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2023年
发布时间:2023-02-21
发布时间:2023-02-21
名著《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2022年【一】
抱怨在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是一种很常见的行为,经过认真阅读威尔·鲍温的这本《不抱怨的世界》,我感到受益匪浅,认识到“不抱怨”的内涵。书中鲍温牧师说:“我们之所以会抱怨,就和我们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一样,优秀的人都不抱怨。”
一篇篇的翻阅《不抱怨的世界》,这是一本很棒的心灵励志书。看了这本书后心灵受到很大的触动,慢慢沉浸在书中世界时,才发现,它其实就是一面心灵的镜子。里面并没有什么大道理,只是很普通的方式,很普通的事例,来告诉我们一种生活的态度,让我们更加了解自我,有人认为抱怨是一种宣泄,一种情绪的调节方式。但当我看完这本书后,我才明白原先抱怨是一种流行病,你的抱怨会唤起他人的共鸣,让抱怨成为一种传递的心灵疾病,不但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还可能让你因为抱怨的快感而升级抱怨的程度,最终又可能导致不可收拾的结果。
在书中我看到了也有很多人和我一样,突然发现自我是一个有如此多抱怨的人,心中多了些不安,可是书中的一句话让我顿然醒悟,诚实应对情绪,安于自我的不安,对发现自我的不足不必惊慌,既然已经产生了,就应当诚实勇敢的应对它,就应当去想办法结束它,也才能最终安于自我的不安。我们应当勇于找出不足、勇于改变自我。最终就能真正拥有“不抱怨的世界”。当我们没有了抱怨,我们的心理就只剩下欢乐,当人人都抛弃了抱怨,那这个世界就肯定更加和谐。
人人都是平等的,我们应当学会理解学会忍让,大家不要抱怨。让我们活在一个不抱怨的世界!
名著《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2022年【二】
一篇篇的翻阅《不抱怨的世界》,这是一本很棒的心灵励志书。看了这本书后心灵受到很大的触动,慢慢沉浸在书中世界时,才发现,它其实就是一面心灵的镜子。
在镜子里我们能看到自己的外表是否整洁,我们的脸上是什么表情,是愤怒还是喜悦?而这本书就是反照内心的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不能外露的内心世界,是乐观向上的,还是消极低沉的?这些可能在表情上我们没有表露,但在言语上或多或少有抱怨的产生。当然,有人认为抱怨是一种宣泄,一种情绪的调节方式。没有看这本书前我也是如此认为:我们把抱怨俗称“发牢骚”,认为偶尔发发牢骚有助于自己内心平衡的调节,有助于摆脱心灵的阴影,但当我看完这本书后,我才知道原来抱怨是一种流行病,你的抱怨会唤起他人的共鸣,让抱怨成为一种传递的心灵疾病,不但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还可能让你因为抱怨的快感而升级抱怨的程度,最终又可能导致不可收拾的结果。
在书中我看到了也有很多人和我一样,突然发现自己是一个有如此多抱怨的人,心中多了些不安,可是书中的一句话让我顿然醒悟:“诚实面对情绪,安于自己的不安,对发现自己的不足不必惊慌,既然已经产生了,就应该诚实勇敢的面对它;就应该去想办法结束它,也才能最终安于自己的不安”。书中就是要求我们勇于剖析自己、找出不足、勇于改变自己。由少说到学会沉默,再到安于不会沉默,再到安于不说的状态,最后就能真正拥有“不抱怨的世界”。当我们没有了抱怨,我们的心理就只剩下快乐,当人人都抛弃了抱怨,那这个世界就肯定更加和谐。
名著《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2022年【三】
一日不读书,百事荒芜。书犹药也,善读之能医愚,常读书能使人明智。在假期中我读了《不抱怨的世界》这本书,书中所提倡的精神让我对于生活和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不抱怨、不批评、不讲闲话的三不运动,让我重新定位人生轨迹。
