓝宝宝贴在蓝房子里。数一数红房子里一共有几个宝宝回家了,将数字写在下面进行统计。
2、在讨论中完成27页《分类统计》。
九、说活动反思:
从整体来讲,我觉得本次活动还是没有实现游戏的目的性:
1、我为活动做了充分的准备,为了保护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还我准备了孩子们喜欢的积木雪花片,体现不到的用课件完成可惜没有用课件。
2、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参与得比较积极,很开心,因为平时不爱讲话的方杰在本节课表现的佷不错,敢于到黑板上摆出自己的想法,所以我认为他们很喜欢这次活动。活动目标都能够突出。课后孩子没有完成统计表非常快,也会按颜色,大小分这一重点实现了。
3、大多数的幼儿都愿意静下心来观察,并且想像看别的小朋友做对了没有。
但是,对于本次活动我觉得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课件没有用,好多环节需要观察的没有进行,我随机换了两个游戏来完成本节的内容,所以原有的游戏材料太少,只能一组一组来分。以致组织不够好有些孩子都没有参与到当中,引导的不到位。
2、幼儿表达得不够积极,原因:在观察图形的时候孩子们的思维过于局限想到的知识颜色大小,不愿意动脑这和平时的学习生活习惯有关系,或者直接在座位上看不说话。到黑板上的也不敢摆。
3、幼儿把站起游戏时大多幼儿都说你看我的是什么颜色的,你的和我的不一样,所以这环节我没有引导直接游戏,导致后面的游戏孩子们不敢参与,时间拖长了但效果没有,以致后面的自己按小朋友之间有什么不同找朋友活动没有进行。在小朋友们不敢参与的时候我就应该换个游戏,要么我就应该及时总结收住来引导。
4、整个活动时间长了,以至于后来让完成统计表的时候都有些忙,只能把书本中的知识让孩子们下去完成。不过下午我去检查时孩子们都完成了,问不喜欢游戏还是不会说不敢玩。
以上是我对大班数学活动《按特征分类》的说课稿,本节课存在很多问题还请大家给我多提意见,谢谢各位老师!
一、说教材
这一活动主要要求幼儿辨认平面几何图形,中班小朋友他们的思维是直觉形象的,在学习过程中要着重感知事物的明显特征。然而几何图形的认识往往过于单调、抽象。因此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为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设计此活动,让幼儿能大胆地参与活动,积极地投入实践中去。
二、说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认知、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有探索认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目标是:
1、引导幼儿区分图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2、让幼儿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并能想办法解决问题。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幼儿动手能力,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欲 望。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为:复习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认识;
难点定为:初步感知几种图形的组合和转换关系。
三、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环境、材料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质准备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
知识准备:已认识简单、常见的图形
物质准备:
1、教具:自制的“石路”上面画有大小不同图形“土坑”若干。
2、学具: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卡片若干,幼儿人手一个小塑料筐。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还挖掘此活动的活动价值,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
1、情景创设法:活动导入部分既要让幼儿发现问题,引出下面一系列的疑问及探索,又要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方式设置悬念,因而我设计了铺石头这一情节,并通过情景表演的方法启发幼儿思考。
2、演示法:是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教具演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活动的演示是运用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学会区分异同。
3、观察法:观察可丰富幼儿感性经验,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通过组织幼儿观察石头的颜色和形状,达到巩固和比较各种形状特征的目标。
4、游戏法:“富教育于游戏之中”是《规程》的原则体现之一,淡化模式,把教育内容寓在有趣的游戏中,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本次活动中,以“游戏”贯穿活动始终,游戏是本次教学活动的一条主线,让幼儿在捡石头——铺石头——踩石头的一系列游戏来达到预设目标
5、活动过程中,我渗透了“多元智能”的理念,将各领域的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如在观察活动中渗透了语言表达教学,在“铺石头”中渗透了方位词教学及社会情感教育等等。
(二)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探索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活动采用的方法有:
1、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纲要》指出教师在提供丰富材料时,要使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本活动的操作是帮助小朋友铺路,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放一放、拼一拼来认识几何图形。
2、交流法:同伴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使《纲要》中指出的“生生互动”得到真正体现。因为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创设了游戏的情景,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游戏中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
五、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的老师。通过创设捡石头铺路的情景一下子抓住幼儿的眼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
2、第一次操作——捡“石头”
带领幼儿捡“石头”,引导幼儿观察“石头”的形状,并通过交流发言,做分类游戏等多种方式来复习巩固对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特征以及常见颜色的掌握。
3、第二次操作——铺“石头”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置了“铺石头”的游戏,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巩固所学内容。《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真正参加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让孩子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来巩固对图形(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掌握。
4、第三次操作——拼“石头”
在孩子们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难点问题——有些坑找不到相同形状的“石头”来填,并及时抛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相互交流帮助,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从而得出结论——用几个不同形状的图形能拼出一个新的图形来。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反复感受、反复体验以突破难点。同时也培养孩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我一共安排了三次操作活动,这三次操作活动每次的药企业和难度都不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线条清晰,利于孩子逐步深入的仔细观察和主动探索。
5、音乐活动——踩“石头”
《纲要》中指出幼儿的活动要动静交替,切合幼儿年龄特点。中班幼儿的专注时间一般在25——30分钟左右,在三次操作活动后,我特意安排了这个音乐活动,让孩子在轻松活泼的音乐中跳一跳,蹦一蹦,抢一抢,放松心情,活跃气氛,而且也再次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和掌握。
6、活动延伸
一次活动的结束不代表这次内容的终结,幼儿的知识要经过多次反复的巩固和联系,要不断的积累和深入。一次活动后,我们的教具和学具也还有大量的再次使用空间,所以我请孩子们把材料转移到活动区,在那里感兴趣的孩子们还可以接着探索形状的奥秘。
六、效果预测
整个活动程序的安排,能遵循《纲要》中组织与实施中的教育性、互动性、针对性的原则,也符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因此,我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孩子们不仅能认识几何图形,能详细地说出各图形的区别,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组合和转换关系,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尝试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动手操作及与同伴交流等方法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