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承优良家风永葆纯粹党性专题党课讲稿(推荐)(7篇)
时间:2025-07-14
时间:2025-07-14
中华传统美德都源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现在被大家重视起来了,在小学的时候,学校就开始教我们“国学”,学习《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等,那时候我们渐渐接触到其中的一些精神,道理,品质,渐渐的,我们爱上了“国学”,慢慢懂得这些道理。我们穿行在这些文字中,穿行在它的精神中,在生活里,少了浮躁之心,多了敬业之心;少了攀比之诱,多了爱岗之意;同学之间,礼貌用语多了,脏话恶语少了;友爱互助多了,骄横奢侈少了;追逐打闹少了,读书学习的人多了……这都是大家养成的好习惯,好品质。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告诉我们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尊敬兄长,更要尊敬长辈,就像在我们家一样,家中有一个规定,如果有长辈到我们家来做客吃饭,我们晚辈是不可以比长辈先动筷子,爸爸说,这是基本的礼貌,也表示对长辈的尊重,所以不可以不遵守。有一次,我和爸爸回老家,在路上很饿,好不容易到家可以吃饭了,看见桌上的饭菜更是饿的不行,爷爷看见了说:“睿睿,饿了吧,自己先吃点菜吧。”我点了点头,刚刚拿起筷子,就被爸爸叫住了:”等一下,没看人还没有来齐吗?我们的规定你都忘记了?”“哦哦,我知道了”爷爷又说:“她饿了,你就让她先吃就是咯!”“不行,规定就规定,必须遵守的”于是,我点点头,接着,把手又收了回来,只能再忍一忍。
还有“亲师友习礼仪”这又告诉我们我们作为家中子女,正当年少的时候,应该努力与师长、朋友接近,努力向他们学习各种礼节礼貌方面的知识。
我们能懂得这些道理,不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恩赐吗?有了这些,家庭这一个小个体变得和谐,社会也变得和谐,那么国家也将会变得和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正如“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家和万事兴,只有把亿万家庭建设好,才会有13亿多人民的美好生活。这就要求党员干部正确处理好家与国的关系,既把个人家庭建设好,又不能只盯着自己的小家,而要把实现家庭梦融入中国梦之中,在点点滴滴中关注国家这个大家,为国家繁荣富强作出应有贡献。
”换一个视角看,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爱子,教之以义方”。对党员干部而言,家风绝不是一件生活小事,而是事关党性原则的大事,重视家风、管好家人是从严律己的一个重要体现。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一些党员干部不注重家风建设,过分迁就溺爱家人,公私不分,纵容和包庇家人利用自己的影响大肆收受贿赂、插手工程、非法经营、坐收渔利,最终影响自己、害了家人。“子不教,父之过”。家人出了问题,表面是配偶、子女行为不当,其根源还在于党员干部本人。“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党员干部要从自身做起,廉洁修身,培育良好的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在家庭不仅当好榜样和表率,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而且要言传身教、处好家事,防止“枕边风”成为贪腐的导火索,防止子女打着自己的旗号非法牟利,防止身边人把自己“拉下水”,掌好权、用好权,切实做到廉洁从政、干净干事。
家风也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员干部的家风好坏,不仅关系到一身之进退、一家之荣辱,更关系到党风、政风、民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良好的家风,能养成廉洁的作风;反之,如果家庭没有正气,就很容易变成滋生腐败的温床,造成身陷囹圄、祸及家人的家庭悲剧。对党员干部来说,家风建设既是廉洁建设的“必修课”,也是廉洁从政的“防火墙”。党员干部只有把家风建设作为自身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传承好的家风,才能让修身齐家各项要求落到实处,更好地做到为政清廉、秉公用权。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贯彻_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始终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用好的家风培育好的作风,自觉做新时代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
家庭是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人生成长的第一课堂,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重视家庭建设应该是抽出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树立怎样的家风、制定怎样的家训,与家人、亲朋好友或者是身边的同事多沟通,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传统,是一个家庭的文化,是家庭长时期历史汰选、传统沉淀的结果,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传统的家风具有榜样性,社会性与传承性。
…… 此处隐藏:5874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