作者威尔鲍温在这本书中介绍了他的不抱怨运动,就是让人们做到不抱怨、不批评、不讲闲话的三不运动。具体就是在你的左手腕上戴上一个紫色的手环,每当你抱怨的时候就将其换至右手腕上,看是否能连续坚持21天不移动。为什么是21天呢?因为人们如果需要养成一种习惯的时间就是21天。这本书吸引了很多知名人士的青睐,其中不乏x巴巴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云、联想董事局主席柳传志、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青睐。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所提倡运动的过程,而在于传递的人生理念、价值。这不免让我联想到了我们教育工作者是否跟同事抱怨过哪个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课间活动调皮捣乱,违反纪律;是否在考试成绩出来以后跟同事抱怨过哪个学生脑袋笨不聪明;是否在平时的生活中抱怨过工作任务繁多。其实我们是在自欺欺人,我们所抱怨的那些事情,恰恰是我们所在乎的,只不过我们的付出失败了,只想试图从抱怨的过程中推脱自己失败的原因,从而得到自己心理上的抚慰。当我们平静下来的时候,想想那些学生为什么要调皮捣蛋,为什么成绩不好?难道他们不想好好表现自己吗?想去表现自己但却无法表现好,只能做一些调皮的事情,所以他们是可怜的。抱怨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我们更讨厌那个学生。因此我们不仅不能抱怨,反而应该去同情他们。所以威尔鲍温提倡的不抱怨活动不仅给我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还让我们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价值。
当现实和理想不对等的时候,放弃对学生的抱怨,认真的分析孩子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重新审视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凸显学生的优点,让学生在自己的优点中找回自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对学生要有耐心,孵化一个鸡蛋需要21天,养成一种习惯也需要21天,我们教师对孩子的教育热情至少要保持21天,失败了再去更改。除此之外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让呈现的知识成为条件反射中的刺激物,只有有了诱惑力,学生就不会拒绝知识,抵制学习。
当现实和理想不对等的时候,要放弃对自己的抱怨。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如果我们迷失了目标,一味地在抱怨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么多事情或者欺骗自己,用抱怨去为失败找借口,亦或许你从抱怨中找到了安慰,但是你却会为此失去抓住成功的好机会。为什么别人没有做这么多业务的机会,正是因为你比他们优秀,那你有什么理由去抱怨自己优秀呢?当你失败的时候本来就心情很沉重,当你再向别人抱怨的时候不正是向别人宣告你失败的事实吗?你觉着你是一个失败的人吗?所以要对生活和工作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是美好的,需要我们去奋斗,去失败,再奋斗,再失败。只有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我们才能掌握生命的真谛。
当现实和理想不对等的时候,不要忙着去抱怨,将抱怨的时间让给读书,让给学习。我相信肯定会在读书学习中找到成功的钥匙。俗话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读书,读好书,才会让你贫瘠的思想变得肥沃。在历史长河中,既然已经有了这么多读书学习的实践真理,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读书,而去抱怨呢?读史书,感悟人类的历史蜕变,读文学,领略骚客的胸怀大志,读艺术,感受艺术家的内心世界。这些都会有利于你的工作和生活。
不抱怨运动注重的不仅仅是形式,而在于理念的传播,这不正是教育工作者的伟大使命吗?让我们从紫手环开始,从现在开始。
名著《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2022年【四】
《不抱怨的世界》是最近走俏的一部励志书。不过与那些试图整体重构读者脾性的同行不同,本书只是希望让读者能做到“不抱怨”而已。
作者威尔·鲍温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心灵导师之一。他发起了一项“不抱怨”运动,邀请每位参加者戴上一个特制的紫手环,只要一察觉自己抱怨,就将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以此类推,直到这个手环能持续戴在同一只手上21天为止。按照书中描述,这个过程一般需要4~8个月。顺利实现21天“不抱怨”的读者,基本也就实现了“平和心态”在自己个性中的生根。
这是一幅美好的“图景”吧。尽管作者兴致高昂的表示已有600万人参与了这项活动,我却更相信“免费邮寄紫手环”是导致参与人数如此众多的原因。这是有现实依据的,比如x清晨免费派送大白菜(限一人一棵)的活动总能吸引上千老年人踊跃排队。所以,假如这紫手环在工艺装饰上更为考究的话,吸引6亿人填写申请单也不是难事。
但对于“不抱怨”本身,是有话可讲的。人因其出身、财富、机遇等各方面的不同造成后天差异,要想让自己在明明查看到此种差异的前提下又保持“不抱怨”是很难的。本书为倡导此种理念,开出了一些“诱惑”读者选择“不抱怨”的药方。
“你抱怨的事真有那么严重吗”一节的要义是“抱怨会让你失去更多。”这是通过一个男子在试图追捕肇事逃逸人员过程中的省悟展开的。肇事者撞到了男子的猎狗使其死亡,男子开车紧追,路上突然想到如果在这样的飙车过程中受伤甚至不治,给家人带来的伤害远胜于狗的死亡。由此“那一刻,我稍微平静了下来,想起我如果在开车时丧命,对桂儿和莉亚而言,就要比金吉尔受伤更难以平抚了。在我和那个驾驶人的距离慢慢拉近时,我也把车速降到了可以控制的程度。”
“抱怨疾病,是在消灭健康的能量”一节则以“乐观意念能挽回健康”游说读者。虽然当今的科学研究还很难证实这是否具有合理性,但如下一点应该是对的:即便意念一点也不能挽回健康,但它可以使比如绝症患者更为快乐的走完余生(我们假定积极或消沉状态下余生一样长)。
纯粹的“利诱”未必能让普通人保持恒心,这正是威尔·鲍温引入“紫手环”的原因。“紫手环”并不因为它的“紫色”或“是手环”而具备任何特殊因素,它只是鱼线上的游标而已,起一个提示作用——“只要一察觉自己抱怨,就将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你完全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只要它够醒目且便于脱卸即可。
我并不认为顺着听闻的热潮而加入“紫手环”活动就能把人带入“不抱怨”的境界,这正如让白领学几天乞丐不会自动养成朴素那样/。“不抱怨”是个人充分内省后达到的心灵状态,它首先要求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比如上面谈及的驾车男子就是例证。
在此之上,它又要求一种继发的执行能力,否则“不抱怨”的理性光芒马上会被“忍无可忍”等热血豪迈给压下去。不妨从另一角度举例,很多人在公车上有过让座的欲望,但最后没能站起来,因为一种“此举不合群”的心理暗示阻碍了让座行为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学生不肯主动举手也是一样的原因。克服这种心理恰恰需要“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特立独行胆识,而这与上述随大流申领“紫手环”或集体装乞丐活动完全是南辕北辙。
人为什么会抱怨,归根到底是现实与欲望之间存在差距,因此更高层次的“不抱怨”往往都从淡化欲望着手。比如佛说“寂灭”,道家倡导“无为”就是这样的意思。当人充分肯定现实,不存在强烈欲望时,抱怨又从何谈起呢?是故《庄子》说“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意思是人家叫我是牛,很好,叫我是马,也好。人把虚荣的欲望去掉了,就不会在乎别人怎么说自己。而到了这种境界,也就不会简单把“唾面自干”当成懦夫行为了。
名著《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2022年【五】
近日有幸读到美国史上最伟大的心灵导师之一威尔鲍温著的《不抱怨的世界》。阅读之后,发现这本书与以往许多励志书籍不同,让人耳目一新,也让我感慨良久,思绪万千:
几乎没有什么不能是我们抱怨的对象。生活、工作上不顺利时,发发小牢骚、吐吐苦水,似乎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我们喜欢躲在喋喋不休的抱怨后面,从中获得一种自我膨胀的优越感。我们难以且不情愿意识到,所厌恶的种种问题,譬如身边人无休止的抱怨,同样可能存在于自己身上。威尔鲍温在《不抱怨的世界》一书中不留情面地指出,“我们抱怨,是为了获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们不敢做的事。
然而这个世界存在“吸引力法则”:你如果大声喊“痛”,伤害就会出现;如果抱怨,就会遇上更多抱怨的事。书中作者鲍温现身说法,讲述自己13岁参加中学舞会,因害怕邀请女生跳舞,转而抱怨自己太胖,女生是不会接受他的邀请的,从而引发同学们的同情并避开了这件害怕的事。自此他犯上了“抱怨上瘾症”,以后的日子,无论是工作上,还是人际关系上的问题,他都归因于他的体重。可能我们也曾有类似的经历。比如,事情失败了,习惯归结于他人的不体贴、不配合或不努力,从而逃避责任。这些负面思绪不只成为我们最大的敌人,还影响着别人。
如果我们会抱怨不断是因为我们为把注意力放在它上面,被它指引着,心被它占据着。那么我们要怎样逃离抱怨的泥潭呢?
依据自身的“抱怨上瘾症”疗愈经验,作者总结了走出不抱怨的四个阶段:
一、无意识的无能,是指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抱怨;
二、有意识的无能,是指能觉察到自己以及周围其他人的抱怨;
三、有意识的有能,是指倾向于用沉默来便于自我反思、
措辞,以便于说出有价值的话语,而非喋喋不休的抱怨;
四、无意识的有能,是指你已经重塑思维模式,习惯于不爱抱怨了,并且不需要意识控制。
如何推进四个阶段的进展,作者建立了一套实践操作性极强的方法——紫手环运动:
1、将手环戴在一只手腕上。
2、当你发现自己正在抱怨、讲闲话或批评时,就把手环移到另一只手上。
3、如此交替更换,直到养成连续21天不抱怨、不批评、不讲闲话的目标为止。
4、坚持下去。平均的成功时间是4~8个月。
不到一年,全世界就有80个国家、600万人热烈参与了这项运动,学习着为自己创造美好的生活,让这个世界充满平静喜乐、活力四射的正面能量。
它实在不是一个能轻易胜任的挑战,尽管抱怨和评断如口臭般污染着自己的生活环境,但由于习惯性的东西总是会带来安全感,我们常常在努力维持不抱怨与落回现状之间挣扎。但是改变自我的勇气和不懈地自我觉察共同打造了一把神奇的钥匙——这把钥匙,让我们长久以来封闭着的意识缓缓敞开。在我们忙忙碌碌的生活中,借助这把钥匙,我们会自然延伸和深入到生活的诸多层面,唤醒我们渴望已久的改变。
当然,放下抱怨,并不等于在困境面前不作为,或者放弃对社会不公正的言说权。带有负面情绪的抱怨,恰恰才是不具建设性的消极。而源于生命的热爱,并由此生发的感恩、宽容和同情心。
最后我引用书中的一段话:任何人和团队要成功,就永远不要抱怨,因为抱怨不如改变,要有接纳批评的包容心,以及解决问题的行动力。朋友,试着加入“不抱怨”活动吧!不要匆匆经历这个过程,这不是赛跑,而是一种过程。从带着紫手环的那一刻起,你就在改变,你用你的意志在完成一种挑战,为自己创造心想事成的无怨人生的挑战。放弃抱怨,相信自己!Www.850500.CoM转载请注明
名著《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2022年【六】
永远别企图要求别人,要做的只有改变自己
――
如饥似渴地读完《不抱怨的世界》后,有种熟悉的感觉,于是想起佛经《感恩歌》中所唱的“莫生气”,一西方、一东方,但二者是殊途同回的,所提倡的都是一种阔达的心境、平和的心态。
“莫生气”道:“人生就像一场戏,由于有缘才相聚。相扶到老不轻易,是否更该往珍惜。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我若气死谁如意?况且伤神又费力。邻居亲朋不要比,儿孙琐事由他往。吃苦享乐在一起,神仙羡慕好伴侣。”
可见,我们之所以会“气”,只因我们总在“抱怨”。
父母会生气,只因觉得小孩没有按他们的想法发展;领导会生气,只因觉得下属没有执行自己的指示即使也能完成工作;情人会生气,只因觉得男(女)朋友总是任性而为从不体贴自己;自己会生气,只因觉得为何受伤的总是我……
实在,你我皆凡人,哪能不抱怨。有时候抱怨是一种发泄的途径,重要的是,抱怨之后,我们接下来的行为,是积极地停止抱怨改变心态,还是消极地不停抱怨直至内伤。
有时我们总是很愚笨,总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使自己变得不开心。与其抱怨别人哪里哪里不好,不如把抱怨的时间用来检视自己是不是哪里哪里可以做得更好,不断地改变自己、完善自己,这是个一举两得、利人利己的美事。
想起一个很简单很老套但却很富哲理的故事,有一个老人家整天愁眉苦脸,一邻居问其原因,只听老人家抱怨道:“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雨伞,小女儿卖鞋,天晴的时候大女儿生意不好,下雨的时候小女儿的生意不好,无论天晴天雨,我总要想到有一个女儿生意不好就会伤心流泪。”那个邻居开解道:“那您应该感到开心啊,天晴的时候小女儿生意好,下雨天的时候大女儿生意好,无论天晴天雨,总有一个女儿生意好。”于是,那个老人家天天都笑呵呵的,开心不已。
这便是心态!“不抱怨”就是一种心态,只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正面乐观积极地态度往面对生活与工作,往与人相处,则自己开心了,四周的人也会被感染而变得快乐,工作自然也会事半功倍,生活自然也就随着幸福美满了。
“莫生气“,摆正心态,化消极为积极,便是我对《不抱怨的世界》的解读。
名著《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2022年【七】
读书真好,喜欢与书交流。在书中可以放飞自己的思想,无所顾忌。在书中可以洗涤自己的心灵,不染浮尘。读书真好,只有读书,才知道自己有多么的无知。向书本学,向先人学,向伟人学。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即使很用心的学,能学到一二已很知足。读书真好,“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忘却了名利的困扰,修成内心的平静安宁,拨开繁华后,才知道自己最终的人生方向。
今年市委倡导建设边疆文化名城,真是及时必要,乘势所需。人如果精神空虚,文化虚空,多可怕。前几天读了《不抱怨的世界》作者是(美国)道格拉斯·勒尔顿。我读后,受益匪浅。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大致是,学会不抱怨,让内心充满阳光。但是要学会不抱怨是困难的,书中讲授的方法是戴一个橡皮手环,一旦抱怨就将手环转戴到另一只手上,这样强迫自己控制抱怨。慢慢地就会变成一整天都不会抱怨了。当这种现象持续了21天后,你就真正学会不抱怨,你的内心就会充满阳光,你就会意气风发地投入生活,而幸运之神就会从此眷顾你。
我看后感触很深。抱怨,可能每一个人都会发生过,但是这本书难得的是将抱怨和讲述事实有了明显的区分,这样就具有极强的操作性。看完后,我一直在审视自己,看看自己抱怨的焦点是什么。但是对于内心比较积极阳光的我,不是很爱抱怨。抱怨是一种心态,我认为它的主要来源是对生活的不满,自己的意愿没有得到满足且怨天尤人等几种因素的综合症状。我看过一本书,上边说,其实自己99%的事情与别人无关,不要让自己活得太累。减少自己不切实际的欲望,遇事多找自身原因,抱怨现象应该会有所改变。而我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抱怨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而且有可能让问题更加复杂。如果遇到问题,只和能解决问题的人说。
再说说压力,压力最终的来源肯定是自身。而真正活明白的人,想清楚的人是不会为难自己,更不会为难他人。一切随缘。就像我去粘鸟,如果粘到了,就是下酒菜。如果飞了,就是放生。每一种结果,我都是受益,我有压力么?我没有。为什么你有压力呢?我看过易中天的书,他很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压力来源于过于注意。也就是“迷”,因为“迷”,才“执”。因为“执”,所以才“不悟”。大家都知道,“佛”真正的含义是“觉悟”。佛是悟了,而人仍在迷,这就是不能成佛的原因。佛就不抱怨,在佛的心里,没有什么可以干扰他,做到了内心的真正平静。
我琢磨了一个简单的方法:先学会不哭,不哭,就去掉了悲伤的情绪。再学会不怒,再学会不抱怨就快了。你又会说,你说得好听,我是什么都不追求了,我也不抱怨了,可是老婆孩子谁给养活?哎,这不还是“迷”么?用一种方式去解释所有问题的人,不是迷么?要么追求的执着,要么放弃的彻底。我最终的体会是:修性不修身。身是安身立命之本,代表人活的价值。不修身,才可以过得好,有地位,有意义。性是内心,修性就是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脱,顺天命,修炼内心的安定。
很多人说我喜欢笑,其实这是发自我内心的快乐与安宁。我享受奋斗追求的过程,至于是否有收获那就随缘,不计较。有人说说:与天斗、与地斗、与阶级敌人斗,其乐无穷。当然现在并没有什么阶级敌人,但是这种追求得过程其实比结果更让人陶醉。而对于结果怎么看呢?如果得到了,那就称心如意。没得到怎么办?想想中学时为了当班长而争斗,现在看看,有意义么?退休后,想想为了一官半职而争斗,有意义么?唯一剩下的有价值回忆无非是争斗的过程而已。这又有新问题的出现,无欲可能刚,也可能过柔。曾国藩的《挺经》里说过:软则亦靡、刚则亦断。个中的度,自己把握吧。不要激进的功力,不能怯懦的回避,这两种性格都是会产生抱怨的土壤。
学会不抱怨,是内心的修炼,和自己做朋友,调节自己。就如同我,已三十,“三十而立”了。可能有些人会理解为人到三十,应该可以面对一切的困难。但,我的理解却是应该知道怎样追求自己的人生。当我以内心的平静看待世俗的纷乱时,我又有什么抱怨的呢?无论多绚烂的世界里,依然有自我。
读书真好!
名著《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2022年【八】
很长时间不曾静下心来读书了,繁华而又喧嚣的城市让自己浮躁而又悸动,《不抱怨的智慧》有如一剂透心凉,让浮躁的自己在繁忙的生活中停歇下来,慢慢的将心情平静。作者在书中引用佛宗的教导和感人深思的寓言,让人爱不释手,流连忘返。
如书中所说,我们的生活节奏如高铁般的速度,城市里高楼大厦像雨后的春笋般在不知不觉中就矗立起来,在这旖旎的世界,我们被生活和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我们背负着重担努力的奋进着,忘记了身边的红花绿草、蓝天白云和海浪沙滩。
我们每天都让担忧、烦躁、愤怒等各种负状态影响和干扰,本身我们就生活在一个高压的环境中,却还要承受着这些负面的状态,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学会轻轻松松地生活,丢掉一切烦扰我们的负面状态。那么要怎样才能让自己在这纷扰的世界里享受那份清心呢?首先,我们需要学会静下心倾听他人心声和宽容他人,只有站在他人的角度去倾听才能切身体会他人的心声,当自己了解他人的的悲愤后才会懂得去谅解,去宽容。
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在与他人沟通中自己要常抱宽容之心。宽容在生活中很简单,不用低头、认错、悔过这么复杂和伤面子,也许仅仅一句温言软语,一句恰当的安慰就足够。圣贤云:“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假使我们自己对人犯了过错,我们自然希望对方原谅自己,不要向自己施出报复的行为。反之,当别人犯了错时,我们就更不可以报复别人。当你每宽容,谅解他人一次,您的身心和修养都会得到一次提升,当你在不经意中忆起此时此事你会莞尔一笑,原来所有的不愉快都是可以一笑而过的。
宽容是人性的美德。宽容能使一个人变得成熟,能让这个人用一个宽广的心胸去承载世界;能更加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宽容一词,散发着美妙的灵气,是人间最高贵的情操。
书中还有很多寓言故事让我深有感触之余也深受启发,比如:一对父子,行走在路上,听到俩个妇人在吵架,其中一人对着另外一人骂道:“你一点天良都没有,你不讲天理”。另外一个妇人回骂:“我怎么没有天理,你才没有良心呢”。父亲听了对男孩说:“你听,他们在讲道说教呢。”男孩说:“爸爸,她们是在互骂,不是在讲道。”父亲又说:“她们一个在讲天理,一个在讲良心,不是讲道是讲什么呢?”男孩一听,觉得有理。父亲接着对男孩说:“天理良心用来要求自己就是道,要求别人就是互骂。”
这个故事非常生动的告诉人们,我们对别人太过于苛刻,而往往对自己又过于放松,“天理、良心”本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可一旦被人们加以利用,就失去了它们本身的意义,不再具备使人反省自身行为的作用。更让我感触的是父亲将负面的事情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去看待事情的本质,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这短短的一个小故事让我深受教育。
当然书中还有许多这种让人深思受教育的小故事,因太多我就不多举,重点是我从这本书学到了很多,作为生活在现在的我们,在生活重重的高压下,总会有多多少少的不如意,很多人都愿意用抱怨的态度来发泄着自己的不满,而从不反思自身,老辈人说的一句话:“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关键是要如何面对这不如意,有人意气奋发,笑看人生,有人唉声叹气,虚度一生!
上一篇:冬奥会个人观后感范本参考